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出血病的免疫预防与中草药防控
2021-07-07湖北省十堰市东岳路52号1栋1单元701室信箱442001刘道春
湖北省十堰市东岳路52号1栋1单元701室信箱(442001)刘道春
草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养殖量约占全国淡水鱼养殖总量的20%。目前草鱼养殖已遍布全国各地。
近年来,随着草鱼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其疫病危害也日趋严重,尤以草鱼出血病流行较广、危害较大、死亡率较高,给草鱼养殖业带来了很大影响。
1.应激防控
应激是机体受外界和内在环境中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子过度刺激后,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应激反应的发生首先是由于受到各种应激源的刺激。在水产养殖业中,水温变化(低温,高温)、运输、惊吓、水体污染、酸碱度变化;病原微生物侵袭、高密度饲养,分池、捕捉,饲料更换等活动均可诱发产生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不仅能直接影响草鱼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者则可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诱发草鱼出血病等疾病,甚至引起大批死亡。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是鱼群警觉性增加、活动加强、呼吸加快、顺流逆进和群体活动明显,躁动不安,争向水面活动,进而表现惊恐逃避等。经一定时期后,则进入第二阶段的应激状态,出现活动减少,游动缓慢,群体聚集势头降低,单独游动至水面、食欲减退、轻微浮头,逐渐发展至严重浮头,体色变深,肚腹朝上、时沉时浮或沉入水底、侧卧不动,接近死亡。当鱼群受到应激因子刺激后,鱼体副肾皮质肥大,体内糖皮质激素等水平上升,由此引起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和溶菌酶活性急剧下降,免疫系统受到抑制,表现生长减慢,死亡率增加,从而严重影响草鱼养殖效益和生态环境。
草鱼在运输等强应激刺激因子作用下,皮质醇激素含量迅速升高,从而可引起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等改变。运输应激的刺激可能导致草鱼肝脏等组织损伤,引起机体不可逆的生理变化,从而引发草鱼出血病等加速草鱼死亡。
据试验,饲料中添加适量胆汁酸可有效提高草鱼的抗应激能力,降低应激对肝脏等组织的损伤。
据报道,多种情况下,草鱼属隐性带毒,可以带毒养殖到出塘。但是当受到强烈应激时,就会诱发草鱼发病且出现大量死亡。加大增氧,特别是阴雨天气,可以避免草鱼因感染出血病缺氧而引起的死亡;使用稳水剂,可减少因水质变化而引起的发病和死亡;减少使用药物和拉网,可避免因应激引起草鱼出血病的暴发性死亡,提高草鱼抗应激能力的高密度养殖方法,可明显降低草鱼出血病害的发生。饲料中添加适量胆汁酸能显著降低草鱼血清中的皮质醇浓度,提高鱼体的抗运输应激能力等。
抗应激药物是指具有缓解、防控由应激源引起应激综合征的药物,可分为应激预防剂、促适应剂或应激缓解剂。目前,常用的抗应激药物,主要包括糖类(如葡萄糖、活性多糖、几丁聚糖等)、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维生素E、多维素等)、氨基酸类(如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牛磺酸、谷酰氨等)、电解质矿物元素类(如碳酸氢钠、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有机镁、硒、锌、铬等)、有机酸类(如柠檬酸、苹果酸、腐植酸、甜菜碱等)、化学药物(如免疫增强剂等)、中草药(如板兰根、野菊花、三黄等)等。适时内服就是在草鱼采食量较高、季节变化较快等关键时期适时内服功能性保健药物,如“多糖类免疫增强剂”“酵母菌”“中草药”“维生素C”等,则可明显提高鱼体的抗病力、抗应激能力及促进生长。
提高草鱼抗应激能力的高密度养殖方法,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好养殖池。建设若干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长方形养殖池,远离污染源、排灌方便,由左至右依次排列形成养殖池组,各个养殖池内设置增氧设备,养殖池的池壁为水泥材质,池底为泥质,水深控制在1~1.5米,淤泥厚度为0.15~0.2米。水 温 为15℃~20℃,透明度控制在20~35厘米,初期盐度控制在2%~3%。养殖前,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清理消毒,消毒后开启进水口和出水口,使池水在养殖池内冲洗多次。
二是选好鱼种。放养鱼种应选择0.5~1.5千克/尾的健康鱼种,鱼种应大小整齐、均匀、无病无伤,一般于2月前后开始放养,放养密度控制在2~3尾/平方米;鱼种放养后第1~3个月期间,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2%~8%,放养第2个月开始至第6个月,每月彻底换水1次。
三是环境控制。暴雨期间,应特别注意池水溶氧变化,尤其是池底溶氧不足时,应适当增加增氧时间。必要时,晚上8时左右,可适量投放增氧剂,不仅可明显增加池塘底部的溶氧水平,而且还可改善池底生态环境,防止出现草鱼浮头等情况。
四是建议在暴雨前后,饲料中可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营养类物质,以增强养殖鱼种的抗应激能力。尽力消除水环境的不良因素,以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
五是水质管理。养殖期间,应控制水质呈浅绿色,透明度控制在30~35厘米,可每天下午增氧2~3小时,适时向养殖池内加注新水,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加注量为原有水量的3%~4%,每隔15~20天用EM生物菌制剂全池泼洒1次。养殖池池埂可种植黑麦草,养殖过程中应逐渐升高水位淹没黑麦草,以供草鱼食用。
2.免疫预防
草鱼出血病,由于病毒多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科学预防。
近年来,众多科学家致力于渔用疫苗及中草药研究和开发,先后研发出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等针对草鱼出血病防控的药物,同时结合微生态制剂、生物浮床技术、生态养殖技术等综合防控措施,在防控草鱼出血病方面已收到了良好效果。
据试验,防控草鱼出血病,通过人工免疫以及对发病后有免疫力鱼体的筛选,培育免疫鱼种和个体,使其对病原体产生不感染性,这是控制鱼病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免疫方法控制鱼病比用药物方法防控鱼病更为经济,更重要的则是可减少某些化学药物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经常用药物防控鱼病,可能导致鱼体对某些药物产生抗药性,而用免疫方法防控鱼病就无此弊端。鱼体自动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维持时间较长,而用药物防控,往往有效期较短。
草鱼出血病流行较广、潜伏期较长,死亡率较高,并能诱发烂鳃、肠炎、赤皮等三大细菌性疾病。一般药物治疗难以奏效。采用免疫技术预防草鱼出血病,其费用只有药物治疗的几十分之一,且无任何副作用。免疫期可达14个月之久。且可使草鱼的成活率由过去的40%左右提高到80%以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注射法和浸泡法。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或草鱼出血病活疫苗。注射量视鱼体大小而定,鱼种 规 格为6.0~6.6厘 米者,每尾注射疫苗0.2毫升;20~25厘米者,每尾注射疫苗l毫升左右。
草鱼出血病发病期间可采用碘伏或碘液与面粉混合拌料投喂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定期内服免疫增强剂(如多种维生素、低聚糖、植物多糖等),也能明显提高鱼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3.中草药预防
(1)可采用贯众、板兰根、野菊花有效防控草鱼出血病。一般按每亩(1亩=667平方米)水深l米用贯众500克、板兰根、野菊花各200克,先碾碎,然后用开水10千克浸泡4~6小时,兑水全池泼洒,每25~30天用药一次,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2)可采用板兰根或三黄(黄柏、黄芩、大黄),有效防治草鱼出血病。但在实际生产中,草鱼出血病常与细菌性肠炎或烂鳃病并发,所以,还需用杀灭或抑制这类病菌的药物(如穿心莲,地锦草,五倍子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大黄是含黄连素的中药,对预防和治疗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和赤皮病均有显著效果。草鱼发病季节前,每100千克鱼体可用大黄100克,煎汁拌料喂服,连喂3~5天;或用0.5%大黄或硫酸铜液全池泼洒;也可用大黄、黄柏、黄芩混合治疗草鱼出血病。每100千克鱼体用大黄250克、黄柏150克、黄芩100克研碎后加食盐1千克,用水和匀后再拌入面粉,将其粘附在嫩草上晾干喂鱼,连喂5~7天,即可治愈草鱼病毒性出血病。
(3)草鱼出血病流行季节,每月投喂下列药饵1~2个疗程,效果良好。①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煎煮或用开水浸泡过滤,与饵料混合投喂,连服5~7天,同时遍洒硫酸铜0.7毫克/升,效果良好。②金银花500克、菊花500克、大黄500克、黄柏500克,共研成细末备用。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米,用上述细末750克,混合后加水适量全池泼洒。③板蓝根、黄芩、大黄、苦木按下述比例混合成复方药物:板蓝根70%,苦木30%;可三黄50%,苦木50%。每100千克鱼体重每月投药饵2.5~3.0千克。
利用中草药防控草鱼出血病投资少,收益高。且中草药对鱼体的副作用较小,适应生态养殖的发展趋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良好防控鱼病方法。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危害性较大的病毒性传染病。养殖户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诱发因素,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减少因疫病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做好草鱼出血病的免疫预防和中草药防控工作,以提高草鱼养殖的经济效益、生养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