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本解读,打造高效课堂
2021-07-06丁维佳
丁维佳
文本解读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些教师习惯于以教师用书为准,认为教学所需要的内容教师用书都已经准备好了。时间久了,教师离开教师用书就无法备课,这无异于自废武功。那么,面对一篇篇内容、形式各异的文本,教师该如何强化文本解读,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抓住有陌生感的内容
教师拿到一篇课文,不看其他任何资料,也不管什么阅读目的与要求,直接进入文本阅读。在这样的“素读”中,教师才能将阅读的第一印象固定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中;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第一印象是文本自身内容的独特性带来的,也是文本中具有陌生感的内容。
如教学《花的学校》一课时,教师拿到课文不去看任何辅助资料,直接进入素读环节,从课文题目开始,就能够读出个性化的色彩,学校本来是让人学习的地方,从未听说过属于植物的花居然还有学校;带着这样的好奇继续阅读文本,会发现更多有新鲜感的表达:东风能“走过”荒野,还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花從地下“跑”出来,在绿草上还能“跳舞、狂欢”;花朵上学时犯了错误居然也要“罚站”墙角;花明明生长在地上,可它们的家竟然在天上星星住的地方……这就是课文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显示的是对大自然产生的无比神奇的感受;再站在学生的立场看,这些也是大自然中闻所未闻的情形,无疑对学生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此,教师可以确定本课最值得学生学习的就是这些带有新鲜感的表达。之后,教师再对照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可以看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正是本篇课文学习的重点目标。这样一来,教师在素读中获得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备课与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路径的安排都会有条不紊,就不会总想着依靠教师用书了。
二、开展多角度对话
素读对于教师来说只是文本解读的第一个层次,所获得的是第一印象材料。接下来,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文本,从不同角度与作者、编者开展对话。
如教学《好的故事》一课时,教师解读文本就要根据课文最后注明的时间“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了解鲁迅创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资料,注意语言运用上的特点,联系散文诗集《野草》的内容与写作风格,这样才能把握鲁迅在《好的故事》所寄托的情感——在时代风雨中对前途寄予希望。同时,教师还需要解读编者的意图,从单元导语可以看出,作为人物专题,需要理解鲁迅的人品与作品;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后练习给出了解读文本的有效路径,并链接相关阅读资料。有了这样多维度的解读,教师才能比较全面地解读这篇难读的课文。
三、发挥例子的作用
统编版语文教材倡导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指导,要落实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要充分发挥课文作为例子的功效,将文本中那些具有迁移价值的内容与方法,顺利迁移到类似文本的阅读中去,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强化和巩固课文语文要素训练的目标与方法。
如教学《刷子李》一课时,教师要在文本解读中抓住作者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学习课文之后,学生可以在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中选择与《刷子李》内容和表达手法相似的篇目进行拓展阅读,如《绝盗》《酒婆》等,分析其中是怎样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在一起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的,从中对小说刻画人物的这一表达方法形成深刻的认识,进而在自己的习作表达中努力尝试用这一表达方法来描写人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教师需要获取自己的第一印象,运用对话的方式多角度获取文本各方面的信息,确立文本教学的价值方向,努力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