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遗产价值认知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
——以钓源村为例
2021-07-07汤移平
汤移平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是中国乡村的“活化石”,它保存着丰富的地方传统和民间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也是不可再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先后在2012、2013、2014、2016、2019年公布了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有6819个传统村落入选。
作为乡村社会的宝贵财富,传统村落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集体记忆,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村落现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只有在现代化语境下重新审视和发现传统村落的独特价值,积极推动村落自生长和再生长,才能实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文化遗产价值概述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遗产类别虽不同,但它们均具有一定的价值。《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本)将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划分等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修订版)认为文物古迹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1](P6-7)。《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定义为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
历史价值指文化遗产见证历史的价值。它具有反映历史、证明历史、补充历史、传承历史的作用[2](P76)。遗产的出现源于它来自过去并包含历史信息的本质,历史信息既包含宽泛的历史,也包含某一专题的历史,如艺术史、科技史等。这些历史信息构成其历史距离感,所以历史价值的核心为历史信息。
艺术价值指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趣味、特定时代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价值。遗产的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的[3](P49),遗产的艺术价值是与当下审美和艺术创作相关的价值取向,属于当下的现世价值而非往昔的艺术史价值。遗产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不同人群和文明所具有的特殊审美取向,说明其审美水平和艺术风格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认可和传承。
科学价值指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和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或创造过程的实物见证的价值。它是遗产中蕴含的科学技术信息,是遗产本身的信息有助于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运用。科学价值应从其包含的历史信息或其物质本体对科学的推动来理解,即对现今的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方面的实用价值[4](P64)。
当然,也有学者很早就注意到历史、艺术、科学这三大价值的不足,于是他们又提出新的价值,如文化、社会、教育、情感等价值[5](P31)。遗产的价值是可以不断挖掘、拓展和提升的,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在此三大价值的基础上,可衍生出其他价值。在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中,几乎所有的价值认知都要设法去挖掘和提炼这三方面的价值。
二、钓源村价值分析
钓源村(图1)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距吉安市约18公里。该村始建于唐末,是欧阳修后裔和宗裔的聚居地。钓源村包括庄山和渭溪两个自然村,现有古建筑150余座(图2),其中民居120多座、祠堂8座,此外还有书院、庙宇、钱庄等建筑,其年代向上可追溯至宋元,现有建筑主要为明清遗存(见次页图3)。2003年钓源村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此,笔者通过对钓源村的保护规划实践,从遗产价值认知的视角,探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一)历史价值
钓源村是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以欧阳氏人口聚居为主的传统村落。据钓源欧阳氏族谱以及相关文献记载,钓源村始建于唐末,唐天宝年间,其祖欧阳琮为吉州刺史,因居吉州,所以称之为吉州始祖。传至第八代欧阳万,为安福县令,定居安福。后来子孙繁衍,分别迁至安福黄石、庐陵钓源、永和岗头、永丰沙溪、分宜防里等地,所以钓源欧阳氏与沙溪欧阳修、永和欧阳粦等为同宗后裔,钓源村至今还保存着专门祭祀欧阳修的祠堂,即文忠公祠。钓源村开基祖欧阳宏为欧阳万第五代孙,自欧阳万传至第十三代,有仁、义、礼、智、信五派,欧阳辅为仁派,居渭溪村,欧阳宽为礼派,居庄山村。
欧阳氏是江南望族,钓源村历来崇文重教,该村先后共有20多人在朝为官,其中有9位进士。钓源村名人有博士欧阳宏、屯田郎中欧阳季东、翰林学士欧阳原功、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欧阳重、太平府通判欧阳季彦、朝议大夫欧阳策、奉政大夫欧阳季乾、内阁中书欧阳天惠等人(表1)。自明代中期开始,由于“东林党案”影响,钓源人大都弃官从商;至清代中期,钓源商贾号铺遍及湖南和湖北,富甲一方。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家乡大兴土木,铺路筑桥,修祠建宅,使得钓源成为吉安的乡村闹市。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石达开攻打吉安,使得钓源村大部分被毁,加上土地革命时期红、白两军的割据战,以及“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原因,钓源村遭到很大破坏,不过村落形态和空间格局保存良好。
表1 钓源历史人物表①(P108)
(二)艺术价值
钓源村背山面水,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是理想的聚居场所。钓源通过村落选址、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雕刻装饰等多种艺术处理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村落景观和环境。
钓源水系记录了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钓源村水系发达,村落东北和西北分布着两片较大的水塘。庄山自然村有一条带状水系从中穿越,它将庄山村分为南北两部分,水面铺设有多条人行道,可便捷地联系南北交通。渭溪村南部亦有一大片水塘,并由南至北穿越整个村落。钓源水系一方面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在村落各处,几乎都能感受到诗画般的水景艺术,是实用与艺术的典范。
钓源民居简朴素雅,平面形式自由散漫,且不规则形状较多。比如,有许多民居外墙故意转折,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歪门斜道”。“歪门”即大门斜立,门框、门柱与墙面成一夹角;“斜道”是指村落巷道不但宽窄各异,而且还刻意扭曲,形成楔形、梯形、喇叭形等各种形状的巷道,独具自然散漫之美。
钓源祠堂恢宏大气(图4),平面形式方正严整,其形制多为三进两院式,也有的为两进一院式。祠堂中轴对称,强调建筑礼制。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享堂和寝堂(图5),并用天井和连廊将各部分串联。钓源祠堂在规模、工艺、材料等方面都相当讲究,具有强烈的理性之美。
钓源的明代雕刻大都简洁明朗,多写意,表现的内容也较含蓄,而清代雕刻却繁杂华丽,多写实,是赣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在钓源民居和祠堂的梁枋、雀替、门棂、槅扇、壁板等结构或构件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有花鸟虫鱼、祥禽瑞兽,也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太极八卦等图案。雕刻类型有浮雕、透雕、镂雕等。鎏金雕饰是钓源的一大特色,这在钓源随处可见,如欧阳继瑞民居过道的鎏金雕刻浑厚有力,其内容为“骑马征战图”;欧阳新华民居大厅的雕刻婉约细腻,其厅堂两侧的窗棂遍饰各种“琼楼玉宇图”。
(三)科学价值
钓源村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师法自然的村落营建、结构特殊的宗族祠堂、采光巧妙的民居构造等方面。
钓源村遵循着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营建理念。为了适应独特的地理环境,他们打破南北朝向的建房传统,紧密结合地形,大量规划不规则路网,这充分体现了钓源先民的生态智慧,以及他们对风水思想的理解。庄山自然村南北高中间低,为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村落北部民居大都朝向南方和东南方,而南部民居则朝向北方和西北方;渭溪自然村西北高东南低,民居大都朝向南方和东南方,因东南方为开阔的水田,有着良好的景观。
钓源民居大都未采用传统的内天井做法,而是在大门入口上方开设天窗,俗称“天眼”(见次页图6),也就是在屋面对天直接敞开一个口子[6](P195),为 避 免 雨 水 从 裂 隙 口 直 接掉进厅堂,“天眼”下面一般会做元宝形的内天沟(次页图7),用以承接雨水,并通过外墙和排水斗排到室外。该构造成功地替代了天井的排水和采光功能,而且更好地解决了天井御寒、防潮等难题。此外,对于空地较少的山地丘陵地带,这可节约较大空间。钓源民居有的会在厅堂靠外墙屋面开设 “天门”(图8),即在靠外墙屋面断开几根椽子,并把瓦面垫高少许,以此形成一道裂缝,满足室内的采光和通风。为使两边房间获得同样的效果,有的干脆把屋面做成通长裂隙的“天门”。这种独特的做法,反映了钓源民居由开敞的内天井过渡到完全封闭的建筑样式,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总之,钓源村是千百年来赣中先民营造智慧的结晶,也是具有独特景观风貌和深厚历史文化的人类聚居场所,它保存了相对完整而真实的历史遗存,是赣中地方文化的生动体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三、钓源村保护规划
(一)规划指导思想
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保护钓源村的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延续村落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继承村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正确理解钓源村的价值和内涵,确定村落保护的指导思想,以便更好地保护它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挖掘和整理钓源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保护和延续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文脉。
对村落实行分级保护,根据文物古迹的重要程度和保存现状,在不破坏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划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协调发展区。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制定全面、长远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二)保护框架
保护框架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三方面(见次页表2),它由钓源自身的特点形成。自然环境要素是指独特的地形地貌、池塘水系等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要素需进行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人文环境要素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结晶,它是民间风俗、生活情趣、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反映,人文环境要素即历史文化传统,它需要人们的继承和延续。人工环境要素是指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如传统民居、宗族祠堂、街巷院落等,人工环境中的文物保护单位、重要保护建筑等均需严格保护和定期维护。
表2 保护要素构成表②
(三)分级保护
本次规划总面积为42公顷,其中庄山村重点规划范围为东至庄山村主路、西至村外池塘、北至森林、南至山脚;渭溪村重点规划范围为文忠公祠和仁派宗祠及其周边地带。根据村落保护要素和保护主题,按三个层次实施分级保护(图9),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规划要求。
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是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较集中,空间格局保存完好,传统风貌特征明显,需严格控制的区域,面积为6.35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为确保村落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把核心保护区外的建成区划为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的建设活动,其高度、体量、色彩、形式应根据保护历史风貌的原则严格控制,面积为35.65公顷。
协调发展区:为保护村落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如山体农田、森林植被、河塘水系等,在建设控制地带外划定协调发展区,维持原来的生态环境,使之符合环境保护和发展要求。本次规划将建设控制地带外围200米范围划为协调发展区,局部地区可根据山脊、农田等天然地形、地貌确定分界线,并结合村落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进行考虑。
(四)高度控制规划
为了更好地保护村落传统风貌,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高度控制规划的目标为保护村落整体风貌,保护文物古迹和特色风貌地段的历史形象,突出其传统特色,协调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既保护好传统风貌,又为合理开发利用创造必要条件。
高度控制规划紧密结合村落现状(见次页图10),使其具有可操作性。钓源村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大都为一层,如欧阳氏总祠、文忠公祠、仁派宗祠、礼派宗祠、楚畹公祠、明善祖祠等建筑,虽有多重院落或进深,但都控制在一层,只在局部设有二层。“村中村”民居(图11)、49号民居、欧阳安德民居、高岸里三进屋等民居虽由多座建筑组成,但建筑主体都为一层,而“年年有余”民居、“歪门斜道”民居、欧阳安寿民居、欧阳定如民居、欧阳惠林民居、欧阳群英民居等中小型建筑也都为一层,局部设二层。钓源村的二层建筑主要为近二三十年所建。庄山村一层建筑主要分布在村落中心池塘的两侧,二层建筑主要位于村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数量较少。渭溪村一层建筑主要集中在东南,二层建筑则分布在东北。高度控制规划综合考虑近期和远期的发展,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协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文物保护单位:维持欧阳氏总祠、文忠公祠、仁派宗祠、礼派宗祠和八老爷别墅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原有高度。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范围内,一般建(构)筑物高度禁止超过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的应坚决拆除。
重点保护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庄山村欧阳瑞林民居、欧阳惠林民居、“村中村”民居、纶祖祠、明善祖祠、高岸里三进屋、49号民居至楚畹公祠之间的建筑,以及渭溪村欧阳群英民居、欧阳定如民居等建筑维持原有高度。周边10米范围内高度超过重点保护建筑或一般历史建筑的一般建(构)筑物,应降低层高或者予以拆除。
建设控制地带:控高一层区建筑檐口高度为3.5米,屋脊高度不超过5米;控高二层区建筑檐口高度为5—6米,屋脊高度不超过9米;控高三层区建筑檐口高度为9—10米,屋脊高度不超过13米。
协调发展区:在保护村落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控制建设,鼓励低层。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在不破坏村落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建设高度。
(五)景观风貌规划
村落景观的形成有着复杂的过程,它是人们长时间以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钓源村的景观风貌集中体现了钓源先民聚族而居、因地制宜、以农为先、以耕为本的居住生活理念,它是村落遗产价值的重要体现。
紧密结合周边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建筑、水系、绿地、巷道、山体等元素,营造独具赣中特色的传统村落景观。将钓源村规划为5类景观风貌区和10个景观节点(见次页图12)。5类景观风貌区为传统景观风貌区、河塘景观风貌区、农田景观风貌区、过渡景观风貌区和自然景观风貌区。10个景观节点为欧阳氏总祠、“村中村”民居、钱庄与古井、“忠节第”牌坊、八老爷别墅、楚畹公祠、渭溪东南古民居群、仁派宗祠、文忠公祠和庄山中心池塘南岸。根据村落空间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建立各景观节点之间的呼应关系,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营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景观序列。
将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段规划为传统景观风貌区,集中体现钓源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景观风貌。为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协调村落周边环境,将渭溪村东和庄山村西南新建建筑比较集中的区域规划为过渡景观风貌区。利用钓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庄山村南面山体规划为自然景观风貌区,以樟树林为主要景点,展现山地丘陵地带特有的自然景观风貌。
以庄山村中心池塘两岸的古樟和古柏为依托,结合原有绿化植被,规划建设河塘景观风貌区。综合考虑村落主干道旁、欧阳氏总祠东北侧、庄山西北近河塘处和中心池塘南岸的古樟和古柏,充分尊重河塘水系的原有形态和走向,拆除少数不符合风貌的沿河建筑,保持村落与水系的协调。
以农田景观保护为基础,充分利用钓源周边现有的农耕文化景观,结合地形、土壤、植被、水体、农业工程等要素,因地制宜,化田成景,在村落西面规划农田景观风貌区,营造田村交融的人居环境,体现赣中传统村落的农田景观风貌。
(六)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
本着保护村落历史风貌和传统空间格局的要求,充分考虑钓源现状和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根据建筑类别评定以及建筑质量、风貌、层数、结构、年代等因素的综合调查与评估(图13),对钓源保护规划区内的建(构)筑物进行分级保护和分类整治,并提出修缮、维修、改善、整治、保留、拆除等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更新模式(见次页图14)。
修缮:对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和风貌典型、质量较好的传统民居所采取的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和重点修复等。如欧阳氏总祠、礼派宗祠、仁派宗祠、文忠公祠、明善祖祠、纶祖祠、八老爷别墅、“歪门斜道”民居、欧阳惠林民居、“村中村”民居和49号民居等建筑。
维修:对经祖祠、楚畹公祠、楚畹书院、欧阳安德民居、欧阳安寿民居、高岸里三进居等整体结构和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在保持原有结构和风貌不动的前提下,进行加固和保护性复原。
改善:对建筑整体结构和风貌保存尚好,但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历史建筑,在保持其结构和风貌不动的前提下,对内部平面布置进行局部的修缮和改造,或改善基础设施。此类保护和更新模式主要根据居民在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整治:对于质量较好,风貌较差的建筑,对其立面进行整修,包括降低建筑高度、改造屋顶形式、改变外墙颜色等,如楚畹书院的南面民居、“忠节第”牌坊的东面民居、湖心长廊的西面民居、古戏台的东面民居等建筑对村落风貌影响较大,需进行整治。
保留:对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具有传统建筑特征、质量较好、与村落传统风貌冲突不大的建筑加以保留,维持现状。
拆除:对违章搭建或后期增建,且对村落空间环境和景观风貌产生破坏的建(构)筑物,如村民随意搭建的厨房、仓库、牛栏、猪舍、厕所等附属用房,应予以拆除。
四、结语
传统村落饱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承载着灿烂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的目的是遗产价值的传承,价值的认知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起点[7](P18),传统村落是古代社会最基本的聚落单元和社会细胞,它保留了大量的民居祠堂、生产技艺、精神观念、民俗礼仪等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家园,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保护传统村落,需把它作为活态遗产进行考虑,应综合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它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当今社会,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传统村落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应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生活。
注释:
①表1来自李烨、周世玉、邹晓明《钓源寻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②表2为自制。
③文中图片均为自摄或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