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待检血液报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策略对待检血液报废率的影响
2021-07-07陈玉燕连晓征陈惠民
陈玉燕,连晓征,陈惠民
泉州市中心血站 (福建泉州 362000)
血液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可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在医疗中的血液资源获取途径主要是献血者献血,但是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个地区存在不同程度“血荒”的情况,表明血液资源非常宝贵,因此,如何提高血液利用率、节约血液资源是血站需要充分重视的问题[1-2]。血站待检血液报废是血液资源浪费的原因之一,加强血站待检血液报废影响因素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预防控制对策,以控制待检血液报废率,十分必要[3]。本研究主要探究血站待检血液报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策略对待检血液报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采集的1 000份待检血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各500份。参与本研究的工作人员共计20名,均工作1年以上;男10名,女10名;年龄20~36岁,平均(26.78±1.25)岁。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控制策略,即按照血站血液采集以及制备的相关制度,实施控制和管理干预。
观察组实施预防控制策略,对待检血液报废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检验不合格、非标量、人为差错、渗漏、溶血、破袋、脂浆报废等)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具体如下。(1)以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来进行献血知识的宣传;加强血站工作人员血液质量安全管理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培训,制定血液交接的相关制度,血站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设置并完善相关处罚规定,强化物料管理,定时盘点,若存在不合格的物料,则标志隔离相关标识,以规范管理、先进先出、当天领取等作为原则。(2)采血前,严格对每位献血者进行筛查、体格检查,在团体献血或大型采血时,专业人员需对献血者实施献血知识的宣教,并积极与献血者沟通交流,若献血者为初次献血,则应给予其心理疏导来减轻心理负担[3],若献血者存在高蛋白饮食、高脂肪饮食的情况,则应延缓献血[4]。(3)实施初次筛查检测(即乙肝金标法快速检测、干式化学法转氨酶检测等),应强化血站工作人员的相关岗前培训,从而更好地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5];采血时,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采血操作规程,选择合理的血管实施穿刺,防止出现重复穿刺的情况[6],且不可摇动血袋,避免因血液凝固而出现待检血液报废的情况;对于热合不严所致的渗漏,应保证热合机运行时的电压稳定,并要求工作人员加强相关热合血液的检查干预,避免因操作不当、人为因素造成血液报废的情况[7]。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报废情况,主要包括冷沉淀报废、血小板报废、红细胞报废、血浆报废。报废原因有脂肪血、容量不足、血袋破损渗血、溶血等,其中肉眼观察血浆内相关浑浊不透明情况,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中度及以上为脂肪血;实施称重法检测,容量<标示量的10%为容量不足;对血液外包装内以及血袋表面是否存在渗血或离心杯中是否存在渗血的情况进行检查,如有必要,可实施挤压检查,存在则为血袋破损渗血;肉眼观察,显示血浆为淡红色,或进行24 h 的放置,显示上清液为红色,肉眼难以判断为溶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报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报废情况比较[份(%)]
3 讨论
血站待检血液报废的主要途径为通过成品库、待检库,向质管部门提交报废申请之后,由质量监督员实施审核,之后报废处理[8]。经调查显示,统计血站血液品种,血浆制品的报废率在21%左右,处于第一位,之后为全血、红细胞类等[9]。统计血站待检血液的报废因素,其主要的因素为脂浆报废,主要是初次献血者对于献血相关知识较为缺乏,在献血前进食油腻、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所致,其次为溶血、破袋、非标量、人为因素、检验不合格等[10]。血站待检血液报废的发生会导致血液资源浪费,因此,加强血站待检血液报废原因的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十分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报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加强血站待检血液报废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可更好地降低血站待检血液的报废率。通过有效措施的实施,强化献血知识的相关宣传力度,并做好血液采集前的咨询工作和初筛干预,使献血者能够充分了解献血相关知识,在献血前合理控制自身饮食,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采血工作的顺利实施。在血液成分制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实施操作,保证血站血袋放置的正确性,做好血液的制备、储存、采集、运输、交接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同时强化血站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从而促进血液合格率的提高,更加合理地应用血站血液资源[11]。
综上所述,血站待检血液报废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相关因素的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从而更好地控制血液报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