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髓内钉与经皮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2021-07-06陈佳明

婚育与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陈佳明

【摘要】目的:探讨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髓内钉与经皮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80例,其中使用髓内钉治疗的有40例,为实验组,使用经皮锁定钢板治疗的有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产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1.42±3.63)min,术中出血量为(142.35±10.74)mL、愈合时间为(20.05±11.52)周、住院时间为(15.48±2.44)d,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9/40),实验组为7.5%(3/40),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

【关键词】髓内钉:经皮锁定钢板;胫骨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损伤,占所有骨折的5%。在老年人中,肱骨近端骨折是继桡骨远端和股骨颈之后第三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这些骨折影响到80%~85%的50岁以上的人,发病率在60~90岁达到高峰。高达80%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不会从手术中获益,通过保守治疗,他们将恢复可接受的良好肩关节功能。只有当骨折更复杂或肩关节功能严重受损时才应考虑手术治疗。为探讨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髓内钉与经皮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选择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80例,其中使用髓内钉治疗的有40例,为实验组,使用经皮锁定钢板治疗的有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产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80例,其中使用髓内钉治疗的有40例,为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3~41岁,平均年龄(37.02±3.66)岁,使用经皮锁定钢板治疗的有40例,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6.51±3.43)岁。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历均完整,随访记录也无缺损,均被确诊为胫骨中下段骨折,无重大精神疾病,依从性较高,无其他基础性疾病。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同意本次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P>0.05),可以进行研究。

1.2方法和观察指标

实验组患者使用髓内钉治疗,首先进行全身麻醉,使患者屈膝90。以上,在胫骨结节上方进行切口,对皮下组织进行剥离,经过髌腱内侧进入胫骨远端,扩髓后将髓内钉置入,髓内钉的长度和直径应适中,之后进行闭合复位,通过X线透视观察,直至复位满意,最后将远端锁钉和近端锁钉置入。

对照组患者使用经皮锁定钢板治疗,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在踝前内侧进行切口,沿胫骨前内侧,在皮下组织和骨膜间置入内侧解剖钢板,钢板长度应适中,手术过程中,通过x线观察钢板的摆放位置,边观察边调整至最佳位置,之后使用闭合复位。手术过程中注意对软组织的保护。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产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情况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4.33±3.80)min、(154.99±12.67)mL、(22.68±12.41)周以及(22.79±4.01)d;实验组患者的以上指标分别为(71.42±3.63)min、(142.35±10.74)mL、(20.05±11.52)周以及(15.48±2.44)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产生情况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出现软组织激惹,2例延迟愈合,2例伤口感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2.5%(9/40);实验组患者中有2例软组织激惹,1例延迟愈合,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7.5%(3/40)。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P<0.05)。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占所有骨折的4%~5%,是老年患者中第三常见的骨折,发病率最高的是73~78岁的个体。在老年患者中,低速跌倒是最常见的损伤机制,87%~93%的肱骨近端骨折继发于站立高度跌倒。同样,肱骨中段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2%,老年患者常继发于低能跌倒。许多非移位或轻微移位的肱骨近中段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是非手术治疗,重点是物理治疗和适当的愈合时间。然而,大规模研究表明,肱骨近中段骨折的外科治疗有所提高。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和外科治疗正在增加。他们约占所有骨折的5%,老年人占10%。在18~60岁的男性患者中,30.1%的人发现高能量创伤机制(运动创伤或车辆碰撞)是造成损伤的原因。在65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中,39.7%观察到低能量创伤机制(发生在街道上跑步或步行、公共交通或在家中)。不断发展的外科技术和植入物设计直接导致了PHFs外科治疗的增加。使用微创三角肌切开技术放置锁定钢板和髓内钉在一些研究中显示,与传统的三角肌入路相比,在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伤口愈合和更好的早期功能结果方面具有优势。微创技术和经皮螺钉置入的增加引起了人们对包括损伤腋窝神经血管束(ANVB)在内的风险的关注。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在肱骨外侧周围三角肌底面共同走行,为肩外侧提供了主要的神经支配和血供来源手臂麻醉导致三角肌萎缩,外展力下降。旋肱后动脉与腋神经走行,无意中损伤此血管可导致肱骨头缺血性坏死,NVB损伤可对患者的功能状态产生毁灭性影响。尽管担心ANVB损伤,但初次损伤或手术干预后的损伤频率在文献中难以量化。

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种类繁多。治疗重点是止痛和功能的恢复。复杂骨折更容易导致更坏的结果,因此应考虑手术。近几十年来,锁定钢板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有所增加。建议采用刚性固定,提高机械稳定性,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钢板固定通过控制骨折的不同片段,使解剖复位。髓内钉主要适用于外科颈和肱骨近端两部分的骨折。从历史上看,半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肱骨近端不可重建骨折的首选方法。近年来,这一变化有利于全肩关节置换(TSP)和RSA。与半关节置换不同,RSA不需要大结节来愈合,以获得成功的结果。与半关节置换相比,接受RSA的患者前屈能力增强,但外旋减少。RSA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半关节置换术高。急性RSA和延迟RSA的临床结局评分、前屈或再手术风险无差异。

闭合复位经皮固定是一种微创技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少、术后疼痛小等优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平均恒定评分优于后者。然而,K线固定与复位不良、畸形愈合、针管感染和针移有关。然而,对于多发性合并症不适合大手术的低维护患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尽管这是罕见的,但有肩外科手术后,K线移到胸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理论认为肩关节的巨大运动自由、重力、肌肉作用、呼吸期间胸内负压、骨吸收和骨质疏松性骨可能起作用。应使用带有无弯曲端的K形导线的螺纹端头,以降低迁移风险。使用多条K线可增加还原的稳定性。我们还建议不要将K线埋在皮肤下,以便于术后视觉控制。经皮K线固定是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广泛应用技术,直到最近的技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引入。

股骨近端骨折在创伤患者住院治疗中占很大比例,是骨科创伤外科医师经常遇到的挑战,其临床负担和费用给社会带来很大压力。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在大转子和小转子之间,是最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髓内钉(IMN)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近20年来,IMN的使用呈上升趋势。来自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数据发现,1998年至2005年,IMN的利用率有所增加,地理位置有所不同。随后对医疗保险数据的分析显示,2005年至2011年,IMN与滑动髋螺钉的利用率有所增加(46.9%增加至79.1%)。IMN是股骨骨折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在IMN期间使用Poller螺钉是帮助减少骨折的公认方法。考虑到许多患者骨折的固有性质和大多数患者的健康状况,IMN的固定可能具有挑战性。IMN并發症包括对线不良、切口、感染、假钻、拉力螺钉长度错误、钻头断裂、股骨干旋转不良,股骨延长、骨愈合受损、假体周围骨折、骨折塌陷、植入失败、拉力螺钉骨盆内移位、神经血管损伤、继发内翻、疼痛和再骨折。植入装置骨折是罕见的,它翻修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植入物断裂通常发生在拉力螺钉开口处,尽管钉子本身也可能断裂,通常发生在远端套筒锥度或钉子拉力螺钉开口处。断裂的原因可能是过度过早负重或长期循环负荷,当IMN有问题的运动(如旋转、成角等)时,会发生IMN的机械位移,这些运动可能与复位不良有关,随后会导致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或缩短。IMN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修复后的断钉率或机械移位率尚未完全确定,因为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骨折类型、患者共病、手术入路,更好地了解IMN断裂和机械位移的发生率和模式,将有助于评估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1.42±3.63)min,术中出血量为(142.35±10.74)mL、愈合时间为(20.05±11.52)周、住院时间为(15.48±2.44)d,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9/40),实验组为7.5%(3/40),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

综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早产孕妇的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早产次数以及双胎或多胎均高于足月分娩的产妇,早产的危险因素有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儿窘迫、子痫前期以及前置胎盘,对这些危险因素要尽早发现,及时处理,确保每一位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