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1-07-06钟田花韩鹏慧李碧婷穆小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肝功能住院意义

钟田花 韩鹏慧 李碧婷 穆小萍

1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州 511400;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广州 511400

EB病毒是1964年在研究非洲儿童霍奇金病时发现的一种人类疱疹病毒,随后被证实与许多疾病相关,比如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1-2]。IM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可出现多脏器、多系统损害,其中以肝脏功能损害最为多见,所以加强对儿童IM肝功能损害的认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儿童IM伴肝功能损害与年龄、性别、季节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具有相关性[3-4],但是对肝功能受损的程度没有进一步分类。本研究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 U/L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定义为肝功能异常,以ALT≥100 U/L和/或AST≥100 U/L定义为肝功能损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及有无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热峰及发热时间的差异,从而为儿童IM并发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101例IM患儿资料,其中男63例,女38例;年龄范围为8个月~14岁,平均年龄3.61岁;3岁以下42例,3~6岁50例,6岁及以上9例。所有入组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IM诊断标准。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学相关要求,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仪器和方法 采集静脉血2 ml于分离胶干燥管中用于肝功能血清ALT和AST的实验室检测。检测仪器为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其中ALT的参考范围为9~50 U/L,AST的参考范围为15~40 U/L。

1.3 观察指标与研究方法 在IM的基础上,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ALT和AST超过正常值(ALT>50 U/L和/或AST>40 U/L)定义为肝功能异常,ALT≥100 U/L和/或AST≥100 U/L定义为肝功能损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及有无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热峰及发热时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个年龄组IM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比较 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在不同年龄组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3,P=0.213)。<3岁与3~6岁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与>6岁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6,P<0.001);3~6岁与>6岁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6,P<0.001)。6岁以上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最高,>6岁组患儿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个年龄组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比较[例(%)]

2.2 不同性别IM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比较 女性IM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均高于男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比较[例(%)]

2.3 IM患儿有无肝功能损害的住院时间、热峰及发热时间比较 有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住院时间比无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患儿的热峰及发热时间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有无肝功能损害的住院时间、热峰及发热时间比较(±s)

表3 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有无肝功能损害的住院时间、热峰及发热时间比较(±s)

组别无肝功能损害有肝功能损害t值P值例数55 46住院时间(d)5.56±1.93 7.23±3.89 2.800 0.006热峰(℃)38.63±5.33 36.37±9.84 1.466 0.146发热时间(d)6.92±3.41 8.54±5.27 1.862 0.066

3 讨 论

我国儿童IM最常见于幼儿期和学龄前儿童,多数病例呈自限性,预后良好,但由于临床上不典型病例在逐渐增多,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的难度[5]。EB病毒感染引起的IM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而肝脏受累最为常见[6-7]。前期研究显示,造成IM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机制与机体内的免疫应答反应相关,表现为自然杀伤(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及CD8+T淋巴细胞的高表达,可引起多数IM患儿出现肝功能升高[8-9]。本研究显示,IM合并肝功能转氨酶增高(ALT>50 U/L和/或AST>40 U/L)达81.1%,与相关报道相似[10]。国内不同文献对于肝功能损害的定义有所差异,有文献单独纳入ALT这项指标,以ALT≥标准值2倍以上定义为肝功能损害[11];有文献则以ALT和/或AST超过正常值定义为肝功能损害[4]。本文在肝功能检测值大于参考范围的基础上将ALT≥100 U/L和/或AST≥100 U/L定义为肝功能损害,发现IM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45.5%。钟华文[12]研究显示IM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60.9%,肝功能损害介于本研究中肝功能异常与肝功能损害之间。

相关报道证实年龄与IM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并发症密切相关[13-14]。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IM患儿的肝功能损害率不同,>6岁年龄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达100.0%,明显高于<3岁组(38.0%)与3~6岁组(42.0%),即年龄越大的IM患儿越容易并发肝功能损害,与朱生东等[11]报道一致。但是,肝功能异常和损害的发生率在<3岁组与3~6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为6岁以后儿童的免疫功能发育相对比较完善,机体免疫反应更强,肝功能损害更加明显。本研究显示儿童IM合并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但不同年龄段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因此,探讨年龄与儿童IM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关系,采用ALT≥100 U/L和/或AST≥100 U/L作为肝功能损害的标准更为合适。移艳红[15]研究认为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与性别无关。本研究中女童肝功能异常和损害的发生率高于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可能与入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造成的数据偏倚有关。

本研究显示热峰和发热时间在发生肝功能损害与无肝功能损害的患儿之间无明显差异,而住院时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肝功能损害越明显,表明其病情越严重,需要恢复的时间越长,住院时间也明显延长。对比无肝功能损害的患儿,肝功能损害患儿的发热时间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数据分析发现,肝功能损害的患儿中有4例患儿并没有发热症状,临床表现为眼睑水肿或颈部包块,但是肝功能转氨酶却明显异常,导致统计分析产生偏差。IM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三联征,但是以双眼睑浮肿、颈部包块为首发症状者并不少见[16]。故对上述症状为首发者应考虑到IM的可能性,且需密切关注患儿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综上所述,EB病毒相关儿童IM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并与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有关,对肝功能损害患儿应加强其早期护肝治疗。

利益冲突:作者已申明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肝功能住院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妈妈住院了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诗里有你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