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静脉给药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分析及防范措施

2021-07-06王颖颖

婚育与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王颖颖

【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童静脉给药速度过快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对该情况的防范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中出现了儿童静脉给药速度过快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共计163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了同期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63例,设置为对照组。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同时针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儿童静脉给药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类型为分别为皮肤及附件损害(85.89%)、全身性损害(9.82%)、消化系统损害(1.84%)、其他2.45%。其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抗生素连续注射次数、护士对抗生素连续注射禁忌了解情况、静脉给药滴速及药物是否妥善保存存在相关性,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儿童静脉给药中,通过控制滴速,提升护士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妥善保存药物等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相关推广。

【关键词】静脉给药;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临床上静脉给药是常见的治疗手段,能够让药物直接参与患者的体循环的方式提升药物的使用效果。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体内各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对于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多种类型的不良反应情况。但是由于儿童对外界病毒的抵抗能力差,常常出现需要采用静脉给药方式进行治疗的情况。但是在长久的静脉给药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发现,给药速度过快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影响。为了更好地防范该类型的不良反应情况,我院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探究儿童静脉给药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的类型及防范措施的制定。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回顾性地选择了我院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中出现了儿童静脉给药速度过快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共计163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了同期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63例,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男童86例,女童77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6.36±2.68)岁,其中包括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96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43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18例,其他疾病患者6例。观察组,男童83例,女童80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6.67±2.54)岁,其中包括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9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46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1例,其他疾病患者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情况均采用回顾式分析法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我院按照《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静脉药物治疗》中的相关标准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药物治疗。

1.1.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病历清晰,能够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回顾分析。②患者年龄在1~12岁。③所有患者在静脉给药阶段均出现了一定的给药速度过快的情况。

1.1.2排除标准①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的患者。②排除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③排除病历不清晰的患者。④排除不认同本次研究的患者。⑤排除其他严重不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针对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和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和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皮试液、药物配置时间、抗生素连续注射次数、滴数等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同时对出现不良情况防范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和身体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统计对比。对观察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和比例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f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统计见表1。

2.2不良反应和身体指标关系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抗生素连续注射次数、护士对抗生素连续注射禁忌了解情况、静脉给药滴速及药物是否妥善保存存在相关性,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儿童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对患儿进行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药物的选择,还需要关注药物的使用方式。静脉给药虽然能够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让患者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给药过程中,常出现各类型的不良反应情况,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目前临床多建议减少患儿的静脉给药频率,若必须使用静脉给药则需要降低滴速,从而降低治疗风险。

通过回顾性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常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分别为皮肤及附件损害(85.89%)、全身性损害(9.82%)、消化系统损害(1.84%)、其他2.45%。而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因素无关。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与抗生素连续注射次数呈负相关,抗生素注射次数越多,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越低。同时护士对抗生素连续注射禁忌的了解程度和护士对用药适应证了解程度之间呈现出负相关情况,医护人员对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越高,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越低。同时给药过程中,滴速越高,患者越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而药物的保存情况也会影响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上数据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充分说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针对该类型情况,在患者的实际静脉给药过程中,需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针对性的不良反应防范:①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实际病症情况。按照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②输液检查:在对患者进行输液之前,需要对输液所需用到的工具和药物进行仔细的检查。观察其安全和卫生情况。同时建立相关的安全检测指标和流程,确保护士能够完全按照流程进行检查。确保药物的瓶签清晰可见,无松动和缺损。输液器具做到专人保管,检查器具是否出现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适的器具。③加强药物的保存:妥善保管药物,提升药物的保存质量。一方面需要医院改善其整体就医环境,保证配药室和药物保存室的环境干净整洁卫生,及时对医用垃圾进行处理。另一方面确保药物保管室的温度和湿度的稳定,使其时刻处于适合药物保存的范围内。④治疗室消毒:加强治疗室消毒,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每晚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同时使用消毒液对门窗、台面、地面等进行擦拭。每月进行一次空气细菌检测,确保治疗室的环境能够达到治疗要求。⑤加强护士培训:加强护士的相關知识培训。让护士能够掌握连续注射抗生素的禁忌和用药的适应证,确保护士给患者静脉给药的过程中能过合理搭配药物,减少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升其专业知识能力,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避免出现相应的知识点遗漏的情况。建立长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在患者出现问题后要及时进行解决,并分析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对过程复盘,避免再次出现相同的错误。⑥控制滴速:在静脉给药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滴速进行控制。这不仅需要加强护士的巡房密度,让护士能够针对患者的滴速进行控制。还需要护士能够就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合理调控药物滴速。在确保不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尽量加快药物滴速,从而达到迅速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通过针对性的不良反应的防控,能够从人员、器具、药物等多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改善。通过加强联动的方式,多角度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在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出现医疗事故。而这些观点在张爱荣等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应的论证和证实,佐证了本文的观点。

综上所述,在儿童静脉给药中,通过控制滴速,提升护士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妥善保存药物等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相关推广。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夏季开空调,怎样才能不生病?做好这些防范措施很重要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矿山机电运输中的隐患及防范措施探讨
在护理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相应防范措施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
教子/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