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稀之年再出发

2021-07-06包书亮

下一代英才 2021年2期
关键词:天佑书屋关工委

包书亮

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英勇奋斗的时代洪流中,一群满头银发的老人分外抢眼。他们虽年过花甲,弯腰驼背,但他们那股浩然英气,却毫不输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就是以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已任的“五老”。

说起“五老”,那可是我人生经历中从心底敬佩不已的英雄。在30年的关工委工作生涯里,我与成百上千的“五老”朝夕相处,喝茶谈心,交流人生,畅抒胸臆。在言谈话语中,他们的格局、他们的站位、他们的情怀、他们的操守无不让人感动,无不让人叹服。

在庆祝中国关工委成立30周年、河南省关工委成立35周年的日子里,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他们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桩桩动人脏腑的事迹,一颗颗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而跳动的炽热的心,涌入脑海、动在眼前,令人热血翻滚,激动不已,夜不能寐。

红色基因传承人岳建智

清明时节,艳阳高照,春意袭人。

许昌市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杨水才的墓地边坐满了本乡和外地赶来为杨水才扫墓的人。他们之中有在校的学生,也有各个阶层的青壮年。墓碑前,一位80多岁的老人正在讲杨水才的故事:杨水才同志是为建设水道杨给累死的呀!他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他那“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情怀,也是我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所需要的……老人讲到动情处,已是老泪纵横,声音嘶哑。聆听的人群中,不时传出低低的呜咽。此时,杨柳垂泪,大地同悲。

这位给大家讲故事的人就是桂村乡关工委主任,84岁的岳建智。他是党的十大、十一大代表,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3年,岳建智部队转业后,担任水道杨村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是杨水才同志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杨水才逝世后,他接过杨水才的小车继续推。

水道杨村地处丘陵,秃岭荒岗,黄沙土地,十年九旱,地薄人穷。解放前有民谣说:有女不嫁水道杨,白天无粮夜无床。解放初,水道杨的村民年年吃国家的救济粮。杨水才带领全村治岗挖塘,建起柿子沟、花椒寨、丰乡方、防护林、三级提灌站,桂村农中,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摘掉了贫困帽子,年年为国家交余粮。1969年,杨水才趴在点着煤油灯的办公桌上溘然离世。手里握着钢笔,桌上摊着写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水道杨规划蓝图”的笔记本。杨水才去世后,《人民日报》头版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通栏标题报道了杨水才的生平事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组团前来学习,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的党政名人前来参观。党和人民为他建起了“杨水才纪念馆”以示缅怀。

如今的水道杨已是天翻地覆,曾有人赞道:“纵横马路穿村过,辆辆轿车放街旁;户户银行有存款,家家住的是楼房。”

1992年,乡党委调岳建智任桂村乡敬老院院长兼乡关心下一代协会主席。自此,他辞去村支书职务,同老人和青少年交上了朋友,决心把杨水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在下一代中发扬光大,为民族复兴伟业服务。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也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主阵地。他每年都到全乡各中小学巡回演讲杨水才的故事,让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红色种子深深植入青少年的心灵。他还担任了杨水才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的工作。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只要有请求,他都有求必应,认真讲解。每逢清明节、建党节等节假日,人们到杨水才墓前缅怀祭扫,他都会到场演讲。他还经常受邀到许昌学院等大专院校演讲杨水才的事迹,把红色基因撒到更远的地方。他还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把杨水才精神传播下去。例如,他发现外孙女常把吃不完的馍和饭菜倒掉,就借机讲了杨水才为了把掉入井中的一枚集体的核桃种子捞出来,跳入刺骨的井水中摸了半个钟头的故事,使外孙女改掉了浪费粮食的坏毛病,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做件好事并不难,一个人近30年如一日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就不是常人可做到的。岳建智为传承杨水才精神到底作了多少场报告谁也说不清,有多少人受到了教育更是无法统计,杨水才的榜样作用更是无法估量。现在,岳建智虽然年事已高,慢性病缠身,但他仍然坚定地表示,一定要把杨水才的故事继续讲下去,像杨水才一样,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传下去。

秉承家风的慕天佑

进入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村,一个坐北朝南的高墙大院赫然入目,门楼横匾上“述德堂”三个字熠熠生辉。跨入大院,迎面矗立着庄重的红瓦照楼,楼里面高悬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标准像,供来人瞻养和缅怀,寓意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铭记毛泽东。大院的正堂,是一座两层楼房,庄重、大气。院子里读书求知者、租书者、学习参观者,人来人往,呈现了一派清静、文明、祥和景象。这就是慕天佑创办的大慕庄村农家书屋,建安区命名的特色文化基地。

慕天佑是位享受副团级待遇的退伍军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是他人生的追求。他说:“前半生我从军戍守边防,后半生我要秉承家风育新人,践行文化自信,实现人生价值。”

慕氏家风是先祖乾隆时期的慕甲荣留下的。慕甲荣自幼聪颖,但因是二房所生,被人看不起,于是就立志苦学,长大要出人头地,为母争光。他把自己禁锢在书房里,吃饭、睡觉从不离开書房半步,孜孜不倦,刻苦攻读。他19岁考中秀才,24岁以拔贡中举,嘉庆四年进京会试,因获罪主考而名落孙山。看破世事后,他决定设馆育人,著书立说。开设私塾述德堂,注重儿童的启蒙教育,尤重立德处世的哲理,主张人生立德为本,留有“德行孝当先,天修德惟上”“立身先立德,成学先诚心”等联语。因其学识渊博,教育有方,仅大慕庄村就出现秀才、举人、太学生19人,名噪中州。慕甲荣的外村弟子多人任总督、巡抚等朝中大臣。他的著述现存于世的有《述德堂》诗稿两卷、《述德堂小草》一部、《先入言》一本。他被后世尊为“许昌十二贤士”之一,立石雕于市西湖公园内。

为了传承立德树人、兴文强国的家风,慕天佑1997年回乡,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4万多元,修缮了老房子,购买图书1000余册,办起了述德堂农家书屋,免费向群众开放。

2002年,慕天佑因家庭变故和子女上学,经费短缺,只好停办书屋,出外打工,筹集款项。

在打工期间,他看到城里孩子在节假日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新华书店、各种书屋读书求知,想起了乡下孩子尤其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节假日打闹嬉戏、虚度光阴,更坚定了要把书屋一直办下去的想法,决心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共享一片蓝天。

2010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慕天佑重回故土,开始重整书屋,开启了立德树人、兴文强国的新征程。

为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共产党党史》《十大元帅》《伟人语录》等主要内容打印出来挂在农家书屋的墙上,供前来求知的青少年学习。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举办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会,邀请区老干部、革命前辈为青少年讲述日军侵华罪行和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光辉里程,警示青少年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民族复兴建功立业。

为了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他把老子、孔子等多位文化名人的肖像及简介制成展板,挂在二楼东侧墙上,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他把刘胡兰、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的肖像和简介制成展板,挂在二楼西侧墙上,使青少年崇尚英雄,让英雄精神为青少年“强筋健骨”。他还将《三字经》《千字文》等少年儿童启蒙教育经典,慕甲荣“立身先立德,诚学先诚心”“成才理应早立志,读书还需少年时”等名言名句,全村清代以来的文化名人,解放后的土改英雄的名字,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任过职、立过功的人员的名字,解放后全村的博士生、大学生名单,在党政事业单位任过职的工作人员的名字都制成展板展示出来,激励孩子们学习先人,积极向上,为实现中国梦奋斗。

为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气息浓郁的文化场所和快乐的成长乐园,慕天佑先后购书6000余册,并在大院设置长条桌椅。平时,孩子们可到院里读书、休闲、借阅、记笔记,接受文化的熏陶。假日里,慕天佑还组织退休教师开办学习班,免费为孩子们讲课,辅导作业,很受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欢迎。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读书习惯,慕天佑还设了奖励机制,对连续10天以上到大院读书的人送给小礼物奖励。书屋全天候开放,即使是晚上,有人敲门借书,慕天佑也赶紧开门,让来人满意而去。

为建好农家书屋,慕天佑先后投资45 万余元,这对于一个靠工资吃饭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数字。为管好农家书屋,他将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借阅图书等活计全部揽下。一个公立文化场所,没有几个人是干不了的,而他却不叫累,乐此不疲,甘于奉献,实为感人。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慕天佑锐气仍不减当年。他说:“只要我能动,就一直把农家书屋办下去,秉承家风,为培养青少年尽力。”

“为民教子,为国育才”的朱清治

2004年的某一天,在许昌市建安区榆林乡党委、政府大院里突然响起了一个浑厚而坚定的声音:“为民教子,为国育才,这活,我干!”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是从乡党委书记办公室传出的。

原来,2004年的时候,榆林乡关工委班子要进行调整,还缺少一个担纲人,党委政府想来想去,想到了本乡退休教师、德高望重的朱清治。有人说:“这人行,但人家早被许昌市的一所中学聘去,每月工资2000多元(当时同级别教师工资是1000元左右)。关工委工作又没报酬,他怎么会回来干这差事。”了解朱清治的乡党委书记说:“我找他谈谈,先试试吧。”于是,乡党委书记把朱清治请到办公室里,对他说,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中央交给“五老”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关心爱护教育下一代,使他们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没有报酬,不知你愿干不愿干。朱清治略加思索了一下,站起身来,对乡党委书记说出了文章开头的话。

朱清治走马上任后,心里琢磨,关工委的工作既然是立德树人,何不结合榆林乡是革命老区的情况,把全乡革命英烈的事迹整理出来,传给后人,让他们传承先烈遗志,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呢。

工作思路确定之后,他和朱清安、刘玉亭等六位“五老”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走访老同志,查阅市志、县志,市、县文史资料,找健在的知情人座谈,北上南下,行程近万里,终将全乡14位英烈的事迹汇集成册,编辑了《革命先驱溯源》一书,发全乡各村、各学校,把它作为爱国主义和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的教材,组织青少年认真学习、传颂。本乡革命先辈经历和事迹激发了全乡青少年刻苦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激情。

为使家乡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朱清治等又采用组织群众捐一点、向乡政府要一点、到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一点的办法,筹款40余万元,历时一年五个月,建起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和一个革命烈士展览馆,供后人参观瞻仰。纪念碑和展览馆建成后,这里成了全乡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的宣誓地,也成了清明节、青年节、建党节、9·18事变纪念日青少年缅怀先烈、不忘使命、传承革命精神、立志报效国家的活动场所。

朱清治想,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就该让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孩子们身上流淌,让青少年用中国文化塑造自己,改造世界。为教育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他先后组织编写印发了《弟子规》《三字经》《老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理义举要》《劝学48篇》《朱子治家格言》等书,免费发给全乡各中小学校,让老师给学生讲,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一举手一抬足中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使中国文化深深植入青少年的心田,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朱清治每年还率宣讲团深入各中小学校进行巡回宣讲,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文明和谐校风的形成。

使人感动的“五老”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85岁的闫文才还主动到区关工委请缨撰写宣讲稿,乡镇关工委主任杨国重、朱安宇倒在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岗位上。他们的事迹都使人潸然泪下,催人奋进。

海水不足写青史,高山难书关爱情。这些“五老”多是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普普通通的中华儿女,他们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也没有光辉亮丽的头衔,但他们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青少年的炽爱,足以昭日月,撼山河。不计报酬、只讲奉献的“五老”精神足以千古流芳。

让我们怀着感激和崇敬的心情,向“五老”致敬。

(许昌市建安区关工委)

猜你喜欢

天佑书屋关工委
篽箖·上野书屋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梦幻书屋
Pasión por la medicina
天佑草原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关工委为我圆了老有所为梦——为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而作
切实加强关工委基层建设
紧紧把握关工委基层建设的重要环节
村党支部注重发挥村关工委“五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