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07-06杨耀铭李宁李银雪等
杨耀铭 李宁 李银雪等
【摘要】目的:分析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选择CT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研究共抽取68侧疑似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病例,通过实验证实其中阳性59例,阴性9例,来源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获得患者完整资料后进行分析。分别开展X线诊断与CT诊断,分析两组患者经不同诊断方式诊断后诊断准确率、分类诊出率、漏诊率以及误诊率等。结果: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68例患者实施X线诊断,阳性患者为32例,其中36例,符合率51.47%,其敏感度为44.07%,特异度为33.33%;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68例患者实施CT诊断,阳性患者为54侧,其中14侧,符合率91.18%,其敏感度为89.83%,特异度为88.89%;与X线特异度、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比较,CT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均显著偏高(P<0.05);与X线比较,CT针对骨折类型分型中Ⅰ~Ⅳ型诊出率均显著偏高(P<0.05);与X线比较,CT针对骨折类型分型中Ⅰ~Ⅳ型诊出率均显著偏高(P<0.05)。结论: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选择CT进行诊断意义重大,能够提供更加精准以及全面的信息,具有极高诊断准确率,能够为后期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断;GT;X线
临床中接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是由于自身胫骨近端关节出现骨折,交通事故、坠落或者是摔倒等均属于该疾病致伤因素。针对该疾病患者若未能予以患者早期有效治疗干预方式,对其骨折类型进行判定,则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骨性僵直或者是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降低。当前,针对该疾病患者主要采用诊断方式分别包括:X线、MRI与CT诊断,其中使用最广泛的要属X线,操作方面十分便捷,并且价格低廉,但是存在一定缺点,无法将关节损伤实际状况如实反映出,增强误诊率和漏诊率。为了确保临床诊断准确率,伴随国内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决定推行CT。鉴于此,本研究共抽取68例疑似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病例,来源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分析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选择CT进行诊断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共抽取68例疑似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病例,通过实验证实其中阳性59例,阴性9例,来源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获得患者完整资料后进行分析。分别开展x线诊断与CT诊断,男58例,女10例,年龄26~45岁,平均年龄(36.25±4.23)岁,68例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 X线: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接受检查,随后保持放松状态,实施X线片检查,对最终获取图像进行分析。
1.2.2 CT:选择多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接受检查,将患者膝关节位置作为中心点,由胫骨上端位置渐渐扫描到患者股骨下端位置,其中对于骨皮质受损程度以及梁小骨受损程度重点观察,将所有相关数据传输至工作站,经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重建等进行处理。分型标准按照Svhatzker分型法进行判定,具体如下:患者通过检查显示外侧平台骨折主要为劈裂状,并且膝关节面没有出现塌陷,判定为Ⅰ型;患者外侧平台骨折主要为劈裂状,并且膝关节面出现塌陷,判定为Ⅱ型;患者通过检查显示外侧平台骨折,未见劈裂,判定为Ⅲ型;患者通过检查显示内踝存在骨折现象,判定为Ⅳ型。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经不同诊断方式诊断后诊断准确率、分类诊出率、漏诊率以及误诊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68例患者实施X线诊断
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68例患者实施X线诊断,阳性患者为32例,其中36例,符合率51.47%(35/68),其敏感度为44.07%(26/59),特异度为33.33%(3/9),见表1。
2.2对68例患者实施CT诊断
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68例患者实施CT线诊断,阳性患者为54例,其中14例,符合率91.18%(62/68),其敏感度为89.83%(53/59),特异度为88.89%(8/9),见表2。
2.3对比X线诊断与CT诊断结果
与X线特异度、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比较,CT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均显著偏高(P<0.05),见表3。
2.4分析X线诊断与CT对骨折类型诊出率
与X线比较,CT针对骨折类型分型中Ⅰ~Ⅳ型诊出率均显著偏高(P<0.05),见表4。
2.5分析X线诊断与CT漏诊率与误诊率
与X线比较,CT针对骨折类型分型中Ⅰ~Ⅳ型诊出率均显著偏高(P<0.05),见表5。
3讨论
CT诊断方式优势在于连续薄层重建、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连续薄层扫描以及时间分辨率高等,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在临床中。CT扫描过程中能够轻松组合探测器单元,不仅能够单层扫描,同时还能够完成多层螺旋扫描,球管只需要旋转一次即可获得多层图像。所以,完成多层螺旋一次扫描,无需再次进行薄层扫描便能够得到高分辨率图像,结合图像重建,为后期临床工作者提供丰富且精准影像信息。并且,有报道显示,针对骨折患者将其层厚控制在1.25mm最佳,能够显著提升细节能力,同时确保图像数量增加。
临床针对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主要采用三维重组方式分别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多平面重建等。容积再现属于一种较为复杂重建技术,主要结合不同成分比例对像素进行分类,利用不同色彩使其显示出,确保容积扫描范围全部像素均能被合理使用。容积再现图像能够将深在以及潜在结构影像同时显示出,还能让膝关节四周组织与内部结构情况显示出,其图像具有直观、立体和形象等视觉感;最大密度投影主要对初始图像中密度最大像素进行计算,对密度最大像素投影结合透视法至一个平面上产生重建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可将组织密度差异实际情况反映出,确保骨折线能够在图像中完整显示出;多平面重建主要是经过最初图像得到组织器官任何层面斜面、矢状面、冠状面以及横轴位图像以后再进行处理。由于能够随意旋转角度,因此能够准确获取患者各个角度骨折情况资料,同时还能够得到相邻结构骨折以及平台骨折极其细微或者是变化状况。然而每一幅图像显示还是只有一个断面,所以在整个骨折显示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目前临床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型诊断方式便是CT,为后期临床治疗该疾病患者提供有效治疗依据和参考价值,而当前临床关节内骨折发生率最高是胫骨平台骨折,具体治疗方式以及治疗结果需要结合患者骨折类型确定。并且,为了确保评估治疗效果显著提升,还需确保分型标准化以及统一性,主要选择分型方式为Segatzker分型。该分型法主要特点在于十分简单,实用性强,利于后期临床。可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不同六型,每种分型存在相应手术治疗方式以及固定方式,最终治疗效果与预后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性。由低能量造成骨折分型分別为Ⅰ、Ⅱ和Ⅲ型,而高能量造成骨折分型分别为Ⅳ、Ⅴ和Ⅵ型。本研究结果显示,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68例患者实施x线诊断,阳性患者为32例,其中36例,符合率51.47%,其敏感度为44.07%,特异度为33.33%;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68例患者实施CT诊断,阳性患者为54例,其中14例,符合率91.18%,其敏感度为89.83%,特异度为88.89%;与x线特异度、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比较,CT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均显著偏高(P<0.05);与X线比较,CT针对骨折类型分型中Ⅰ~Ⅳ型诊出率均显著偏高(P<0.05);与X线比较,CT针对骨折类型分型中Ⅰ~Ⅳ型诊出率均显著偏高(P<0.05)。可见,CT具有更高分辨率,可确保细微骨折清晰显示,降低误诊和漏诊。
总之,采用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刻不容缓,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并且还能提升诊断准确率,获取优质图像,排除X线辐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