保护生态文明,描绘美丽画卷
2021-07-07
事件概述
2020年10月9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87个市县入选。从云南楚雄到江苏宜兴,从黑龙江漠河到广西东兴,越来越多的地方登上生态文明建设“光荣榜”,共同描绘出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彰显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中国以一系列有力举措,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惊叹的绿色答卷: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4.9%……一个个数字记录下“十三五”时期生态领域的根本性变化、历史性成就。
纵深剖析
1.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我国在防治污染、修复生态、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山变绿了、江河清了、雾霾少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上升;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提高能效,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不断夯实。
2.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工程
14亿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十三五”时期,政府、企业、个人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新能源车、共享单车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杜绝浪费蔚然成风,人们将绿色低碳融入生活……上下同心、干群同力,以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汇聚出最强大的“绿色合力”。
任务驱动
1.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的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让子孙后代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2.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我们青年一代要发扬中华民族爱树植树护树好传统,全民动员,集体动手,共同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要坚持人人出力,日积月累,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自觉行动,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播种生机、浇灌希望,让“四季常绿、季季有花”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3.保护生态环境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一旦被破坏,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失和经济社会危害,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提倡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外出游玩时,不乱扔垃圾;见到污染环境、河流等不文明现象,要坚决制止。
多方观点
不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路径
◎张云飞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人类通过实践使自然界为自身服务,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生态环境灾害,很多时候是自然界对人类盲目破坏行为的报复。當人类合理利用、科学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历史和现实均表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而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做到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6日)
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樊良树
人因自然而生,与自然共生。生态环境是无法替代的自然资产,也是人类社会繁衍壮大的基础支撑。中国雄踞东亚大陆,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绿水青山大国”和“生物多样性大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理环境丰富多彩,给经济社会发展以丰润的机会和广阔的回旋余地,生态环境是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
自然是生命之母。只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涌现更多更好的“金山银山”。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整个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必须立足国内,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事,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为不确定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善待自然,自然的回报往往慷慨。人类压榨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则会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要降低这一风险,必须未雨绸缪,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警示我们,人类健康不可能单兵突进,而是和生态健康息息相关。只有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更好守护人类健康。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安居之地,“润物细无声”地提供普惠的全民健康覆盖。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筑绵密厚实的生命保障网。人们在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环境中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感受美丽中国带来的环境效益和健康福利,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