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需要“共情”

2021-07-06黎雪娟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共情冲突角度

黎雪娟

师生矛盾是当下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因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当引起师生冲突的新闻不时曝出,如安徽某中学男生群殴老师、东莞某中学老师遭学生追逐勒颈、云南某中学师生冲突致老师流产……这林林总总的师生冲突事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学生对教师处事方式方法不满意导致,归根溯源,是因为当前的教育缺乏“共情”。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指人和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正向的感觉。“共情”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教学中提倡的“共情”,主要指师生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师对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能力。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如果教师采用“共情”的方式处理问题,或许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师生冲突发生。

首先,“共情”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了解学生,而不是僅仅从外围去观察、了解学生。怎样才算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呢?笔者认为,换位思考是一个好方法。例如,关于学生学习中磨蹭的问题,如果教师只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观察,那么多会认为这是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坏习惯,或者是学生对学习没有激情、不积极上进导致。但教师若能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还在成长中的学生,则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处境: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经验、学习技能不熟练、学习缺乏条理性和计划性、大人的催促(大人的催促会导致孩子心里慌乱,从而做事更慢)等,这些都可能是“磨蹭”背后真正的原因。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除此之外,加强师生互动,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或心理动态,更能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为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有效的建议。课堂互动、课余谈心、深入家访等,都是常见的师生互动方式。那么,如何在互动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呢?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这里的倾听不只是简单地听学生说话,还要观察学生的身体语言,如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以准确地判断学生所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其次,“共情”需要教师进入学生的世界,从内心深处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目标及方向。“试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途径”,共情能力强的教师愿意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能以宽容的心包容学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不是一味从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对学生而言,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的缺乏注定了他们做事情未必会有个好结果。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鼓励学生试错,甚至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试错,使学生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渐成长。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学习过程,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尝试,并坦然接受他们试错的结果,再给予不断的点拨与纠正,促进其成长。

最后,“共情”还需要教师有“静待花开”的耐心。“教育就是三分教,七分等”。每个孩子成长的时间、速度不相同,如在智力发展方面,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晚熟,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对早熟的孩子,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对晚熟的孩子,教师要饱含期待、宽容地理解他们出现的种种问题,并用适宜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持续关注和静静等待他们逐渐成长。古今中外,“花开慢”的名人数不胜数,像爱迪生、爱因斯坦、曾国藩等,他们都因为有师长“静待花开”的耐心和包容心,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灿烂花期”。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阶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教育不能只求速度、看结果,面对孩子,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要相信每一朵花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花期”。

“有关系就会有冲突”。“共情”就是解决关系冲突、教育和转化学生的“利器”,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怀着“共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当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学者Mayeroff语),相信师生的矛盾冲突会减少许多。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共情冲突角度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神奇的角度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