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2021-07-05颜小建
颜小建
【教材分析】
西泠印社是蜚声中外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浙美版美术教材安排了西泠印社风景图片、首位社长吴昌硕先生的雕像、三老石室珍藏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石碑和中国印学博物馆等图像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地对西泠印社做出介绍。并以吴昌硕的“我爱宁静”印章为切入点,展开篆刻知识和篆刻作品赏析与讲解,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对篆刻这门高雅、博大、精神深的传统艺术有一个直观、整体的认识,进而逐步引导学生走进这“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世界里,感悟篆刻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此前每册必备的《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美术课堂的了解,和1—7年级时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传统艺术的兴趣和能力有了保证。篆刻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一种比较陌生的艺术形式,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主动学习的意愿也比较强,能较好地接受、认识和探究篆刻艺术。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泠印社以及它在印学方面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2.通过赏析比较,熟悉篆刻作品的基本创作步骤和方法,并了解一定的篆刻作品欣赏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自觉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西泠印社在印学方面的文化价值,了解篆刻的基础知识及刻制步骤。
难点:学会篆刻欣赏的方法以及篆刻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课堂导入】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主办至今已经是第四季,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同学们的喜爱。主持人董卿、参赛选手和点评嘉宾们深厚的古诗词文化功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我们敬佩不已。这节课,老师也想用六句古诗,带领同学们一起去畅游艺术的海洋。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每当提到西泠印社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用这一句诗来表达它的艺术地位,那么这句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谁愿意把你的理解分享给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们?
引出课题——印学话西泠
题解:印学话西泠,印学指的就是篆刻艺术;西泠,指的就是文明中外的“西泠印社”。
(过渡语:“曲径通幽隐三老,疏篱别院仰高贤。”西泠印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历代文人流连驻足。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关于西泠印社的简介视频,观看好以后,请完成学习单一。学生收看视频。视频播放完了,现在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后面同学的回答不能重复前面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初探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研究团体,有 “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西泠印社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孤山南麓,印社主要建筑有仰贤亭、华严经塔、三老石室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印社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西泠印社已成为海内外瞩目的金学篆刻研究中心。
(过渡语:“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中国这么大,为什么西泠印社会选择建在孤山南麓呢?这还得从篆刻的发展讲起。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完成学习单。)
二、了解篆刻艺术
1.篆刻的概念、起源、发展和现状
活动一:识篆
◆ 篆刻的概念
篆刻是指以印章为载体,以表现书法、构图和刀法美感为要素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方印章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 篆刻起源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到春秋战国时期,篆刻印章开始出现,那时称“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 篆刻的发展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到了隋唐开始走向衰弱。发展至明清时期,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新型篆刻材料的出现,再加上丁敬、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等一批流派纷呈的篆刻艺术家的出现,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湖光潋滟的西湖孤山。
到了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的出现,把篆刻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 篆刻的現状
现在人们对于篆刻,已经没有了艺术的那种高大上,更多的是篆刻家、书画爱好者自篆自用,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之用。
(过渡语:“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了解过篆刻的概念、起源、发展和现状,我们再来看看印章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2.印章的基本结构、分类
◆ 基本结构
印面:有不同形状的印面,文字布局讲究章法。
印钮:古时也称“印鼻”,指的是印章的顶部。
边款:与印作有关的文字说明,一般交代作者及创作时间或地点。
◆ 印章的分类
按形制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
按用途分:官印、私印
按内容分:文字、图案、图文结合
3.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篆刻刀、印床、材料(青铜、骨牙、青田石、寿昌石、昌化鸡血石……)、印泥、毛笔、墨、宣纸、刷子等。
(过渡语:“刀走凌云志,字形流云姿。”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篆刻作品,大家想不想动手试试啊?不过,在同学们动手之前,先听老师把篆刻的方法和步骤说一下。)
4.篆刻方法和步骤的视频
活动二:学篆
第一步:选择合适的石材,用水砂纸磨平印面。磨平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要反复更换石材的角度,保证印面平整。
第二步:将构思设计好的印稿反写在磨平的石面上,写的时候注意章法和布局,这是决定印面效果的关键。
第三步:将写好的石头固定在印床上,用手执刀,刻出印面文字。刻的时候掌握好用刀的力度。初学者可以反复用刀,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可以一刀到位。
(观看“用刀视频”。)
第四步:印面所有文字刻好以后,用刷子刷去上面残留的碎石和粉尘,最好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最后一步:把印面蘸上印泥,在宣纸上钤印,蘸印泥的时候注意印面所有地方都要保证有印泥。这样,一方篆刻作品就算初步完成了。
(过渡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篆刻的步骤和方法大家都看过了,接下去请各小组组长把桌子下面的学具箱拿出来,把工具和材料发给大家,按照刚才视频里的方法和步骤,结合作业要求,自己去体验一下。动手之前,老师要特别提醒大家,使用篆刻刀时,要注意安全,万一不小心割到手了,老师这里有碘酒和创可贴。)
三、課堂作业
活动三:习篆
课堂作业要求:1.完成一方肖形章或生肖年号章;2.可以是朱文,也可以是白文;3.篆刻完成以后,在老师所给的宣纸上钤印。
四、作业点评、欣赏
(过渡语:“子丑寅卯日,方寸之间游。”经过同学认真的作业,一方方优美的作品现在已经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现在,请各小组的新闻发言人来点评一下你们小组同学的作品。学生点评。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好,没错,我们在刻制一方作品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方法。)
活动4:赏篆
篆刻欣赏方法:
1.匀称布置 2.朱白对比 3.韵律呼应 4.协调统一
5.求异变化 6.破残自然 7.粗细矛盾 8.边栏修饰……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继续探究?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单四。
“唐诗宋词齐争艳,优秀文化永流传。”篆刻艺术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它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让我们在方寸之间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六、拓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元素都和篆刻有关,希望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去收集一些和篆刻有关的元素,下次上课的时候和同学一起交流学习。
(衢州市衢江区实验中学 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