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文保成果亮相首都博物馆“万年永宝”展
2021-07-06
“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历史的厚重、艺术的造诣,还凝结着文物创造、流传的经历,以及修复的过程、内涵的阐释,共同营造出‘文物之美’的多重维度。”
5月18日,在第45 个国际博物馆日,作为中国主会场的首都博物馆开幕“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展,该展以实物和背景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揭秘”古代文物遗存出土时的样子,以及修复技术如何让它们焕发“新颜”。
展览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基于馆藏文物保护学术成果交流、科学技术手段揭示、文物艺术价值呈现的定位,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要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的最新成果。
左图:李倕凤冠,陕西西安唐李倕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冠饰由大量不同材质的零散小件构成,出土时材质保存状况极差且层位复杂,对其分别整体提取至实验室进行清理并逐层提取,其复杂结构得以完整揭示并复原。
右图:彩绘绿面跪射俑,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出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兵马俑表面原本施有明艳的彩绘,其彩绘底层的主要成分为生漆,制作工艺及对环境变化的剧烈反应导致其出土时迅速卷曲起翘而脱落,极难保存。新材料的研发结合特定的加固技术,得以使这些彩绘陶俑以本色示人。
“展览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同时让大家看到文物是怎样活起来的。”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周旸说,“文物出土时大多是‘尘满面,鬓如霜’,文保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让文物以体面的姿态呈现在展柜里,让观众透过岁月感到文物的美。”
展览共展出全国23 家文博单位的50余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其中不乏秦始皇兵马俑、石甲胄等国之重器,也有成都商业街出土的漆床、李倕墓出土冠饰、南澳一号出水瓷等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包括老官山汉墓提花织机、马家塬战国墓地马车等通过科研复原的精美复原件,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最新成果和考古文保“黑科技”。
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8日-8月17日
展览城市:北京
展览机构:首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