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护理对腰椎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7-05李瑜婷饶小娟
李瑜婷,詹 雪,饶小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湖北武汉430030)
腰椎是人体的重要活动枢纽和承重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会呈现自然老化、退化的病理、生理性变化,表现为腰痛、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以腰椎椎间融合术为首选方法,效果满意。有研究报道,术后护理措施是影响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后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1]。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活动时疼痛较为剧烈,如何通过恰当的护理手段减轻术后疼痛,促进康复锻炼,加快功能恢复是临床研究的课题。选取我院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88例腰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专项护理对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8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43例腰椎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1.25±15.85)岁;病程(6.31±2.23)年;疾病病种:腰椎间盘突出24例,腰椎间狭窄10例,腰椎滑脱9例;手术节段:单节段12例,两节段及以上31例;受教育程度:小学5例,初中9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专及以上11例。将2018年7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5例腰椎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52.03±15.21)岁;病程(6.85±2.47)年;疾病病种:腰椎间盘突出23例,腰椎间狭窄11例,腰椎滑脱11例;手术节段:单节段13例,两节段及以上32例;受教育程度:小学6例,初中10例,高中及中专19例,大专及以上10例。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腰间盘突(膨)出;②未合并脊髓及神经根受压;③年龄45~75岁;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⑤首次行脊椎手术治疗;⑥无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沟通、理解能力正常;⑦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肾等脏器疾病者;②需同时行脊椎其他部位手术者;③合并瘫痪、足下垂等体征者;④有慢性疼痛史者;⑤手术禁忌证者;⑥长期服用激素者;⑦遵医行为较差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麻醉及手术在同一组医护人员配合下实施。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包括入院介绍、术前准备、健康教育、体格检查等;术后实施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切口护理、功能锻炼、健康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专项护理。
1.2.1 术前 指导患者在病房内观看《胸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健康宣教视频》,责任护士结合视频内容在床旁讲解1次,每天选择恰当的时间在病房内循环播放。健康教育视频包括自制体位训练指导视频,于术前2~3 d,让患者按照视频中体位训练的方法进行体位耐受,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双手向后,尽量抬高,持续俯卧1 h,1次/d。口服或静脉应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以FST理念[2]为指导,缩短禁食时间,酌情肠道准备。
1.2.2 术后 ①疼痛护理:a.加强疼痛评估、合理镇痛。责任护士加强巡视和对患者疼痛的评估(每日9:00和15:00定时评估),详细记录镇痛效果、疼痛程度、发生时间、类型、部位、对睡眠的影响等,提倡患者接受“无需忍痛,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术后48 h 内进行自控镇痛泵镇痛,对自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分的患者联系医生、麻醉师,选择合适的方法镇痛。b.非药物镇痛。指导患者采用深呼吸、哈气等方法减轻疼痛。夜间是患者感觉比较孤独的时间段,值班护士在该时间段内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并给予关怀。术后6 h内,采用双手示指和中指按压耳廓深入到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每2 h 1次,2~5 min/次,之后每6 h按压1次,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②康复训练路径:将康复训练路径表发放给患者,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采用真人示范视频播放的方式,由责任护士讲解,床旁示范。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在家属协助下进行锻炼。a.术后2~3 h:进行踝泵练习(踝关节屈伸、环绕),每次5~10 min,每天4~6次。b.术后24~48 h:在仰卧位下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双腿交替进行,提高时大腿肌肉绷紧,腿伸直,每次抬高超过30°(逐渐增高),提高时间为5 s,缓慢抬起、缓慢放下。视患者的情况,每次20~50组,每天4~6次。平卧位下左右摆腿训练,训练时以越过身体中线为度,不可过分向床面靠拢,每次20~50组,每天4~6次。c.术后72 h:佩戴腰围进行离床活动,离床前取侧卧位,侧移下肢,当下肢与床边垂直后,在双上肢的支撑下,缓慢抬起上身坐于床上,稳定5 min后,下床站立,床边行走。上床后按倒叙步骤进行,平卧前取下腰围。d.术后7~14 d:进行挺腹训练,每次10~15 min,每天4~6次。e.术后14 d: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支点为双足跟、双肘、头部,抬高臀部,挺紧腰腹,至最高点支撑3 s 缓慢放下[3]。每次20~30组,每天3次。f.术后31 d:将头部和双足3点作为支撑训练点。g.术后35 d:头部和四肢作为支撑进行训练[4]。③术后并发症预防:每天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扩胸运动、有效咳嗽。采用《Autar DVT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等级不同,积极预防。嘱患者多饮水,顺时针按摩患者腹部,促进胃肠蠕动,防止术后便秘及泌尿系统感染。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疼痛:于术后6、24、48 h静息状态下采用VAS进行评估[5]。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评价,0分、1~3分、4~6分、7~10分分别代表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②恢复时间:比较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③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便秘、感染、腹胀等发生情况。④功能恢复情况:采用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6]问卷于术前、术后下床首日、出院当日及术后1个月由专人对患者进行评定,该问卷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生活自理、疼痛强度、步行、坐位、提物等,每个问题6个选项,评分0~5分(无功能障碍~最明显的功能障碍),总分0~50分,评分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腹胀2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术后发生腹胀4例,压力性损伤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0,P=0.478)。
2.4 两组术后ODI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OD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症状严重、无手术禁忌证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骨科脊柱融合外科手术,创伤性小,是缓解疼痛、恢复腰椎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7]。但该手术仍具有创伤性,患者术后需要一段时间恢复。为了促进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术后康复,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专项护理干预,目的在于通过优化的、集束化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疼痛作为一种强而持久的应激源可导致患者术后心率较快、血压升高,引起大量炎性介质的释放,还可影响患者的睡眠,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临床实践发现,即使采用了药物镇痛,仍有部分患者的镇痛效果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疼痛护理质量有关。专项护理中,通过加强疼痛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非药物镇痛措施等综合性的方法,有效缓解了患者的术后疼痛。李培娟等[8]研究表明,疼痛专项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脊柱手术患者术后VAS评分,改善患者的围术期生活质量。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介入不仅能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胃肠蠕动,减少术后并发症。戴晓洁等[9]研究报道,术后3 d下床活动能够显著减少腰椎间植骨融合术的腹胀、便秘、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专项护理于术后3 d指导患者下床活动,较常规护理缩短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专项护理组术后下床活动首日、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时的O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这与赵智娴等[10]研究结果一致。提示专项护理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专项护理中结合患者疾病、手术特点制定康复护理路径,按照路径表的内容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不仅康复锻炼的内容一目了然,能够将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锻炼,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积极性,而且也便于护士根据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恢复情况及时调查锻炼计划,符合患者的个体化特点,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患者出院后能够继续按照康复路径表的内容进行锻炼,实现了康复的连续性。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病例的选取与统计样本量过少有关。
综上所述,专项护理能够显著缓解腰椎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促进术后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