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正当时”的光彩
2021-07-06兰蕙
兰蕙
1月30日晚,中央歌剧院庆祝建成小康社会的年度大戏《秋分种麦正当时》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因为疫情,演出不对外售票,场内只有寥寥数十名观众,但即使这样,中央歌剧院全体演职人员也不曾有一丝懈怠,全力以赴,以最好的状态演绎了这部原创大戏。
打开大幕,展现在眼前的是年轻舞台设计师李晨曦设计的舞台。现代简约而又充满时代的美感,巧妙地利用转台和多媒体的形式,将不同的时空交织、转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部剧的时空跨度非常大(从1988年到当下),舞美设计其实是一景到底,但通过不同色彩、不同道具的转换,来展现不同的时期。舞台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在舞台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纱幕的应用和多媒体的配合,恰如其分地对剧中人物的内心进行了补充诠释。比如第一幕李博文接到父亲病重的电报后对父亲的思念,第二幕最后一曲时李博文一边孤独地研究一边不断地思念已经分道扬镳的爱人,从侧面体现了科学家的情怀,为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做了较好的补充。
当然,作为一部歌剧,音乐才是重中之重。这部剧的曲作者是作曲家雷蕾,整部歌剧的音乐旋律优美,抒情性极强,咏叹、宣叙穿插交织,独唱、重唱、合唱结构合理,富有浓郁的中国色彩,是一部“正当时”的中国歌剧,其中还不乏一些特别出彩的段落,完全具备专场音乐会的素质。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全剧的主题音乐,它以合唱的形式在第一幕、第二幕和第四幕都不断出现,构成了全剧深情柔婉的情感底色。
主题音乐在不同段落体现时,又有不同的变化,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无论从音乐上还是舞台表现上都具有鲜明特色:第一次出现是第一幕结尾时的女声合唱,表现的是时光流逝,主人公在科研道路上渐生华发仍执着无悔的情感,音乐上注重深情无悔的抒情性表达;第二次出现在紧接着的第二幕开头,这次出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主题音乐的重现,而是突破了原有的音乐色彩,以一种轻松欢快的男声合唱的形式出现,展示的是科研人员在研究上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成功的喜悦和对小麦事业的热爱,快速地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欢乐的境界,结束于主人公李博文和同事们欢快的笑声中;第三次紧承着男声合唱,是主题音乐的明确再现,同时又有突破和挑战,女声合唱与主人公李博文的咏叹交相辉映,在女声的深情柔婉中加入男高音的亮丽和坚决,再次强化主人公用自己的研究来回报生养自己的大地这一厚重的情感依托,完成了音樂色彩从深情到壮怀的转换;第二幕收尾时,这一主题音乐复现,是以女声合唱为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配合着多媒体的展示,更多体现了前文提及的男主人公寂寞的研究和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转承作用,强化了男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对科研对爱情的执着和深情;剧中主题音乐的最后一次出现则是在全剧收尾时,在女声柔美的歌声中,注入了男声伴唱,为柔美的基调注入了一抹坚毅的色彩,以男主人公的一句“金色赤诚回报阳光”为全剧画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作曲家在处理这个收尾时,大约是期待以这种相对柔情的收尾来确定全剧深情宽广的人文知识分子色彩,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说视觉上的第一次惊艳是舞美的亮相,那么听觉上的首次惊艳就是第一幕中由男主人公(男高音)和女主人公(女高音)以及剧中反面人物(男中音)的一段《三道门槛》的三重唱。在这段两分多钟的咏叹中,男高音的高亢果决,女高音的亮丽清越,男中音的醇厚温和,交相辉映,快节奏地起承转合,音乐的魅力强有力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灵。
这部戏的二度创作非常有光彩。导演沈亮足够大胆且对歌剧舞台富有探索精神,她利用麦苗合唱完成对男主人公舞台上的现场化妆,透过男主人公染白的黑发,将时光的流逝,将无数难以言述的、寂寞的科研时光一一呈现,手法非常巧妙,体现出导演的创意和对舞台场面的控制。这种手法在剧中其实体现较多,如女主人公远去的背影,男主人公在舞台旋转中复现的身影……通过舞台语言表达出剧本和音乐之外的更多的情感,让人浮想联翩。
中央歌剧院的合唱团,是一以贯之的好声音,将合唱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各个声部色彩分明而又浑然一体。如果说“唱”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强项,那么在这部戏中他们的“演”也足以让观众惊艳。麦苗姑娘的舞蹈,科研人员的日常,村民斥骂中的混战,都是非常出彩的群戏。
剧中的四名贯穿全剧的主要角色都非常出彩。父亲的扮演者男低音宋沣润,第一幕中的《那一年》低沉深情,与儿子的互动真切感人,很好地塑造了老一代知识分子虽历经苦难而不悔的家国情怀。
男中音於敬人饰演的反面人物顾帆,是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披挂着冠冕堂皇的外衣,追逐着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於敬人的音色醇厚稳定,表演可圈可点,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歌唱家。
女主人公陈静由女高音歌唱家郭橙橙饰演。郭橙橙的唱和表演都非常亮眼,第一幕是女主人公戏份比较足的一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最为紧凑的、让人欲罢不能的一幕,有最让我念念不忘的三重唱《三道门槛》,有男女主人公的二重唱《完美的惊喜》。如果说三重唱是用音乐震撼了我,那么二重唱就是用表演感动着我,二重唱也是全剧唯一让我忍不住泪流的段落。女主人公的眷恋不舍和强硬不屈被郭橙橙演绎得入木三分,爱一定是深入骨髓的,然而在爱之外,男女主人公都各有各的坚持,各有各的追求。我其实很欣赏这样的爱情模式,这很容易让我想起舒婷的《致橡树》,虽然分手之后,也许伴随的是更多的寂寞独行,但这样的分手,恰恰完成了男女主人公人格的独立,加强了剧中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
这是一部绝对的男主人公的戏,作为饰演者的刘怡然,几乎“下不了”舞台,从幕起到幕落,时时刻刻都有他的身影。应该说,这部戏对男高音的要求非常高,所幸刘怡然完成得非常棒,将男主人公从30岁到60岁的三十年岁月变迁一一展现。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在第三幕的咏叹《我的自信》,唱得激情荡漾,唱出了主人公的自信,也唱出了中国的自信。
对于人物的塑造,我感觉有几个点是可以提出来商榷的。如,第二幕科研人员肖放的离职在剧中承担的任务是什么?是必要情节还是枝蔓情节,客观上这一情节是加强了男主人公的孤独感,但另一方面又冲淡了剧情的紧凑性。第四幕中顾帆的咏叹调《交叉的封条》是这个角色很出彩的一段独唱,体现了人物内心的纠结和良心的叩問,从人性的复杂来看,编剧的这一处理我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但如果从歌剧舞台的时效性来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展现如此复杂的人性是有难度的,反而容易带来顾帆人物形象的游离。同样的问题还有第四幕父亲的咏叹《累了就歇歇吧》,作为父亲心疼儿子是可以理解的,但与之前父亲激励他归国报效祖国似有矛盾之嫌,个人感觉父亲以鼓励坚持不放弃的形象出现似乎会更好一些。
全剧舞台整体表现很棒,如果服装和灯光可以更讲究一些,这部戏必将更好。结尾的舞美可能需要设计和导演进一步思考,以科研室被封锁的场景呈现是否合适,可否考虑色彩上更灿烂更辉煌一些?
对于结尾的音乐选择,其实我也是有些疑问的。《麦苗合唱》的收尾深情是足够充分的,但总会有种淡淡的怅然的感觉,会有点不满足。但也许正因为这种不满足才会更让人印象深刻。
原创歌剧总是更艰难一些。作为一部首次演出的原创歌剧,《秋分种麦正当时》瑕不掩瑜,是令人惊艳和感动的,尤其在两节期间,在庆祝小康社会即将建成的时点,能够从科技兴国的角度出发,通过讴歌知识分子在小康社会建成中的贡献来讴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可谓是“正当时”的。
每每看中央歌剧院的原创歌剧,我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他们总是敢正面硬扛很难很硬的题材,在讴歌时代的现实题材方面大步踏进,充分地展示出国家艺术院团的责任和担当。尤其这部歌剧,他们因为疫情选择了不带观众,但同时大胆地推出了线上免费直播,让这部好听好看的戏通过网络传达到千千万万观众的心中眼中,这种选择的本身和他们的戏一样焕发出“正当时”的光彩,久久地停驻在观众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