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管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2021-07-05张久超朱丽娜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医护入院血栓

米 雪,张久超,朱丽娜*

(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济南250012;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创伤后常见和潜在的并发症。患者发生严重创伤后,自身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导致损伤后24 h内凝血酶生成显著升高;加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增加、长时间制动、多次输血和手术等危险因素[1];严重创伤患者被认为是VTE高危人群。据统计,在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患者DVT发生率高达60%,PE发生率高达10%[2];而PE是外伤患者术后24 h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Morgan Schellenberg等[3]指出,早期启动对VTE的预防措施,可降低PE发生率。201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发布的《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4]建议,所有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均应动态评估DVT风险,并对低危及以上风险患者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因此,早期预防对降低VTE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构建医护一体化VTE管理模式并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在预防VTE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20年7月31日创伤外科收治的97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部位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3分或ISS≥16分的创伤患者;②入院时间在伤后24~72 h内,预计生存时间>7 d者;③若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5~8分,持续时间≥12 h;④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①入院前曾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②合并陈旧性血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④治疗前已发生下肢DVT。脱落标准和剔除标准:①治疗有效,但不能完成整个疗程,致使临床资料收集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②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不宜继续参与研究者;③误诊、误纳者。将2019年12月1日~2020年7月31日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1.73±13.63)岁;ISS评分(28.38±9.41)分;APACHE Ⅱ 评分(13.6±5.38)分;入院时Caprini评分:低风险3例、中风险2例、高风险40例;入院时Wells评分:低危3例、中危15例、高危27例。将2019年3月1日~11月30日收治的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42.00±14.94)岁;ISS评分(26.50±8.14)分;APACHE Ⅱ 评分(12.52±5.66)分;入院时Caprini评分:低风险1例、中风险2例、高风险49例;入院时Wells评分:低危4例、中危17例、高危31例。两组性别、年龄、ISS评分、APACHE Ⅱ 评分、入院时Caprini评分和入院时Wel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积极处理危重伤、循环和呼吸支持、止血、输血、肠内营养和抗感染等。

1.2.1 对照组 采用Caprini血栓评估风险量表对患者VTE形成风险进行分级(包括低风险1~2分、中风险3~4分、高风险≥5分),并给予相应分级护理及预防措施。低风险:尽早活动,基础预防;中风险和高风险: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基础预防主要包括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等,制动时尽早开始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床上踝泵运动、肌肉收缩训练、深呼吸、有效咳嗽、肢体按摩等;尽早下床活动;补给充足水分,避免脱水;保证有效循环血量;有创操作动作轻柔精细,尽量微创;观察肢体循环和全身情况、适当抬高下肢及避免下肢输液。物理预防主要包括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抗血栓弹力袜和足底静脉泵等。药物预防主要包括使用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普通肝素、阿加曲班、华法林和利伐沙班等。

1.2.2 观察组 采用医护一体化VTE管理模式进行预防和护理。

1.2.2.1 建立医护一体化VTE管理团队 成立医护一体化VTE管理小组,共6人,包括创伤外科护士长、创伤外科主治医生及护理骨干。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结合创伤患者临床实际情况,构建基于严重创伤患者的医护一体化VTE管理流程,并制定VTE管理保障措施,建立医护协同工作微信群,邀请VTE管理专家参与讨论。同时设置VTE管理质控员2名、医生和护士各1名,必须接受统一培训,顺利通过VTE管理及质控管理理论考核,每周进行流程质控、反馈及追踪,保障VTE管理模式有效实施。

1.2.2.2 构建医护一体化VTE管理系统 本院于2019年引进VTE评估系统,主要包括Caprini血栓评估风险量表(如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检查化验、既往史、目前状态、近期状况及仅限女性的风险因素版块)、Wells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出血风险评估表(如活动性出血、3个月内有出血事件、未控制的高血压、脊柱手术、脊柱创伤等)和机械禁忌证评估表(下肢严重水肿、血栓性静脉炎、下肢DVT、下肢局部皮炎、压力性损伤、坏疽等)。

1.2.2.3 VTE相关培训 由VTE管理小组成员对创伤外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严重创伤患者VTE管理相关知识及医护一体化VTE管理系统使用方法等,保证量表在不同评分者间的信度,对量表的使用方法及要求进行统一。

1.2.2.4 实施医护一体化VTE管理模式 ①医护VTE系统评估一体化:护士登录VTE管理系统护士界面,通过Caprini评估表对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在“近期状况”版块勾选多发性创伤、髋、骨盆或下肢骨折、急性脊髓损伤等选项,针对下肢水肿、需要卧床或下肢石膏或支具固定的严重创伤患者,在“目前状态”版块均需勾选。其中,下肢水肿的判断方法通过测量患者腿围评估,测量方法,大腿腿围:髌骨上缘向上10 cm;小腿腿围:胫骨结节(髌骨下最明显骨凸处)下10 cm。系统后台根据评分自动划分风险等级,小助手端自动显示低中高危患者确认提醒,医生根据提醒登录医生界面,确认并核对护士Caprini风险评估结果,根据护士已勾选的风险因素,医生根据判断和相应检查结果,针对存在的疑问,与护士进行讨论后做出修改,确定Caprini评分后,对中高危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及机械预防禁忌评估,共同完成VTE管理系统的评估工作。如患者怀疑DVT(下肢肿胀)或者PE(胸闷)则进行DVT/PE Wells评分,如DVT Wells评分≥2分,患者存在DVT可能,需行血管彩超明确诊断;如PE Wells评分≥2分,则有肺栓塞可能,需行肺动脉CTA明确诊断。②医护治疗处置合作一体化:根据评估系统建议及医护共同讨论,将讨论结果达成共识,制定个体化预防方案,给予分级护理及预防措施。根据评分结果,筛查高危患者,并在患者床头牌上设置警示标识,实施分级预防管理。每日晨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共同查房,结合治疗方案持续动态改进护理措施。护士在执行药物预防医嘱过程中,及时反馈抗凝药不良反应情况,协助完善骨创伤患者围术期预防性、个体化抗凝方案的制定等。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医护共同动态评估及筛查,以降低高危患者漏检率等。③医护健康教育一体化:建立医护患微信群,健康管理平台为患者提供住院期间全程VTE防治咨询指导,鉴于VTE的严重性及预防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对患者和(或)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病情告知,包括VTE的风险和可能后果、VTE预防的重要性和可能的不良反应、VTE预防措施的正确使用(如肢体活动、抗栓弹力袜或者间歇充气加压泵等)。

1.2.2.5 分级预防措施 根据Caprini风险评分及出血风险高低给予分级预防,措施如下。VTE低风险(1~2分)且无出血风险时,给予基础预防+物理预防,如制动时尽早开始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指导患者在病床上尽量抬高患肢、多翻身,脊柱骨折患者则给予轴位翻身,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被动的功能锻炼,包括屈膝、踝、足背等关节,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等(患肢除外)。VTE中高风险(≥3分)且出血风险不高时,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抗栓弹力袜和足底静脉泵等(患肢除外),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遵医嘱予以低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抗凝。VTE高风险+低分子肝素无效或禁忌+出血风险不高时,给予磺达肝癸钠、阿加曲班或利伐沙班+物理预防,在以上护理基础上增加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情况,根据监测结果随时调整低分子肝素应用剂量并予以口服阿司匹林,加强对肢体的监测;出血风险高或出血可导致严重后果时,给予物理预防。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具体措施同对照组。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住院期间出血发生率、入院至VTE发生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DVT发生率、PE发生率、VTE发生率及患者出院时血栓管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2.2 两组VTE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VTE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血栓管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血栓管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严重创伤后患者PE发生率每年以0.42%的速度成比增加,DVT发生率以1.06%的速度增加。据报道,大部分患者至少存在1项及以上VTE的危险因素,但目前采取预防手段的比例仍很低[5]。另有研究发现,当患者创伤部位AIS≥3分时,VTE发生风险极高[6]。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尽早进行VTE风险评估并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医护一体化VTE管理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局面,以医护VTE管理团队的构建及VTE评估系统为基础,以医护VTE系统评估、医护治疗处置合作及医护健康教育一体化为实施主线,开启了临床VTE管理模式新格局。

3.1 降低VTE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据报道,大多数病例VTE发生在入院后的前3周[1]。本研究中,两组VTE发生时间均在入院后7 d左右,而观察组入院至VTE发生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医护一体化VTE管理模式通过医护合作,增加了评估环节,规范了评估流程,提高了医护评估效率,有利于医生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发现VTE患者,降低VTE漏诊率,进而缩短了患者住院后VTE发生时间。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入院至VTE发生的时间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观察组DVT和PE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医护一体化VTE管理模式提高了评估效率和正确率,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早筛查出风险人群并对不同VTE风险的患者实施分级,并给予个性化、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和预防,不仅能够准确判断中、高危患者并尽早给予合理的干预,还可降低对低危患者的过度干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分级护理干预是针对不同风险的患者,根据分级标准和要求采取护理措施。有研究指出,对外科患者进行适当VTE风险分层和预防,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7]。谢煜等[8]研究证实,通过风险评估对围术期患者采取分级护理干预可以预防DVT的发生;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另外,医护治疗处置一体化可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完善治疗及护理方案,使护理措施更加科学、全面;而医护健康教育一体化还可使患者更加及时、有效获取健康教育知识,更容易掌握锻炼技巧和方法,从而降低VTE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有研究发现,VTE的发生会延长患者住院总时间[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3.2 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满意度 VTE治疗费用包括住院费、抗栓药物、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血栓后综合征治疗等,都远超VTE预防费用,一旦发生VTE,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及经济压力。通过医护一体化VTE管理模式的应用,观察组住院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观察组住院时间缩短及VTE发生率较低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从而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另有研究显示,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使患者从入院至出院获得规范化诊疗[9]。本研究中,通过构建医护一体化VTE管理模式,促进了医护双方有效沟通,实现对患者全方位治疗和护理,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医疗护理服务。同时,医护协作有助于促进护士对VTE预防和评估知识的全面掌握,提高其护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还可促进患者对VTE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有利于医护人员赢得家属及患者信赖,构建良好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医护一体化VTE管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VTE预防中具有积极效果,尤其降低了患者VTE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但是本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此外,该模式中的质控部分仍为薄弱环节,有待完善和改进。

猜你喜欢

医护入院血栓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全膝置换术后再入院可以预防吗?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