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结扎与栓塞术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比较

2021-07-06胡方慧全启花邹晓红

婚育与健康 2021年5期

胡方慧 全启花 邹晓红

【摘要】目的:比较血管结扎与栓塞术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产科2015年1月-2019年1月期间住院的6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止血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子宫动脉结扎组(30例)采用子宫动脉结扎术止血,盆腔动脉栓塞术组(30侧)采用盆腔动脉栓塞术止血。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出血时间、止血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结果:子宫动脉结扎组止血总有效率为86.67%,盆腔动脉栓塞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止血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动脉栓塞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子宫动脉结扎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时间、止血时间均短于子宫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结扎和盆腔动脉栓塞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均可获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但盆腔动脉栓塞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操作时间更短、止血速度更快。

【关键词】子宫动脉结扎;盆腔动脉栓塞;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于产科的急危重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此时孕产妇血压、循环系统血容量均明显下降,最终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主要类型。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或手术措施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当止血药物效果不佳时常实施子宫切除术,但会对患者生理、心理均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保留子宫的前提下选择精准有效的止血措施成为产科医生关注的焦点。子宫动脉结扎和盆腔动脉栓塞是基于子宫动脉血管的止血方法,其主要通过结扎或栓塞等途径有效阻断患者子宫动脉的血液供给,最终达到止血的治疗目的。相关研究认为,上述两种方法均可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但仍存在某些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子宫动脉结扎与盆腔动脉栓塞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从而为产科医生选择最佳的止血措施提供有效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产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住院行剖宫产术的6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止血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子宫动脉结扎组(30例),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31.7±6.3)岁,孕次2~4次,平均孕次(3.3±1.0)次,孕周34~36岁,平均孕周(36.2±1.1)周,初产妇19例,经产妇11例;盆腔动脉栓塞组(30例):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32.2±5.8)岁,孕次2~4次,平均孕次(3.1±1.2)次,孕周34~36岁,平均孕周(36.1±1.3)周,初产妇20例,经产妇10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均大于18岁,且均为单胎妊娠;③所有患者均行剖宫产术治疗。

排除标准:①伴随有妊娠相关并发症的患者;②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的患者;③临床资料缺乏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子宫动脉结扎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结扎术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前常规消毒铺巾准备,经手术切口进入腹腔内,提起子宫及其下段部位,剪开子宫阔韧带前叶,从而将子宫动脉充分暴露,在子宫阔韧带内侧部位血管组织不丰富或无血管组织部位处,从后方向前方穿过后对子宫动脉予以结扎处理。观察动脉远端部位是否还存在搏动,如无搏动情况则提示子宫动脉结扎术成功,可将腹腔镜撤出并缝合手术切口。盆腔动脉栓塞术组:采用Seldinger操作方法经皮穿刺双侧股动脉,将5F导管置入腹主动脉根部,注入造影剂后显示盆腔血管组织,同时还可检查出出血的动脉及部位,从而及时栓塞子宫动脉和髂内动脉,栓塞手术结束后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术确定动脉血管的栓塞效果,在确认止血效果良好后缝合手术切口。

1.4止血疗效评估

根据相关文献标准对两组患者止血疗效予以判断,显效:手术结束后出血停止,各项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有效:手术结束后出血量明显下降,每小时出血量小于50 mL,各项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且每小时尿量大于30 mL;无效:手术结束后仍有出血,每小时出血量大于50 mL,各项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未出现明显好转,甚至有恶化倾向,且每小时尿量小于30 mL或无尿。止血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出血时间及止血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止血疗效比较

子宫动脉结扎组止血总有效率为86.67%,盆腔动脉栓塞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止血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盆腔动脉栓塞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子宫动脉结扎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时间、止血时间均短于子宫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产后出血以腹腔、阴道等部位大量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其诱发因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组织异常残留、软产道严重损伤、某些疾病所致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等。目前常规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措施主要有药物促进宫缩运动、药物止血、补充凝血细胞因子、按摩子宫止血、无菌纱条填塞宫腔止血等,同时静脉输注大量血红细胞溶液等。多数患者经上述保守措施可获得有效止血,仍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止血效果而采取外科手术止血,但此种方法对患者生殖系统可造成严重的损伤,且手术步骤复杂,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因此应尽快寻找一种止血速度快、机体损伤程度相对较轻的止血措施。

子宫动脉结扎术是分娩期间缝扎患者两侧子宫动脉血管的止血方法,手术操作步骤较为简单,对术者的操作技术及医疗仪器设备的要求较低,但止血效果明显,患者术后月经恢复率相对较高。子宫动脉结扎术可对患者子宫动脉血管予以直接结扎,进而有效止血,整个手术过程具有微创手术治疗的特征,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二次损伤。由于此方法对操作技术及医疗设备要求不高,故广泛应用于产后止血患者。近些年随着介入放射术的操作经验及医疗设备的逐渐改进,盆腔动脉栓塞术也广泛用于产后出血治疗,其可明显降低子宫动脉血管内压力,使得血管内血流速度显著性减缓,再予以局部压力作用后可使得血管内血液出现凝固,进而形成血管内血栓,最终获得止血的治疗效果。盆腔动脉血管栓塞使用的吸收性明胶海绵具有无毒、无抗原性特点,术后3周即可被机体所吸收,栓塞的血管组织可逐渐恢复至正常情况。此外,吸收性明胶海绵在栓塞血管组织的同时,还可确保毛细血管平面的侧支循环处于通畅状态,使得术后子宫壁不会出现缺血性坏死病理改变,最终保障产妇的生育功能。但此种方法对术者的操作技巧及医疗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本研究显示,子宫动脉结扎组和盆腔动脉栓塞组的止血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者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相似,均可作为治疗作为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常规方法。研究还发现,盆腔动脉栓塞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子宫动脉结扎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时间、止血时间均短于子宫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盆腔动脉栓塞与子宮动脉结扎比较,前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操作时间更短、止血速度更快,盆腔动脉栓塞可更好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子宫动脉结扎和盆腔动脉栓塞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均可获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但盆腔动脉栓塞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操作时间更短、止血速度更快,但医务人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止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