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免内容纠缠,一段一核心有力论证

2021-07-06刘祥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新

刘祥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创新必然破坏传统,使其丧失特定的文化内涵;也有人说,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传统跟上时代的步伐,被当下的人们接受;还有人说,今日的创新,是在为未来创造传统,而当下的传统,不过是昔日的创新。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传统与创新”为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原文呈现】

破往今之障壁,令传统焕一新

□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三(13)班 蒋 玥

方寸之内,融入汉服元素的现代衣装徐徐展开,民乐改编后的曲目声声入耳,晚会模仿唐俑的舞蹈一夜爆红……屏幕之外,面对似乎触手可及的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我们,须用创新使传统焕发新的生机。

【以排比句并举三种文化现象,引出“传统”“创新”两个关键词,亮明观点。稍有欠缺的是,三个论据中的“创新”未能准确表达出来。】

曾几何时,也不耐于戏曲的哼呀唔唱,也会厌倦国画的笔墨单调,也视汉服为奇装异服……浮光掠影的一瞥,让我们对传统的触及浅尝辄止,从而分立于障壁两侧。互联网却通过光纤交错的经纬,为传统提供了更立体的表达、更深刻的解读,帮助我们这样的文化游子,找到心灵归处的坐标,去看见,去了解,去贴近。

【与第一段的文字相照应,以缺乏创新元素的传统文化和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的“更立体”表达形成对比,初步揭示创新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但语言欠缺些许说服力。】

于是,李子柒的田园走红海内外,3D打印的榫卯结构令人叫绝,《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成为爆款……这是互联网时代创新之于传统的任用。

【用具体事例证明创新的意义,语言感慨力强,论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若与上文衔接紧密一些会更好。】

存于龟甲木牍、竹帛全石之中,传统便只是单薄的文化符号;经历深入的开掘与抒写,才会更为鲜活动人。

【运用对比论证,继续阐释创新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前一个分句概括力极强,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后一个分句句式应该与上句对应,读起来才更通顺,也更有力。】

短视频记录下传统艺人,中国首枚芯片邮票发行,故宫博物院出品藏品相关游戏,多地博物馆推出线上云游活动……结合技术逻辑,传统的传承顺理成立。电音打造的五声调式,人工智能的方言语音,有了传统的融入,技术创新涌动着脉脉温情。

【继续列举各领域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焕发新的生机的典型事例,全方位体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美好景象。不足之处是论据的表达不够精准,创新元素体现得也较为肤浅。】

相反地,如果是胡乱改造,不尊重文化、历史,盲目更替传统的内核,进行肆意的恶搞,就会失去鲜花和掌声,受到网友的批评。另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也要进行辩证的选择,剔除其中不合乎当代价值观的内容。毕竟,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以指数量级增长,传承抑或创新,我们都肩负重大責任。当举着二维码的人当街拦住婚车谓之“闹婚”,当游戏服饰的中华绳结纹饰被冠以“韩”风之名,愤怒之余,互联网时代传承与创新的隐痛被揭开,仍给我们反思的空间,去修正行为。

【转换视角,多元解析。既将“恶搞”从创新中剥离出来进行批判,也对传统进行必要的区分。缺点是想要表达的意义过多,一个段落中包含了四种现象的分析批判,形成四方面的认知,导致重点不够突出。】

在互联网时代,传承与创新应相互成就。亘古的历史,日新的当下,应相得益彰。运用互联网这一技术工具,破往今之障壁,令传统焕一新,传承才会以新的方式不断进行。

【篇末点题,形成结论。观点准确鲜明,语言凝练有力,表达干脆利落,很精彩!】

【失误点击】

初读此文,最先引发触动的是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很多看似复杂的传统文化内容,在作者笔下都转换成了具体且概括的现象或事件,寥寥数笔间意义自现。

影响文章进入一类文的因素,主要是行文中的细节。一是在列举论据材料并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中,两处的论据并举均缺乏明晰的“创新”元素,部分论据不够典型。二是倒数第二段中涉及的内容太多,造成意义表达上的纠缠不清。三是运用对比论证时,并举双方在语言结构上变化过大,常常是前一层次句式工整,后一层次句式松散,感染力减弱。四是在论证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时,对“创新”的关注更多停留在“形式创新”,且多局限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形式创新”之上,对传统文化或传统技艺的“内容创新”“思想创新”关注较少,未能将创新与传统放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理性分析。

【升格策略】

一、强化重点,让论据更为精准。针对论据缺乏“创新”元素的缺陷,或增添词汇,或替换素材,把真正运用创新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典型案例植入作文之中。比如“活”起来的《清明上河图》,《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各地传统美食等。

二、合理归类,让语段意义明晰。针对倒数第二段中的意义纠缠,一是将重心锁定在“伪创新”这一核心之下,以“恶搞”为抓手,既分析批判浅层次的网络恶搞行为,又探究解析假创新之名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乱创新”或“乱继承”。二是进行内容拆分,将能够和其他段落合并的内容整合到相关段落中,无法整合的另作一个段落单独解析。

三、修饰语言,让表达更显力度。针对对比论证中出现的句式错杂问题,在强化整句表达的前提下,对散句中的词语运用和句式结构适度调整润色,使其在语言气势上更具感染力。

四、丰富内涵,让文章底蕴深厚。在主体部分的事理阐释中,适量增加内容创新、思想创新的文化元素,让传统不但具有新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拥有贴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新内涵、新思想。

【升格示例】

破往今之障壁,令传统焕一新

□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三(13)班 蒋 玥

T型台上,融入汉服元素的现代时装串联起传统与时尚;电视机里,“参加”盛唐夜宴的当代舞蹈演员穿行于一千年前的风花雪月之中;展览馆内,静卧于《清明上河图》中一千年的三教九流重新迈开悠闲的脚步,览开封城之人间烟火……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不断创新的思维理念,正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走下遥不可及的神坛,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无数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盛宴。

这样的创新必然会破坏传统,使其丧失特定的文化内涵吗?曾几何时,我们囿于传统的“祖宗之道”,只求不折不扣地继承,不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其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传统文化的受众圈子越来越小,众多的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我们总是一边感叹祖先的智慧与创造,一边从不愿意将目光锁定到戏剧频道。就算是参加课外辅导班,也宁愿选择奥数、跆拳道、街舞,而不愿选择古老的琴棋书画,不愿伴随着清幽的古乐在博物馆中静心逡巡……传统和现代被一道无形的厚障壁分隔为不相往来的两个世界,或许相互守望、相互期待,却迈不过素养的鸿沟,无法为传统提供更立体的表达和更深刻的解读,亦无法帮助我们这样的文化游子,找到心灵归处的坐标,去看见,去了解,去贴近传统。

幸运的是,总有盗火者为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总有播火者用行动搭建通往传统的桥梁。创新与创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融合着古老的传统和时尚的现代,不但让传统拥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而且使其拥有了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新内容、新思想。

于是,李子柒的粗茶淡饭、诗意田园由互联网而走红海内外,3D打印的榫卯结构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重新拥有令人惊艳的身影,《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节目让《尚书》《史记》、唐诗宋词流淌于街巷里弄、车间学校……传统未曾毁弃,知音越来越多,风雅颂、迪士尼、肯德基共生于万物互联之中。

存于龟甲木牍、竹帛全石之中,传统便只是单薄的文化符号;活于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之间,传统才能作为精神财富恒久流传。

以传统为桨,用创新作帆,让古老的故宫文物在互联网上“活”起来,让先秦的陶缶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响起来,让轮回往复的十二生肖在芯片邮票上动起来,让电音打造的五声调式、人工智能的方言语音在数以亿计的手机中唱起来、说起来……结合技术逻辑,传统的传承顺理成立。有了传统的融入,技术创新也涌动起脉脉温情。

当然也应该知晓,总有一些东西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遗迹,没有必要为了留住其身影而耗费物力民力。创新,只为了更好地传承,并非为了不辨良莠地全盘接纳,更不是为了假弘揚传统之名,行追名逐利之实。一切出于私利的扭曲、颠覆和恶搞,不过是披着“创新”的外衣而糟蹋传统。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总是以指数量级增长,传承抑或创新,我们都肩负重大责任。万物互联的时代,传承与创新应相互成就;亘古的历史,日新的当下,应相得益彰。运用互联网这一技术工具,破往今之障壁,令传统焕一新,传承才会以新的方式不断进行。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又借助新增的论据、精心雕饰的语言而营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纵横捭阖的气势。相较于原稿的叙述,升格文赋予每一则论据素材以更丰富的内容、更有力度的表达,其构设的排比句不但表达精准、概括力强,而且呈现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胸襟与豪情。整体架构上,修正了原作中的内容纠缠,落实了一段一核心的写作理念,形成了全篇作品层层推进的逻辑台阶。以这样的文章应对高考考场作文,自然不乏能够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的精彩之处,也就能够从数十万份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理想的分数。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