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辨析两例
2021-07-06夏松平
夏松平
“俯首皆是”不等于“俯拾皆是”
“所謂‘奇字,这里是指‘故错字,即‘故意写错的字。但这些‘错的字在特定的场合出现后,不仅不影响效果,而且会使文字产生一种神奇的艺术效果。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你会发现这些俯首皆是的‘奇字,它们会使你大开眼界。”
笔者读后,觉得其中的“俯首皆是”有点奇怪。翻书、上网一看,“俯首皆是”的用例还真不少:
(1)当今社会太极拳“大师”“特级大师”“宗师”,乃至某某派“创始人”“掌门人”俯首皆是,官方认定的所谓“高段位”也是不计其数。(《少林与太极》2020年第9期)
(2)联排的大马厩、下马石、拴马石、驯马圈在这里俯首皆是。(中国日报网2018年4月30日)
那么,“俯首皆是”是什么意思呢?揣摩上述语境,它的意思应该是形容为数很多而且容易得到。但是,查阅工具书,没有“俯首皆是”,只有“俯拾即是”或“俯拾皆是”。因此,笔者认为,“俯首皆是”当是“俯拾即是”或“俯拾皆是”之误。
“俯拾即是”的意思,权威词典都有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是这样解释的:
“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皆是。”
《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是这样解释的:
“俯:低头,弯腰。只要俯下身子去拾取,到处都是那些东西。形容为数很多而且容易得到。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俯拾皆是”的用例各类媒体多有所见:
(1)问题来自实践,来自经验现实,但它不是裸露在我们眼前俯拾皆是的东西。(《新闻大学》2017年第5期)
(2)进博会上俯拾皆是的宁波元素,也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开放将让全球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人民网2019年11月6日)
现代汉语规范告诉我们,成语是“现成话”,是约定俗成的,使用成语应该遵守规范,从意义到读音、书写、结构都要按照通行规范,不能想当然,不能随意发挥、改变。
“比比皆是”不等于“俯拾即是”
“上述几类(宗族观念、心理偏好、价值追求)地名在中国地图上比比皆是,它们凝集着乡情,寄托着乡恋,承载着乡愁,更饱含了炎黄子孙对锦绣河山的祝福、对家园桑梓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笔者认为,此处的“比比皆是”应该是“俯拾即是”之误。
“比比皆是”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又如宋代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俯拾即是”:“俯”指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比比皆是”和“俯拾即是”都有“到处都是”的意思,但“比比皆是”比“俯拾即是”少了一层“容易得到”的意思。
那么,“上述几类(宗族观念、心理偏好、价值追求)地名在中国地图上”多不多?请看作者的介绍:“姓氏地名遍及全国各地”“在市、县地名中,用得最多、最能体现传统方位文化的莫过于阴、阳二字”“地名多取吉祥之字”。那么容不容易得到呢?请看作者的介绍:“如石家庄(河北)、徐家汇(上海)……”“比如这些地名:北京与南京、山东和山西……”“如沈阳、南阳……”“相关地名有:金华(浙江)、银川(宁夏)……”
综上可知,上例中的“比比皆是”改为“俯拾即是”更为妥当。
但是,“高层次人才俯拾即是”中的“俯拾即是”改为“比比皆是”更为妥当。俗话说,人才难得。要求得人才,需要慧眼识珠、礼聘延揽,所以有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千金市骨等成语形容得人才之不易,“多而易得”的人才让人不禁怀疑他们是不是货真价实的“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