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概况
2021-07-06张琳袁丽霞
张琳 袁丽霞
摘 要:1988年8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发表了题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论述,这一理论成果全面概括和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在学术界影响甚远。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成果颇多,研究角度也呈现多元化特点。文章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就学术界近三十年来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力求探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更大空间。
关键词: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3-0025-05
1988年8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997年在《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1]一文中,费孝通先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行了系统阐释。近三十年来,各界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讨,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笔者围绕近三十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不同学科研究的各自特点,以期达到促进和推动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的目的。
一、关于“中华民族”概念问题的探讨
针对“中华民族”概念问题的探讨,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意识的民族实体,同时也是不同层次的对立统一的民族复合体。但他并未解释清楚民族实体和民族复合体之间的矛盾性,由此引发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新一轮争论与探讨。
众多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是各个民族的总称。谷苞先生早在《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2]一文中指出,组成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称谓,但这些民族又同时拥有“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性称谓。此观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广泛认同,各大百科全书以及词典也都将此观点作为参考。
此外,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复合体。各民族在演变过程中具有共同的特点,但也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复合体包含着民族实体。金炳镐在《民族理论前沿研究》[3]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民族复合体。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集体,在此过程中,各民族并未丧失自身的特色,仍是民族实体。许心力、冉景福在《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4]中指出,“中华民族”与“中国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华民族”是一种复合性民族称谓,是各民族在共同地域内相互交流、沟通、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启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5]中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复合型民族。
也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伍雄武在《作为民族实体凝聚的中华民族》[6]一文中,将斯大林民族定义与中国的历史实际相结合,对“中华民族”概念进行探讨,他肯定“中华民族”是符合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民族实体,但不会因为其存在而否定56个兄弟民族。周星在《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评论》[7]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以超越中国境内各民族基本单位而存在的,是中国各民族在共同的文化、地域和历史命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族人民在近代在抗击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觉实体。
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见解,认为“中华民族”不是民族实体,只是一个政治概念。张海洋在《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8]中指出,“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国疆域内的中国人形成的一个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共同体,是一个政治概念。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与西方列强抗争时,由于当时西方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就衍生出“中华民族”这个对等概念。王明珂在《民族与国家》[9]中指出:“中华民族”虽然使用了“民族”一词,但是在民族性依据上较为缺少,更多表现在领土性依据上。任剑涛在《从“民族国家”理解“中华民族”》[10]一文中也持有相同意见。
还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包含两重含义,不仅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还是在中国56个民族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实体。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1]中认为,“中华民族”既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也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谓,它与中国56个民族之间具有层次关系。陈连开在《中华民族研究初探》[12]中指出,“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总称,是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中华民族”这个不可分割的自觉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
通过梳理“中华民族”概念问题的争论与探讨,可以看出,对“中华民族”概念认识的过程,本质上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过程。“中华民族”一词在不同时代下有着不同的阐释,但总体上是围绕其所包含的民族范围和层次而展开的,“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和内部56个民族的多样性并不矛盾。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必须与特定历史时期和语言环境相结合。
二、“一体”与“多元”关系问题的探讨
在“一体”与“多元”关系问题上,诸多学者表达了自己不同见解。学术界主要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林耀华教授在《认识中华民族结构全局的钥匙》[13]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在共生互補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多元”中体现着“统一”,“统一”中蕴含着“多元”,二者是矛盾共存的,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沈再新在《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到“共生互补”》[14]中强调各民族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共生互补的多元经济文化类型,各民族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进行互补。各民族间的“多元共生”思想体现了“多元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和少英在《“多元一体”格局题中应有之义》[15]中认为,“多元”与“一体”辩证统一的。“一体”是指中国的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各个民族生产、生活在其中;“多元”是指每个民族是一“元”,“中华民族”是由56个不同的“元”构成的。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实际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
周星和周建新在《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评论》[16]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56个民族以及各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一体”中包含着“多元”,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是由自在到自觉,再向自为转变的过程。“多元”是“一体”的前提,“一体”不能以牺牲“多元”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在不同方面的“多元”,给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增添了活力。
周建新在《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17]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多元”表现在众多的民族类别、区别明显的族源、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等方面。但实质上是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一体”表现在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各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上,它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互动的过程。
王秀娟、耿界在《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整体性》[18]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起源上的多元。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性、民族精神的凝聚性、民族意识的引导性等特性,将各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19]中认为,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中华民族的“一”与“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里的“一”是指统一,“多”是指多民族。历代统治者,大多数都只重视“一”,将重心放在统一上,而忽视了“多”的重要性。在限制“多”发展的同时,“一”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赵旭东在《“一体”场景下更应关注内部“多元”联合与分化的过程》[20]中认为,在未来应该把“多元”放在已经既有的“一体”场景下去探讨,多加关注“多元”的联合以及分化过程。在研究“多元”与“一体”时应该更加关注“多元一体”格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不能仅从单一的历史角度去证实由“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交融过程。另外,他在《一体多元的族群关系论要——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的再思考》[21]中认为,研究者应该从现实角度出发,将“多元”放在“一体”下理解。“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本身是相互依赖的。二者是相互包含的关系。
熊坤新、平维彬在《中国的族体和国体:“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22]中认为,从“国体”角度看,中国古代早在先秦产生了大一统思想,此后秦始皇通过实施有力措施巩固大一统格局,在政治制度上形成“一体多元”格局,从“族体”看,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迁徙、交流和融合逐渐由“多元走向一体”,形成共生互补的中华民族统一整体。
侯万峰在《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23]中认为,多民族国家民族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多元一体”。“一体”是“多元”的前提和基础,即在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和国家统一的背景下强调多元性;要想达到“一体”就需要重视“多元”的利益,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民族政策尊重和保护“多元”的利益,要承认“多元”的存在。
常开霞、贺金瑞在《“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利益协调论纲》[24]中认为,中华民族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统一体,是56个民族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交融形成的。它是一个民族实体,具有更高层次。中华民族的“多元”主要体现在民族的多样性上。本质上是民族文化的多元。
王成、宋清员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和合”思想的内在理路》[25]中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合”思想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理论是相互关联的,“一”和“多”之间的关系问题都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他们遵循这种内部逻辑,并结合对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思考,并提出可以适当地运用“大统一”思想在政治和文化传统中,给现代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
王鉴在《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26]中认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主要表现在起源上,“一体”表现在凝聚力的形成上。起源的问题本质上是“多元”,凝聚力问题本质上是“一体”。
总之,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国的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这也面临着国家上的“一体”与民族的“多元”之间的矛盾显现,要实现二者的双赢,需要进行民族间利益的协调,在“多元”民族与“一体”国家间形成一个和谐互动的关系。
三、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价值的探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开阔了我国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视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关于这一理论的探讨和实践,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马锴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27]中从三方面入手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当代价值。首先该理论有利于中华民族人民在文化上形成认同感。“一体”的形成,需要中国的各民族人民在心理和意识上有高度的归属感、认同感并在共同意识上有所表现。其次,该理论在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被众多学者认可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相关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巩固了各民族的关系,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的形成和凝聚力的提升、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最后,通过对该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动国家队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
史金波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28]中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为研究中国的、处理中国民族关系、了解中国民族状况,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角度,这一理论在政治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
杨文炯在《理解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范式——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理论的现代价值》[29]中,以人类学为视角,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作为本土人类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学科建设、中国现实民族关系的处理、世界民族问题探讨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孙秋云在《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30]中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宏观角度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研究思想。该理论为理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互动过程提供一个富有创新和远见的结构图,对今后指导我国民族工作、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戎在《费孝通先生的民族问题研究》[31]中认为,费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是从宏观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关系的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国内民族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认可,为我国今后制定合理的民族政策、顺利开展民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淑红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及其当代意义》[32]中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与发展在推动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现代价值的认知,我们清楚的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在推动国家的一体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探究和处理民族问题时,我们既要将中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也要看到各民族间的差异,针对各民族自身的特点,结合国情制定相应利国利民的民族政策和措施。
结语
从图一可以看出,经过三十多年的探讨和完善,学术界大致就“中华民族”概念问题、“一体”与“多元”问题、理论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自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后,学术界主要围绕“中华民族”概念问题和 “一体”与“多元”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上世纪90年代关于“中华民族”概念问题和“一体”与“多元”问题的讨论有所增长,近几年来,关于“一体”与“多元”问题的探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经过长时间研究与探讨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
关于“中华民族”概念问题,总体上是围绕中华民族所包括的民族范围、民族层次,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内部各民族间的多元性进行讨论。学术界目前就“中国民族”是民族实体还是民族复合体,它是否属于政治学范畴的讨论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华民族”概念认识的过程,本质上是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的过程。关于“一体”与“多元”问题,费孝通先生的论述缺乏动态分析,仅对其进行静态的诠释,未来应该从整合论的角度对中华民族的过程做宏观把握。仅从结构论角度分析“多元”与“一体”具有片面性,笔者认为将来也需要从过程论的角度,去探讨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自提出到现今经过三十多年的探讨和实践,内容不断丰富,理论更加趋于完善。其理论价值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理论要随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国内学术界现阶段主要从宏观角度对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但是从微观方面看,理论研究成果较少。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上应多从微观角度出发,加强在细节和个案方面的研究。我们在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时要注意区别中国和西方的一些国家民族形成路径上的差异。对于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是在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抗争过程中从自在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的论述,我们应该注重从层次性还有时间差上把握中华民族的概念。时代需要理论,理论也需要在时代的号召下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学术界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化、与时俱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服务。
——————————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13+159.
〔2〕谷苞.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J].新疆社会科学,1985(03):1-10.
〔3〕金炳镐.民族理论前沿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70-71.
〔4〕许力心,冉景福.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J].天府新論,1998(06):86-89.
〔5〕马启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J].求是,2010(23):18-20.
〔6〕伍雄武.作为民族实体凝聚的中华民族[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36-41.
〔7〕〔16〕周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评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4):6-7.
〔8〕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9〕王明柯.民族与国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86.
〔10〕任剑涛.从“民族国家”理解“中华民族”[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05):1-27+198.
〔1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3-21.
〔12〕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68.
〔13〕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10.
〔14〕沈再新.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到“共生互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03):41-45.
〔15〕和少英.“多元一體”格局题中应有之义[J].青海民族研究,1998(04):1-2.
〔17〕周建新.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0(03):1-7.
〔18〕王秀娟,耿界.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整体性[J].世纪桥,2018(03):60-61.
〔19〕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8.
〔20〕赵旭东.“一体”场景下更应关注内部“多元”联合与分化的过程[N].中国民族报,2012-08-03(006).
〔21〕赵旭东.一体多元的族群关系论要——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2012(04):51-62.
〔22〕熊坤新,平维彬.中国的族体和国体:“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6):22-26.
〔23〕侯万锋.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J].广西民族研究,2007(04):1-5.
〔24〕常开霞,贺金瑞.“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利益协调论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06):5-10.
〔25〕宋清员、王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和合”思想的内在理路[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23(04):76-83.
〔26〕王鉴.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2(04):40-47.
〔27〕马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2.
〔28〕史金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5):5-10.
〔29〕杨文炯.理解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范式——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理论的现代价值[J].青海民族研究,2018,29(02):36-42.
〔30〕孙秋云.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58-63.
〔31〕马戎.费孝通先生的民族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6(04):5-18+137+2.
〔32〕张淑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及其当代意义[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24-27.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ZHANG Lin, YUAN Li-Xia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82, China)
Abstract: In August 1988,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r. Fei Xiaotong gave an important speech on "the pluralistic and integrated patter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This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Mr. Fei Xiaotong summarized the law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he combined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the study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Han nationality, so the academic circles began to carry out in-depth discussion around this theory.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on the theory of "the pattern of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pattern of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is theor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rying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explore the academic rules, and seek for the research space.
Keywords: Diversity in One; The Chinese Nation; Ov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