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色赋意”在寿山石雕中的应用
2021-07-06林其臻
林其臻
《寿山石回故乡展》一书记载,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清宫遗存寿山石雕刻品近两千件,包括帝后宝玺、造像、文具、摆件、铭刻等不同类型,其中的乾隆帝田黄三链章久负盛名。
清代寿山石雕从石章的钮头和阴刻发展到浮雕、高浮雕,同时还出现了圆雕,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雕刻名手辈出,如雕刻巨擘周尚均、杨玉璇、董沧门。
寿山石雕主要的特征是用整块石料雕成,不作拼接,巧取天然,因材施艺。手艺人创作时,根据石块的形状、色泽、纹理等,结合个人专长,选定作品题材,然后开始艺术构思,尽量发挥石块原有的特色,先打出粗坯,安排物象位置、形态,再进行细部刻画,接着是修光、揩磨、打蜡。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圆雕、薄意雕、印钮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不同的雕刻技法中都经常应用到“随色赋意”。
《达摩》 现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采菊东篱下》
一、“圆雕”技法中的随色赋意
寿山石色彩斑斓、柔而易攻,雕刻师可根据色彩进行巧色处理。俏色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巧夺天工、天人合一之感。不同的雕刻技法,利用巧色的方式也不同,如在创作人物圆雕时笔者常使用“苞雕”技法,根据色彩不同赋予作品不同的意境。“苞雕”是人物圆雕大类中的一种特殊技法,是雕刻师利用巧色进行创作时常用的雕刻技法。
提及“苞雕”技法,不得不提先父林发述大师。20世纪6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一批外裹白色、内里金黄的奇降石,并独具创意地利用银裹金的石种特征,结合其所擅长的传统人物雕,开创了“含苞”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又称“苞雕”或“包雕”,在具体应用中,以石头外裹白色部分雕刻衣袍,而以内里颜色展现人物的面部、肢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此外具有类似石种特征的善伯洞石、荔枝洞石等也颇受“苞雕”的青睐。寿山石雕极其考验创作者的相形度势之专长、分色取巧之所能,如何把好材质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一门艺术。
原石的色泽分布和形状走势均会影响到作者的创作,譬如雕琢弥勒佛题材,人物或站或蹲或躺或卧,衣袍动态走势或包裹或披覆或垂挂,这些造型设计常常取决于原石的色彩和形状,雕刻师通过“相石”,即认真观摩石材,大脑进行艺术构思,最后再动刀,独具匠心的巧雕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石不同的色彩、形体特征。
雕刻师在创作时,首先需对石材进行充分的观察和构思,再进行由宏观入微观的联想和细化,然后将巧色合理利用,如本人的作品《笑佛》,利用“苞雕”技法,随着色彩的走向雕琢成弥勒的外袍,仅露弥勒的头部和部分脚趾,简化姿态动作,精细化弥勒的五官神情,如此塑造的人物在大体轮廓形态上呈现出写意夸张的特点,而神态表情却又极细致生动,展现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格调,简约却有意境,也就是所谓的随色赋意,脸部肌肉的牵动、瞬间的褶皱,均是取法乎上,把底部的糕变成拂尘,合理利用,变废为宝。
除了“苞雕”技法外,其他圆雕技法也时常运用到随色赋意,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享云的大型圆雕作品《海底世界》,原石红、黄、白、黑等多种色彩相间,他随色赋意,把一点点黑色处理成鱼儿的眼睛,红色处理成珊瑚,中间镂空,游鱼穿梭于珊瑚之间,立体透雕,富有诗意。又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的圆雕作品《硕果累累》,利用寿山石的天然俏色,因材施艺,雕琢出了盛满各种花果的篮子,色彩鲜明,花果飘香。
二、“薄意”技法中的随色赋意
薄意是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也是寿山石雕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即极浅薄的浮雕,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称“薄意”。因其浅刻如画,所以也称“刀画”,是寿山石雕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富有刀画韵味,所以备受藏家欣赏和推崇。
薄意是一门诗性的艺术,具有典型的诗化的特征,薄意艺术家以诗性思维和诗性意象来构造线条、运用色彩、完成布局,不仅传达了形、色、线的魅力,还在石头上构筑了一个诗画兼容的审美空间,引领人们去想象、构建,并产生共情。
薄意的“诗性”时常建立在随色赋意上,山水之韵致、花鸟之灵动,一点点色彩点缀出诗意画境,与人的心灵产生亲切的呼应和共鸣。
雕刻师需对色有着特殊的驾驭能力,才能创作出夺人眼球的作品。如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画家能将单一的墨色画出五种不同的颜色,这是画家对色的理解。寿山石雕刻师则需充分利用大自然赠予的独特色彩,随色赋意是对自然最好的回报。
俗话说,“七分相石三分工”,薄意创作讲究画境,在相石构思过程中常常需要找到与俏色部分最为神似的事物,根据思路进行创作。如林文举大师的薄意作品,大多以巧色为创作线索,《鹿竹长春》便是通过田黄石石皮的特征创作而成,跟随色彩变化而变化,意境在色彩中显现。
白石老人有诗云:“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深处渐天然。”借色入境是俏色寿山石雕的创作手法之一,借色意在天然,借石头某色或局部纹理象征某种事物以达到境从心造,趣中见妙之笔。这就是借色入境的巧妙之处。
薄意以画入石,在风格上,它较多体现出与“写意画”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在刀笔中注重展现文人的“逸格”;在表现方式上,或真率直达,或细腻唯美,不拘常规,应石而变,随色而成。
三、“高浮雕”技法中的随色赋意
一件成功的俏色寿山石雕作品有别于一般的雕塑作品,它是介于用色和造型艺术之间的独特的雕刻门类。纵观寿山石雕的发展历史,凡是有较大影响的经典之作,大多是应用俏色的成功典范。如先父的高浮雕作品《孔雀莘荑》,取材于奇降石,材型巨大,白皮黄心,以黄为背景,衬托出孔雀的华丽。作品中的孔雀,依附于石材表面,采用浮雕技法雕琢而成,通过孔雀翎毛的转折变化,随色赋意,立体生动,使得孔雀和玉兰相映成趣,意境悠远。
寿山石雕中的高浮雕技法常常是应色创作、随色赋意。如林寿煁大师的作品《稻香千里》,用黄白相间的俏色奇降石雕刻,他应用浮雕的形式把黄色部分雕成绵延千里的稻田,把白色石皮刻成一行白鹤上青天,画面简洁,俏色分明,稻浪飘香,银鹤延年,可谓珍品。又如其浮雕作品 《油田晨曲》,取材于色彩丰富的高山石,雕琢一群翱翔的鸟儿,原石上的一点红色被处理成旭日东升,油田上稻香千里,日光照耀下,瑞鸟腾飞,气势恢宏,十分美好。日出的红色便是借色造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和美石融为一体,在艺术的震撼中唤起人们的诗性审美和感受。
四、小结
寿山石是我国独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天资瑰丽,色彩迷人,具有“细、结、润、腻、温、凝”六德。寿山石以其特有的优异品质,通过雕刻师的再度创作,尤其是“随色赋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国之珍品”,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