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2021-07-06孙彦博
孙彦博
统编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篇数,而且将学习的开始时间提前到三年级第一学期。虽然说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为进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基础的,不需要学习文言文的系统性知识,但是文言文毕竟也是学习的对象,承担着其他课文一样的教学目标任务,最终指向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积累文言词句
文言文与白话文最大的差别就是每个句子读起来都觉得不怎么顺畅,找不到相应的语感。因此,读好文言文课文就成了文言文学习必须过的第一关,统编教材也在课后练习的第一题中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学生从跟着教师学习朗读到逐渐读正确、读流利。因为在文言文学习中,即使加了标点符号,还需要注意句中停顿,而句中停顿对小学生来说几乎是找不出规律的,这样就需要教师施以援手,通过朗读示范或者提供停顿标记,使学生慢慢学会朗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句。
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这是统编教材安排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只有两句话30个字,课后练习明确提出“跟着老师读”“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耐心地带学生读,将停顿稍稍突出一点,让学生跟读;再给出停顿标记,让学生自己练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再重点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具体到本课,教师可以采取用人物做支架,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练习背诵:第一句以“群儿……一儿……”作为词句支架,让学生练习背诵;第二句以“众皆……光……儿……”作支架,让学生练习背诵;最后将两个句子合起来练习背诵。这样就能够初步积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句式。
二、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课文内容呢?针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教师不妨采用猜猜品品的策略,让学生借助注释尝试,对不怎么懂的字詞句大胆去猜一猜、议一议、品一品,意思上能够说得通就行。
如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课文中对一些关键词语都给出了注释,如“株”“走”“释”“冀”等,但在“兔走触株”一句中,“触”字却没有给出注释。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一猜,学生多数猜测的还是“接触”“触到”;此时,教师不急着给出结果,而是让学生用手去接触一个东西,看看手有没有受伤,学生意识到这个“触”不是接触这种很轻微的动作;之后,教师让学生运用白话文阅读中常用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前面有“走”——跑,想象兔子跑的情形,后面有“折颈”,颈子都断了,再猜猜“触”的意思,学生终于意识到应该是撞的意思,因为兔子跑得那么急那么快,最后连颈子都断了,只有一头撞在树桩上才会这样。学生通过猜测“触”的意思,明白了“触”原本表示很轻微动作——接触,在文言文中能够表示很强烈的动作——猛撞。
三、落实语用训练
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展相关的语文要素学习训练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结合相关词句的学习适时与口语交际结合或者与写作结合,把语用训练落到实处。
如教学《伯牙鼓琴》一课时,课文在表达伯牙与钟子期之间在鼓琴与听琴上的默契时,以伯牙的“志在太山”和“志在流水”,引发了钟子期的感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教师适时让学生以伯牙“志在春风”“志在月色”为话题,在小组中开展仿说活动,比一比谁说的符合“伯牙”的琴声韵律。有学生说“柔柔乎若春风”“轻轻乎若春风”,有学生说“淡淡乎若月色”“静静乎若月色”,尽管说法不一,但都力求用上课文表达的句式。课文中以伯牙“破琴绝弦”作为故事的结局,但对故事的另一人物“钟子期”却没有更多的表达,教师让学生想象钟子期死前对伯牙的约定的期待,并写下来。经过这样的补白,二人之间的知音关系表达得就更明确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要求,认清编者意图,寻找适合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越来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