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之气不可丢
2021-07-06朱小雨
朱小雨
一百多年前,为了驳斥八国联军的无耻谰言,纠正国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心理,梁启超大声喊出“少年强则国强”。可令人费解的是,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后,我们的某些少年竟然“娘”起来了。君不见,娘娘腔在当今娱乐圈占据了半壁江山,“小鲜肉”更是成为大众争相追逐的偶像……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中国男儿曾经的血性与刚强究竟奔向了何方?
因此,我认同斯泽夫的提案,那就是阳刚之气不可丢,纠正男孩子“女性气质化”十分必要。男性拥有女性的温柔,固然无可厚非,可当温柔演变为女性化,便会产生许多问题。如果我们的男生大多不够阳刚,做事畏缩,依赖性强,没有自己的主張,且缺乏勇敢和探索的精神,那么小则影响自己的发展,大则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人们的性别观、婚恋观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畸形。
缺少了阳刚,个人和社会会得“软骨症”。我们会看到,大块头的体育委员竟不敢承认桌椅是自己不小心弄坏的,帅气的男生会因没能按时到岗而撒谎却不脸红,体形魁梧的男子被一只小虫子吓得尖叫奔逃……比起空有阳刚的外表而内心胆怯怕事的人,我们更需要的是具有阳刚气概的人。这是时代的需求,更是社会的要求。人不能缺“钙”,否则会得“软骨症”。比起人的“软骨症”,更可怕的是社会的“软骨症”,因而,我们的社会需要阳刚之气。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绵绵不绝,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青年有血性,民族才有希望。想当年苏轼面对晁错改革失败,感慨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文天祥在被元军追杀之际,慨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国藩谆谆教诲儿子“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男儿如此,女性亦然。前秦高帝苻登之妻,统军一万,守辎重粮草,协助丈夫抗击后秦,留下“皇天后土,宁不鉴照”的刚硬;荀崧之女荀灌在宛城被数万胡骑围困时,以十三岁稚龄,率十余死士突围救父,诚为“巾帼不让须眉”的实例……阳刚之气,不分男女,它是刚强不屈的态度,是坚韧不拔的骨气,也是坦荡宽阔的胸怀。身为中国人,我们引以为傲的“阳刚之气”难道不应该传承下去吗?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在回复函中提到,将“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除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这一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中来。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大地上,那种久违的血性将回归我们的躯体,那股浩然阳刚之气依旧充溢于天地之间!(指导老师:朱献华)
【简评】文章通过一组对比,巧妙地引出话题;接着亮明观点:“阳刚之气不可丢,纠正男孩子‘女性气质化十分必要”;然后联系实际,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既分析男孩子“女性气质化”的本质及危害,又阐述“阳刚之气”的实质及作用;结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出美好的愿景。全文思维活跃,开合自如,材料丰富,手法多样,收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