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怪
2021-07-06简雪英
简雪英
摘要: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要做到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怪。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自信感;其次,宽容说错话的学生;第三,学会赞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每个孩子都将是非常出色的。
关键词:谙熟 鼓励 责怪 自信 宽容 赞同 出色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学生的心理特征,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的职责是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而不是抹杀孩子的童真。我们的课堂要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粉笔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让每个孩子都可以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支粉笔,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每一个孩子都胸怀大志,大胆诉说自己的宏伟理想。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怪。
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的自信感。
记得,2004年我到珠海听名师于永正教《小稻秧脱险记》这课时,在于老师提到:“谁愿意把小稻秧脱险的话读一读?”当于老师请到一位男同学读时,那位男同学胆怯地摇摇头,表示自己读得不好。于老师说:“你一定会读的!”可是,那男同学仍然不愿意读。于老师已经请了两次,在这么多听课老师面前,为了避免冷场,我们想于老师肯定会请别的同学去朗读的。但最终,于老师没有放弃这学生,而是更加和蔼和亲地说:“你一定能读好的!同学们,让我们给一点掌声这位同学吧!”最后,这位男同学在于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大胆地把课文读出来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于永正老师关注的不是课堂的冷场,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的是怎样把自信的种子撒播到孩子生命的土壤里。让老师的鼓励点燃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
其次,宽容说错话的学生。
我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学教师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一个平时沉默寡言,很少提问的同学突然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课文里多了一个字。”老师疑惑起来:“多了一个什么字?” “多了一个铁字” “在哪里?” 学生指着课本认真地说:“这班长斩钉截铁地说……班长名叫斩钉截,后面不是多了一个铁字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像油锅里撒了一把盐,顿时炸开了。大笑声中,有人小声告诉提问者:“斩钉截铁是成语,不是班长的名字。”提问者羞愧满面,手足无措,十分尴尬。那位教师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不是怒火冲天,而是笑了笑说:“你阅读得真仔细,不过老师可以告诉你,班长不是叫“斩钉截” ,“斩钉截铁”是一个成语,它告诉我们班长说这话时的态度十分坚决果断。”那位说错话的学生听了教师的话,紧张害怕的情绪立刻消失了。课堂又恢复了平静。看似小小的例子,却深深地震憾了我,如果那个教师采取了粗暴责备的话,我相信那个学生以后再也不会举起手来回答问题。但聪明的是,那老师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既掩饰了学生的害怕情绪,又使课堂秩序有序地进行下去。因此,对待说错话的学生,要想办法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我们要宽容他们,要懂得欣赏他们,那么,他们的成长就会像沐浴在阳光之下的向日葵一样,灿烂开放着,最终能结出累累的果实。
第三,学会赞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认为: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鼓励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勤奋学习的愿望。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标准去做,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我们应该赞同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描绘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开学的第一周,在教《春天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们画一幅表示春天的图画。孩子们都兴趣盎然,纷纷用色笔绘出了绿绿的树,红红的花,清清的小溪和淡绿的小草。可当我巡到小智的身旁,我看到他把大树的葉子画成了红色,就不禁问他:“春天到了,树木都穿上了绿色的衣裳了,你为什么把它们画成红色的呢?”小智说:“它们是枫树的叶子。因为冬天的时候,枫树的叶子落光了,现在春天到了,枫树重新又长出红色的叶子了!”听他这么一说,我恍然大悟。接着我就拿他的作业到班上评比。我说:“大自然的景物是五彩缤纷的,你们看,小智就发现枫树在春天长出了红红的小枫叶,同学们,希望你们也像小智一样,做一个留心观察事物的好同学!”孩子的行为是幼稚的,但思想是丰富的,作为教师,我们对孩子个性迥异的表现,违反常规的想法,我们要赞同他们的想法,我们有责任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真实的自我。”
学过学前教育的老师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要想把自己的学生塑造成你所渴望中的样子,不要采用粗暴蛮干的教育方法,要靠鼓励和赞美的语言,才能真正的达到目的,就像植物都是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一样,而挑剔和过度的责怪,只能让孩子变得胆小畏怯,不知所以,或者因为逆反心理而干脆走向反面。我们总是苦于无法了解学生,其实,平常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温馨的提示,一个和蔼的目光,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可代替的鼓舞作用,会使学生倍感关注和信心!让我们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对他们的行为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怪,那么,每个孩子都将是非常出色的!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中的课堂行为》
《教坛鳞爪录》
《小学语文老师》
广东省新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