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课题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21-07-06闫爱凤
闫爱凤
课文题目学习是阅读教学绕不开的内容。有些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时,简单地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对课题提出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之后还是沿着自己定好的调子走。这样的课题教学,形成套路之后难免有走过场的嫌疑,学生的思维没有跟进,所得必然有限。那么,如何在课文题目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质疑能力
课文题目的学习不仅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学生质疑问难的有效抓手。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文题目进行引导,在师生对话中精准抓住课文题目的关键,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需要,从不同层面生成质疑的目标。
有些课文题目比较有新鲜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认真揣摩新鲜到底体现在哪一方面,自己对这种新鲜感的兴趣是什么,内心期待是什么,由此对课文题目提出自己的质疑,就能抓住课文题目中所隐含的思考价值。如教学《梅花魂》一课时,课文所在单元安排学习的语文要素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指着板书问:“看了《梅花魂》这个课题,你觉得它新鲜吗?”学生提出质疑:“梅花明明是植物,怎么会有魂魄呢?”教师顺势引导:“那些我们看来很平常的梅花,本来是没有魂魄的,这里的梅花有魂魄,可能是生长在哪里的梅花,或者是一种特殊的梅花。”学生经过思考,相继提出问题:“长在什么地方的梅花才有魂呢?”“梅花魂代表的是什么魂呢?”“梅花魂有什么值得我們学习的吗?”这些质疑就足以体现学生学习课题时思维能力的发展轨迹。
二、培养思辨能力
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是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处理的事情。这样的处理也可用于课文题目的阅读中,尽管课文题目有时候看上去文字上不够多,但题目通常被看作文眼所在,内含文本的关键信息,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
如教学《尾巴它有一只猫》一课时,这篇习作例文的题目就很独特。教师在板书课文题目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提取题目中的信息“尾巴”和“猫”,通常情况下,猫比尾巴具有更重要的信息含量,毕竟尾巴只是猫身体的一小部分。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尾巴和猫的正常组合时,学生自然而然说出“猫有一条尾巴”,而课文题目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形“尾巴它有一只猫”,这样一来,课文题目中,猫并不占有主要信息,反而是尾巴显得更重要了。这其中包含着什么秘密呢?由此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推想,包括对推想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并借助想象大胆预测,达成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
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课文题目时的多方比对,通常是指把不同的课题放在一起:或比较,或对比,或求同,或存异,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带给学生的思考方向自然也不一样。在比什么、怎样比和为什么比的系列思考中,培养的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的题目是:《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尽管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同,但在“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主题下,似乎又形成了某种内在的联系。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学习中进行比对。其一,比较课题中出现的对象进行归类。白鹭和珍珠鸟是动物,花生和桂花是植物。其二,在对比中体味课题的作用与特点。《白鹭》的“白”看上去极平常,但作者努力写出平常中的不平常之美;《珍珠鸟》中的“珍珠”看上去很不平常,但并不是作者表达的重点所在;《落花生》也是极其朴素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正是对花生朴素美的称赞;《桂花雨》中的“雨”字很奇特,也是留在作者记忆中最深刻的场景,还是笼罩全文思乡愁绪的对应物。这种求同存异的对比过程,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其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展换题比对,即把朴实的《白鹭》《落花生》换成其他的题目。学生思考后提出了《白银鹭》《花生香》等题目,教师再让学生比较所换题目与原题有什么不一样,由此确认作者拟题的高明。经过比对四篇课文的题目,学生不仅把握了课文中初步的借助事物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而且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努力挖掘课文题目中蕴含的思维训练方面的资源,组织学生围绕课题学习开展相关训练,可以有效达成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