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 照亮征程
2021-07-07文/刘燕
文/刘 燕
六十多年风云变幻,延安销售在革命圣地发扬延安精神,践行石油人的承诺。
延安,中国革命圣地。在这片洒满热血的红色土地上,共产党人从落脚到出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发展,中国石油延安销售在这片红色土地艰难创业,历经坎坷,在危机中求生存,最终实现跨越发展,使另一抹红色在圣地延安呈燎原之势,为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动能,照亮了新的征程。
艰难创业
1954年3月,中国石油延安销售分公司的前身——中国石油公司延安供销站,诞生在延安城北关城墙根。这是陕北第一家成品油销售企业,承担着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26个县的民用煤油供应任务。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七八个人和几间破旧瓦房,运输工具是马车,储油设备是100公斤以上大小不等的油桶和15公斤的小方听。油源来自60公里外的延长七里村油矿和250公里外的铜川油库。
用马车从延长拉运煤油,往返一趟得走三四天时间,每次只能拉回1吨左右的煤油。从铜川转运拉油,往返一趟要半个多月,一次只能装运四五百公斤。运回的油品再经搬运分装,通过马车和骆驼运到各县乡村。
当时,所有的油品全是桶装,全靠人工搬运,每天装卸300多个油桶,每个桶都在100公斤以上,员工的双手在反复搬运过程中起茧流血、麻木变形。
“小时候看爸爸的手又大又怪,很粗糙,摸我的脸像有很多刺滑过。长大后才知道,爸爸的两只手在长年搬运油桶中侵蚀受伤,一年四季双手都布满了裂开的血口子,怎么治也好不了。”已故员工李福元的女儿李红梅回忆说。
公司的第一代创业者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源源不断地将一桶桶煤油辗转运送到煤油灯台,照亮了陕北人民的新生活。
1958年,公司买回第一辆汽车,取代了原始的马车。1959年,在桶装方式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员工采用石板水泥砌墙,麻纸补贴,生漆、猪血涂抹防渗漏的土办法,建起了容量为100立方米的3个石板油池,库站一体。当年,公司油品销售突破5000吨,利税突破80万元。
历经坎坷
1960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全国人民都经受了忍饥挨饿的日子。
“要不咱们还是回老家吧。”
“国家的困难肯定是暂时的,公司肯定会想办法的。”
退休员工延维年记得老伴当时想回农村老家。他坚信困难一定会过去。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来是这片土地的传承。
集体合计以后,公司从10公里外的柳树店生产队租了30亩土地,开办农场,开荒种地。当时员工40多人分成2组,轮流上一个月班,种一个月地。庄稼地在员工照料下种下谷子、糜子、玉米等农作物,还养起了黄牛和猪仔。
“刚到柳树店时没有住处,生产队帮我们找了几孔土窑洞,是当时中国医科大学撤走后留下废弃不用的。没门窗,我们就用玉米杆绑成一排挡在洞口当门窗,炕上铺点干草做床垫,常常半夜被老鼠咬醒。”退休员工李耀营对当时的艰苦条件记得清清楚楚。
在员工辛勤耕作下,秋收后有了十几担的收成。收好的粮食交了公粮后,剩下的交到公司食堂,员工用饭票购买粮食,养大的猪杀了也交到食堂,为员工改善伙食。
“因为农场办得好,后来员工再没饿肚子。这让其他单位对咱们单位刮目相看。”退休员工郑忠保回忆当年依然有种自豪感。员工通过双手摆脱了饿肚子的日子。
边生产边工作,生活改善了,公司也发展起来了。1965年,公司从北关迁到高峁湾,投资修建了30个金属卧式储油罐,真正有了自己的油库,汽车也增至6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可就在这时,文革开始了。公司被迫停业,员工无法工作,但没忘记保护油库安全的重任。
“那时员工对油库照顾得可牢了,虽然只有一个人值班,但没人敢来偷油。拉油的车必须打条子,结束后条子与库存都能对上,油一点儿都没少。”时任油库主任李耀营回忆说。
当时有人把掠夺的目光投向油库,员工们立即向社会上发出“有人要炸油库”的传言,武斗中打砸抢的那些人便不敢进油库。石油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保护了油库,安然无恙地度过了那个年代。
十年停滞使公司的效益大幅下滑。正当大家准备挽手大干时,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降临延安城,刚刚起步的公司又被这场洪灾冲到低谷。
高峁湾油库位于延河下游,1977年7月6日凌晨,连日暴雨使延河一夜之间水位暴涨,洪水疯狂冲向河床两岸,冲进高峁湾油库。
“我本想把车开出来,但下了一夜暴雨,车发动不了,水冲进院子堵住大门,我光脚翻墙才逃出来。”退休员工延维年回忆说。
●从土窑洞到现代化加油站,延安销售的变化翻天覆地。 供图/延安销售
“从没见过那么大的洪水。当洪水冲倒围墙卷走油桶时,我爸他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洪水去捞油桶,根本没有顾及自身安危,救回来好多油桶。”李红梅至今记得爸爸回家讲述和同事救油桶的可怕情景。
这次洪水卷走了数百个油桶、3个油罐和5辆汽车,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多万元。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1978年,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坚强的员工振奋精神,两年内重建了40孔窑洞、30间平房,修建了发油间和泵油房,购置了2辆消防车和10辆汽车,新增30个卧式油罐。
“那时都是高架罐,最高的十多米高,一个50立方米的油罐约重2吨,每个油罐都需要二三十人手拉肩扛才能架上去。”李耀营回忆说。
在阳光照射下,油罐群闪着耀眼银光,油库重回生机勃勃的景象。
度危求进
坎坷丛生的历程,愈战愈勇的精气神,是骨子里蕴含的延安精神。
1980年,公司修建了延安市第一座加油站——南桥加油站,与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一路之隔,与1公里外的宝塔山隔河相望,承担了当时城区单位500多辆车的定点加油。时任调运员贾跃平说:当时只有66号、70号汽油和柴油,每天都要去六七十公里以外的永坪和延长采供站调运油品,一天都不能歇,不然就会断油。有时一天还要往返两趟,风里雨里不能间断。
1983年,公司新建了办公大楼,1984年新建了第二座加油站。进入90年代后再建3座加油站,年销量增长到10余万吨,年利税300余万元,发展势如破竹。
“第一天上班我就被眼前发生的一幕惊呆了。办公室窗户用钢筋棍焊接了一个防盗网,留下一个窑洞形的小窗口。小窗口一打开,外面排长队的客户便开始拥挤着将手中各种不同价格的批条递进小窗口。不一会儿,当天的供油配额就分配完了。人群中开始骂骂咧咧,突然有人直接跳上窗台,双手抓住钢筋棍破口大骂。从办公室里面看,整个窗户就贴着一个人。他骂人的原因是没给他开到提油单。”蔺玉芳至今记得第一天去永坪采供站上班的可怕情景。后来才知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每天分配的提油单根本满足不了加油站的需要。
1994年,国家出台了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统一了油品价格。
小窗口的各种平价油、议价油、高价油等价格批条不见了,长长的排队也不见了。小窗口从门庭若市变到门可罗雀。
前进路上,似乎从没有一帆风顺。油源极不稳定,批发利润越来越低,零售网点严重不足,公司一下子被推进了无情的市场竞争中。
●美丽的宝塔山见证了中国石油延安销售的成长历程。 供图/视觉中国
“没米下锅,自己找米。”时任经理张凡华对当时的困境记忆犹新。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司党委果断转变经营思路,开展多种经营,打油井、办金店、包果园、开餐饮,扭转了急转直下的经营局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公司经受了洗礼和考验,取得了宝贵经验。
跨越发展
1998年,国家启动石油工业体制新一轮改革。市县(区)石油公司整体上划到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成为延安销售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里程碑,从此揭开了公司发展的崭新一页。
“上划后日子好过了,再不用跑银行求贷款,资金、资源都有了保障。”张凡华回忆说。
上划后,资产、队伍、网点扩容,直管加油站数量从4座扩大到31座。但首先直面的是两场硬仗,一是市场整顿,二是减员增效。
1999年,国办发38号文件《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的通知》出台后,迅速在全国掀起了清理整顿成品油流通秩序的高潮。
为了配合市政府工作,延安销售抽调精兵强将,在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牵涉面广、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克服重重阻力,历时一年对全市成品油市场进行彻底清理净化,奠定了成品油市场规范发展的基础。
2000-2001年实行的减员增效政策,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领导忍辱负重,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石油人顾全大局,相互体谅。解除劳动关系的石油人忍着痛挥泪告别心爱的集体,再一次表现出石油人宽广的胸怀和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两年内,有偿解除劳动关系568人,全系统由上划时的1050人缩减到482人。
两场硬仗过后,公司加快网络建设步伐。2003年开始,先后投入网建资金过亿元,以每年新增10余座网点的速度加快布局,网点一度突破100座,覆盖13个县区和各乡镇,市场占有率由10%迅速上升到60%,为公司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伴随网点迅速发展,公司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理念,抓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升级加油站设施设备,安装HAN防爆阻隔装置、加油站监控系统、GPS运输车辆定位系统,盯紧防雷防静电等关键环节操作流程、防爆电气等重点部位,全面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应会知识、安全技能,实现加油站本质安全,使加油站管理水平在延安市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安监、消防、商务等部门的样板站和培训基地。上划23年未发生任何安全等级事故。
“从买第一辆车起已经20多年了,我一直在中国石油加油站加油。”延安大学王延雄教授坚信中国石油的品质与陪伴。
“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真正让消费者用上100%的合格油品。”这是公司数质量管理的本质要求。
按照业务运行流程,突出抓住运输环节、收储环节、销售环节,严把油品入口和出口关,油品配送从过磅计量发展到地罐交接,借力“3·15”客户体验日活动,联合当地工商、质检、消协,以及主流媒体、新老客户进站体验数质量管理流程,现场演示汽油水溶法鉴别,讲解辨识合格与非合格油品,向社会展示诚信企业形象。
借助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公司积极打造红色旅游沿线精品站,大力整改加油站形象与现场服务,持续提升服务品质。
2008年,东川加油站在改造后脱颖而出,不仅诞生了延安第一座标准包装的昆仑好客便利店,而且成为延安分公司首座万吨加油站。
上划23年来,公司从多卖油延伸到卖好油,从数量竞争转变到质量竞争,从单一油品向多元商品转变,零售量先后突破10万吨、20万吨、30万吨大关。
非油业务从2008年诞生第一座“昆仑好客”便利店开始,非油销售收入逐级突破1000万、2000万直至6000万元。
加油卡、银联卡、微信、支付宝、移动支付等方式和非油业务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一站式便捷服务,为老区延安持续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回顾历史,困难面前,我们从未退缩。在挑战中革弊求新,在机遇中创新突破,在奋进中突围求变,每一个历史时刻的艰难与辉煌,无不浸润着历代石油人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承载着责任与担当的石油情怀。站在建党一百年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发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昂扬的斗志继续传承延安精神,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竞争中开创未来。”公司党委书记张亚斌展望未来。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加油站伴随新中国的成长生根发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壮大,在新时代的征途中大踏步前进。
曾经点燃中国革命熊熊烈火、照亮新中国建设道路的延安精神,如今依然是鼓舞和激励每一位石油人一往无前的不竭动力,照亮了新的征程。
点评
风雨六十七载 红色基因闪光
延安精神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熊熊烈火,照亮了新中国的建设道路。坚守延安精神的中国石油延安销售人,不惧风雨,从创业之初人背肩扛的艰难中走来,从抗击自然灾害攻坚克难的斗志中走来,从克服资源短缺的保障供应中走来,从上划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中走来,如今正沐浴着改革春风,在新征途中大踏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