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1-07-06查木哈
查木哈
摘 要:《农业生态基础》这门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应用基础性课程,本文从课程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思路等方面介绍了《农业生态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以赤峰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分析了《农业生态基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态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2-0095-03
1 引言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开放大学带头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坚持农业稳定生产、保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确保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如何将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适应和加快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机构和各类学校的历史使命。国家开放大学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牧区偏远地区,教学模式多元化,最早开启网课模式,办学形式规范,培养了多种多样的综合型人才。国家开放大学承办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的实施,寻求开发新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全新的模式,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家家户户,形成全新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为农牧民提供良好的学习实用的知识和技术,为农村牧区培养“留的住”的实用型人才,使农牧业科技人力资源转换为应用于农村牧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成为新兴的职业农牧民和新时代的基层领导。
以赤峰广播电视大学为例,“一村一名大学生”农学专业需要开设《农业生态基础》这门课程。赤峰市以農牧业生产为主,总土地面积为90021.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2108.7万亩。赤峰市农作物种分为三大类,一是粮食作物,二是经济作物,三是其他作物,设施农业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1万亩。在人类的干扰活动下,自然生态系统演变构成农业生态系统,并在人类的干扰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生态系统。从宏观角度来讲,农业生态系统由农田生态系统、草原放牧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农业生态系统相对脆弱,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因此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2 《农业生态基础》课程现状
《农业生态基础》课程赤峰广播大学采用的教材是由张海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生态基础》教材。本教材以学习包的形式,编制了课程学习指南、课程作业、复习提纲,并配备了课程光盘。完整的自然科学有定义、理论和方法论,《农业生态基础》运用了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栖息地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协同进化,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加作物的产量,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推拉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农业生态基础》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一个分支,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以耕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广泛,实用性强[2-4]。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栖息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协同进化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解原理及定律,普通生态学基础概况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特殊性、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和服务功能,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低污染,循环利用有限资源,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以及实验实践的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利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定律,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生态学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性,调整结构和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绿色发展。
3 《农业生态基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态基础》课程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是农学专业人员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的重要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政策方面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以外尤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农业生态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生态学的基本意识及生态观念,了解生态法则,培养生态视角。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农业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可持续绿色发展,深刻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充分认识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有助于更有效的利用[5-7]。农业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开垦而成,经过多年的耕作、施肥、灌溉、种植与收获作物等人为措施的影响下,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所不同。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焦点热点问题,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效结合理论和实际,需要丰富的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尚存在偏重理论,较少注重实践,实践教学环节更多的是从课程或学科的角度进行安排。结果导致学生很难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上。此课程为农学专业基础课程,农学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是为农牧业致富带头人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目前的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不匹配[8-10]。因此,本课程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4 《农业生态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4.1 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国家政策方针,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形势,根据农业生态基础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发展前景,必须更新《农业生态基础》的教学内容,突出该课程教学重点,着重消化教学难点,设计中体现出地区特色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与学员经营的相关的农产品、养殖场等方面有机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授课教师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学过程的安排,强调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协调农业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脚步,收集整理有关材料,更新知识与热点,新的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当中,使学生的学习脚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多途径获取相关的最新信息和教学特色,使讲课更生动,更具有前沿性。
4.2 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互联网,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引导启发式”“角色互换式”“热点话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另外,课堂展示和形式作业的运用需要规范化,学生可以互相评价[11,12]。学校还要多组织教师到产学研基地进行实践培训,教学单位定期对教师进行分组参加实践环节,分批指导学生实践课程,教师队伍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另外,学校应加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地实践操作的空间。学校还应当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引进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建设相应的试验教学场所,为应用型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4.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农业生态基础是一门基础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实践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穿差进行讲授和实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本中的方法,走进田间地头,解决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强对《农业生态基础》课程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实践教学是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参与实践过程的重要环节。《农业生态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需要掌握理论与方法,更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调整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结构与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的持续绿色发展。例如,实验实习课中调查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各组分的特征,鉴别农业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和共同点,通过调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与服务功能,体会农业生态基础讲述的种群与群落结构特征原理及定律,加强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基本概念的认识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理解,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于推广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农业生态学是以实践为起始,逐渐积累经验总结为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农业生态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结合赤峰地区农业特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以设施农业为主,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使这些人才能成为农牧业科学技术应用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农牧民发家致富创业的带头人。符合当代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因此,应根据赤峰地区农业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和地理环境等特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设置实践教学体系。
4.4 思政融入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在一起,形成协同效应。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就目前而言,高校课程的思想政治目标需要明确,体系需要加强,深度需要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理性与美德,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具体实现路径,进而打开开放大学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思政是专业课教学中必须融入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农业生态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应用型学科,其核心是探索和协调生物与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在农业生态基础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建设美丽乡村的为已任。
农业生态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美丽的乡村的建设作为我们的责任。“德育”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进一步建设课程思政,农业生态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挖掘思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一方面,梳理出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具有明显价值倾向和爱国主义倾向的“显性”思政因素;另一方面,在现有思政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发展“隐性”思政要素,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确保课堂有针对性。对于农业生态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融入思政。农业生态与生态文明有着不言而喻的紧密联系,农业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设计理念,明确标准规范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培养他们刻苦奋斗的职业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专业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5 结语
农业生态基础是国家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人工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赤峰电视广播大學“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课程《农业生态基础》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思政融入课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结合赤峰地区农业特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人才,使这些人才在农村牧区宣传推广生态学理念,保护物种多样性,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为可持续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
参考文献:
〔1〕马贝,徐晗筱,高强.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基于西北五省区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36(21):82-86.
〔2〕“农业院校农科人才培养使用状况及农业行业人才需求研究”课题组.我国高等农科人才培养对策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05):3-6.
〔3〕刘向东,马启彬,宋瑞凤.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6(18):283-285.
〔4〕宋琳琳,周晓君.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改与实践——以农学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4):198-199.
〔5〕姜兆全.谈当前高职农学专业学生就业与教改[J].现代农业科技,2009,31(10):261-263.
〔6〕周青,陈新红,王连臻.农学专业《试验统计方法》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 25(06):79-80.
〔7〕陈雨海,邢金亮,王洪刚,赵延兵,仵云峰.以教研促教改加快农学专业改造[J].中国大学教学,2004,19(05):43-44.
〔8〕喻武,万丹,张博.西藏农业高等教育水土保持学课程教改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74(02):85-86.
〔9〕田海清,刘伟峰,赵士杰,毕玉革,史树德.农机化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教改措施[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2,44(02):37-39.
〔10〕王旗荣.尝试教学法促我成长[J].人民教育,2011(Z2):68-69.
〔11〕刘琳,孙飞达,张新全,干友民,刘伟.草地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草业科学,2016,33(06):1232-1239.
〔12〕周立业,朱铁霞,张永亮.《草地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草业科学,2013,30(02):3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