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视角下再论对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
2021-07-05成汉平
成汉平
摘要: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正式生效,从而朝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迈出了极具重要意义的一步。这一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的运行标志着亚洲将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维系多边主义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协定框架内的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无疑将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拥有一定的“制度性话语权”,这既是优势也是机遇。未来,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时代,我们应突破西方话语陷阱,重建“文明叙事”,推动与东南亚国家的文明互鉴,充分借势赋能,创新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影响,更好地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框架;制度性话语权;国家形象;国际传播;东南亚
[中图分类号] F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21)06-003-09
Reexamin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Southeast 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CEP
CHENG Hanping
Abstract: Starting from January 1, 2022,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promoted by ASEAN countries will formally enter into force, thus taking a great step towar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launch of the world's largest free trade agreement signals that Asia will play a bigger role in driving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and sustaining multilateralism. That is both an advantage and an opportunity for China will undoubtedl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CEP and have some say in the institution a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nd the largest econom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agreement. In the coming era of RCEP, w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trap of western discourse, rebuild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of civilization", promote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make full use of this opportunity to innov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Southeast Asia,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soft power in the region, and better build a credible, lovable and respectabl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Key Words: RCEP Framework;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Power; National Imag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outheast Asia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他还提出了国际传播工作中必须注重的区域化表达和分众化表达①。就区域化表达而言,如何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时代更好地展现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不断缩小中国在这一地区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的“落差”,是对中国有关主管机构、媒体、智库和专家学者提出的新要求。本文提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正式生效,应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之视角重新审视、评估并调整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塑造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塑造力则是更高层次、更有持续性的影响力。
一、相关文献综述
自从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有关如何提升国家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渐渐成为国内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如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蔡名照就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关于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撰文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②。有学者以案例分析阐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③。有学者论述了国际传播的目标、传播过程及主客体方,论证了国际传播理论④。此外,有学者从对外汉语教育的视角论述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设计⑤。有学者则以自己的工作实践分享了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经验体会⑥。但如何加强对特定地区如东南亚的国际传播,正面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总体来看,中国国内涉及这方面的论著并不多见。或许由于地理位置和地缘因素,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学者或媒体公开发表过一些论著,如广西大学教授党东耀从“一带一路”与东盟国家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进行论述,认为东盟国家对中国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至关重要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正式生效运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改善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水平、提升中国软实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所在。B22DE651-6669-497B-9F65-6E46A54D1055
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视角下对东南亚地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
统计数据显示,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5个成员国中,中国对其他14个国家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31.7%⑧。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即将正式实施,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从此将在全球价值链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第一大经济体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大力推动者,中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体系中自然就拥有了一定的“制度性话语权”。所谓“制度性话语权”,是指一国有能力参与国际秩序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议程设置、规范塑造、规则制定、倡议动员等方式谋求制度层面的国际影响力和体系塑造力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东盟10国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组成,其中东盟10国既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的一个整体,也是中国的重要近邻。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正式启动,笔者认为,应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视角和高度重新审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大国影响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①。对于与中国文化相通、相近,地缘地理相邻,人文来往密切,经贸合作不断突破的东南亚地区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精准加强国际传播工作,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内,作为一种体系性权力,制度性话语权能够影响国际社会对国家行为的合法性评判,能够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公信力②。从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及现实外交等多维度来看,针对东南亚地区国际传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最优先方向
如果说周边外交向来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的话,那么东南亚则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就安全角度而言,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战略安全和边境稳定意义重大。从经贸上看,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和2021年,东盟连续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超过了美国和欧盟,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开启的零关税时代,其重要性自然会进一步上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COVID-19疫情相叠加的复杂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始终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防控疫情,积极推动经济复苏。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暴发之初,中国与东盟各国外交部部长在老挝举行了特别会议,11国外交部部长手拉手共同高喊“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 “东盟加油”, 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 中国与东盟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2021年11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并主持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在本次峰会上, 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宣布建立双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还提出了共建“五个家园”的倡议,包括和平家园、安宁家园、繁荣家园、美丽家园和友好家园③。这是双方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美国重启冷战思维、逆全球化之际必将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存在着海权之争
围绕南海的主权争端问题,无论是“四国五方”还是“五国六方”,都表明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存在着领海(南海)主权之争这一事实。这一客观现实在大国竞争时代,在域外势力的不断煽动之下,导致部分声索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十分高涨,少数域内国家则充分利用美日等国的暗中支持和所谓“国际仲裁”的背书,择机加快在南海单边行動的步伐。个别声索国甚至在南海问题上“逢中必反”。长期以来,一方面,西方的“脸书”“推特”“谷歌”等网络媒体在东南亚地区大行其道,频频利用南海问题不断对中国进行各种形式的“抹黑”、歪曲和“妖魔化”,离间中国与域内国家的关系。这些西方媒体成为当地民众接受信息的首选,因而,域内国家民众所了解的中国则是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是一个被不断“妖魔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部分与中国存在海权之争的国家的自媒体总以“反华”为荣,形成了一个“怪圈”,似乎越“反华”—越爱国—越能吸引眼球—越有影响力。同时,缅甸于2021年年初发生的军方接管也使中国“躺着中枪”。相较之下,中国在这方面的舆论发声较为羸弱,甚至还被越描越黑,不利于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健康发展。在即将进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时代的东南亚地区,我们迫切需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自塑”的中国,而绝不是西方语境下一个“他塑”的中国。
(三)美国加大投入与中国争夺东盟地区地缘影响
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已经进入了僵持和博弈期,这是一个将延续数十年的历史进程①。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美国拜登政府更加重视东盟地区,并着力拉拢东盟,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离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企图对冲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正面影响力。在特朗普政府后期建立的“美国—湄公河伙伴关系”,就是企图以机制性措施借炒作湄公河水资源问题既拉拢域内国家,同时也意在煽动域内国家将矛头对准澜沧江—湄公河的上游国家——中国。2021年4月,拜登取消了特朗普政府时期对越南“汇率操纵国”的认定,其意图就在于拉拢域内的一些重要国家或特定国家②。2021年6—8月,拜登政府高官如国防部部长奥斯汀、副总统哈里斯等人不顾疫情在东南亚国家的快速反弹,轮番走访了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2021年年末,国务卿布林肯还计划访问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泰国,进一步拉拢部分东盟国家。在大国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之下,西方大国瞄准了东南亚地区,企图大力撬动、离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表1展示了拜登政府高官在2021年下半年密集的东南亚之行,其中的重点国家一目了然。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在COVID-19、“一带一路”、疫苗及南海问题上“妖魔化”中国,企图激发“重点国家”的“反华”心理。拜登执政团队深知,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运作,中美两个大国的影响力将必然会出现一种此消彼长的现象,因为美国并不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之内,在其中的中国则必然拥有一定的“制度性话语权”。因而,就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正式生效之际,无比焦虑的美国拜登政府开始谋划一个名为“亚太经济框架”的区域经济计划,其主要成员除了中国之外,几乎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完全重合,企图构建一个“去中国化”的经济“小圈子”,其战略目的昭然若揭。B22DE651-6669-497B-9F65-6E46A54D1055
(四)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拥有重要的海外国家利益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拉开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序幕。经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东南亚地区“落地生根”,并且建成了一系列标志性工程。这些在当地的标志性工程既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国家利益所在,也是“一带一路”的核心项目,如即将于2021年年末正式通车的中老铁路、越南河内城铁;仍在建设之中的中泰高铁(昆明到曼谷)、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昆曼公路及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此外,中国企业还计划于2022年年初参与竞标承建菲律宾国内最长最快的国家铁路南线项目。这些项目除少数已完工收尾外,大部分仍在建设之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COVID-19疫情的双重冲击之下,诸多不确定因素凸显。我们更需要以精准化的国际传播来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有效对冲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妖魔化”,保护好中国的海外利益。
三、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视角下对东南亚地区区域化表达的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的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时代,中国针对东南亚地区加强国际传播的优势与便利条件将会进一步增加。然而,根据笔者长期对东南亚国家部分华人会馆、智库、媒体、研究人员及普通民众的跟踪调查和持续关注,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国际传播中的区域化表达和软实力建设方面虽然与以往相比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仍存在着不小的困境、挑战甚至是短板。
(一)优势与机遇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进行精准化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是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复苏,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中国与东盟已经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相互依存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卓有成效,政治与社会高度稳定,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模式及制度上的优势不断凸显,这些优势正是其他国家难以具备和企及的,即将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又无疑使中国获得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机遇。
首先,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双方自古以来地缘相接、族缘相亲、文缘相通。中国在地理上与缅甸、越南、老挝3国相邻,一寨跨两国、鸡鸣狗吠声响两边及出国走亲戚是中缅、中越及中老边境十分有趣的现象。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中,有“中泰一家亲”、中缅“胞波友谊”、中越“同志加兄弟”等传统友谊。在疫情暴发之前,中国前往邻近的东南亚国家年旅游人数居世界各国之首,其中2018年赴泰国旅游的中国公民更是突破了1000万人次,如此高密度的相互融入是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的最佳良机。
其次,经过30多年的共同努力,中国与东盟已经建立了跨文化交流的立体渠道,双方构建了各领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平台和渠道,并建立了长效机制。2003年10月8日,在第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建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和响应。中国—东盟博览会变成了“11国搭台,17亿人唱戏,60亿人喝彩”的重要平台①。
再次,在经济贸易方面,中国与东盟对区域合作的理念相似,都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中国和东盟还于2021年共同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全球树立了睦邻友好的典范,打造了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合作样板。中国与东盟国家历经长达8年的“马拉松”磋商最终达成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今, 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表明双方的相互依存度空前紧密。疫情时代,中国政府成功实施疫情防控,经济依旧稳定增长,加之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及中国政府做出的进一步开放尤其是增加自周边国家进口的承诺①,在中国与东盟共同进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时代之后,这将使东盟国家拥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第四,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是和衷共济的中国。当东盟国家在历史上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的关键时刻, 中国政府均及时伸出援手, 帮助东盟国家渡过难关、 战胜危机。如面对东南亚地区两次金融危机、 2004年大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时, 中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诠释了“与邻为伴,以邻为善”的睦邻外交真谛。尤其是当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在东南亚各国肆虐之际,中国政府及时提供疫苗,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全面合作。截至2021年11月,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了约3500亿只口罩、超过40亿件防护服、超过60亿人份检测试剂及超过16亿剂疫苗②,支持向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豁免疫苗知识产权,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展现担当。
上述客观事实及中国政府做出的种种努力充分奠定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影响的基础,有利于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这既是巨大的优势也是重要的机遇。
(二)困境与挑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与疫情双重冲击之下,出于意识形态之偏见,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对中国制度“抹黑”, “妖魔化”中国, 并精准施策, 离间中国与东盟关系,企图置中国于被动的舆论环境之中。在西方话语体系下,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对中国民族复兴深感焦虑。这一复杂的现状使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区域化表达仍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就战略层面而言,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硬两方面的实力“落差”较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特别是邻近的东南亚地区对中国的关注度前所未有,中国政府在东南亚地区投入的资源也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的,中国的真实形象和西方语境下描绘的“他塑”形象存在着较大反差。如上文所述,中国政府虽然一直高度重视东南亚地区,视其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与物力和财力,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却存在着不小的“落差” 。如新加坡媒体于2021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东南亚地区,对中国的不信任度指数连续3年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由2019年的51.5%上升到2020年的60.4%, 再到2021年的63%③。然而,同一项调查却又显示,东南亚国家认为中国对他们国家防疫提供的帮助最多。这一调查结论显示,中国对这一地区付出了许多,但得到的信任却不升反降!这是一個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最近几届政府出于大国竞争需要,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与拜登政府持续不断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介入及拉拢力度, 并利用南海问题、 宗教问题、疫情溯源及人权问题等作为抓手,诽谤中国、“甩锅”中国,恶意离间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关系。不仅如此,美日等国还出于意识形态之偏见,利用媒体资源和优势,利用巧妙伪装的非政府组织(NGO),在“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等问题上将中国塑造成“修正主义国家”,全方位对中国“抹黑”、“妖魔化”中国。B22DE651-6669-497B-9F65-6E46A54D1055
其次,就战术层面而言,在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及软实力提升方面,中国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的短板和不足。一是策略上的明显不足。西方势力利用影响力巨大的“脸书”“推特”“照片墙”,以及传统媒体如“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BBC)等以当地国语言在东南亚地区不间断发声,影响着当地一代又一代的受众,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潮,西方舆论场巧设话题、明显带有偏见的报道则激活了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国内的“仇中反华”民粹主义意识,设下一个又一个“话语陷阱”。相较之下,中国目前的传播手段、方式和方法等明显欠缺,或者说中国自身的传播方式难以有效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一种“自说自话”。二是方法上仍欠灵活。中国官方有组织的大规模“文化输出”没有建立在对文化冲突、“文化战争”等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忽视当地社群的心理感受和文化抗拒因素,如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及部分影视作品等在西方的“妖魔化”下反而激发了当地部分民众强化排他性的文化主体意识的决心,并被认为是“中国威胁论”的写照。三是潜力仍未被全部挖掘。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拥有大量的投资,兴建的工厂不计其数,疫情前,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的旅游者遍布东南亚国家,但中国商人和旅游者将自己当作“文化使者”的意识十分淡薄,没有把讲好中国故事当作“匹夫有责”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视角下如何实现在东南亚地区国际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做出更大贡献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实施将进一步拉近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东盟国家也将因此而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进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时代之后,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在突破西方话语陷阱、触动各国人民共鸣共情的同时,应注重文明互鉴,不断推进与东南亚国家民心相通、文化融合举措,增强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文化认同。2021年11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及的中国与东盟之间要共建5个“家园”既是一个庄严的承诺,更是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的具体体现。因而,中国完全能够借势赋能,重建“文明叙事”,不断改进有针对性的“区域化表达”的国际传播,创新国际传播方式。
(一)应改变“大中华”心态,倡导文化相互交织的双向交流理念
东南亚地区有些国家其民族自尊心较强,向来对自己是否遭忽略和忽视十分敏感。为此,中国必须用显性的方式倡导“文化请进来”,中和“文化走出去”的强势,实现文明互鉴、文化互通。其次,在方法上则以隐性的方式,借用外国人传播中国故事;以风景名胜、人文景色、历史典故甚至美食、“网红”等阐释中国魅力。尤其是要利用历史、文物和创新民俗等显性物品寻求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灿烂文明长河中的共同记忆,如自古以来的人文交流、驿站、迁徙等古代经贸往来及其中的人文故事等。2021年,云南亚洲大象长达一年的徒步迁徙就引起了东南亚国家的极大兴趣;李子柒的故事也在东南亚国家网民中广泛传播。由此,要搭建一个亲和、友善、融合度高的文化交流平台,逐步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东南亚国家中“落地生根”。
(二)重视民间“文化大使”的作用, 让其讲好
中国故事
疫情暴发以后,东盟已经跃居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东盟有着大量的投资,双方的商务来往、旅游等交流十分密切。进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时代之后,各成员国间90%以上的商品最终将享有零关税,这将有助于各成员国间的经贸往来,也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此,培养并提升中国赴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商务人士、劳务人员、旅游者及留学生等跨国、跨界新兴群体的爱国情怀、文化素质、文化传播意识和多元化自媒体传播能力刻不容缓,应着重树立他们民间“文化大使”意识,让每一个人在不经意间处处、 时时讲好中国故事。
(三)针对东南亚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重点写好“三个为什么”文章
在东南亚地区有越南和老挝两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对外传播中,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好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历史经验,重点写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重要主题文章,特别是要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国家在疫情防控中的优异表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期引起东南亚地区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共鸣和好感,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推出中国版的“脸书”,根植于民间
把中国的抖音、快手以及TikTok等快速推向东南亚地区,让东南亚地区的民众在使用中产生好感,在潜移默化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对冲西方的“脸书”“推特”“谷歌”等社交媒体。据统计显示,TikTok正在快速发展,已成为法国政界候选人们在2022年选举中竞相使用的最主要社交工具。鉴于此,中国更应该扩大其在邻近的东南亚地区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中国版的“脸书”和“推特”。TikTok是一款针对海外用户的短视频社交手机软件平台,被称为“海外版抖音”“国际版抖音”,具有特效、滤镜、变速和“美颜”等功能,并有直播功能,吸引了大量的音乐人和政治明星使用。有数据显示,目前TikTok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已经覆盖了超过150个国家,提供75种语言选择。鉴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性,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扶持的做法将TikTok优先拓展的重点放在邻近的东南亚地区,力争其在未来成为中国的“脸书”。
(五)外宣话语应精细化,避免误读误判
对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的“精准传播方式”,笔者理解为:在传播时应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受众应有明显的区别,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把尺子量到底”。因此,中国在对外文化传播和宣传时必须充分认识“战略表述”和“战术表达”、学术话语与行政话语之间存在的边界和适用差异,必须视不同场合使用。认真研究、严格区分顶层设计的战略术语和实际操作的战术术语,学界对来自顶层的“战略术语”必须准确理解,不应在大众传媒中误导性使用,以免使东南亚国家产生疑虑,如“一帶一路”只是倡议,而不是“战略”,目的是互利共赢,而非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战术术语”则必须制定相应的体系,表达方式应委婉、含蓄、柔软、温和。如“文化输出”“文化走出去”等这些具有西方“文化霸权”属性的理论话语被部分学者和主流媒体随意且高频地使用,极易被西方国家偷梁换柱,设置“话语陷阱”,炒作为“意识形态输出”“文化输出”“文化霸权”等,引发部分东南亚国家政府和民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疑虑和敏感,这样的现象应及时有效纠正。B22DE651-6669-497B-9F65-6E46A54D1055
(六)淡化官方色彩,提升民间传播影响力
鉴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紧盯并打压中国的官方宣传机构,在中国政府下属的各类官方媒体在适度“退隐”幕后的同时应大力扶持民间力量,尤其是要大力发挥高校与智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作用,并适时推出中国版的非政府组织,让其活跃于东南亚地区。对此,一方面,政府与民间分工合作,降低政府在项目中的参与比例,对民间项目适度监管和选择,只抓底线,挑选标准不宜过细过严;另一方面,要加大民间创新、创意项目对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让国内智库优秀学者轮番发声,诠释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实事求是地展现在东南亚国家面前。
结 语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西方以“印太战略”和意识形态“拉帮结派”布局东南亚并不断“妖魔化”中国的背景下,东南亚地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对中国如何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和文化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时代的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中国还将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COC)的磋商和谈判,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让南海变成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与和平之海。因而,在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传播中,中国应抓住机遇,重视传统与现代结合,打造文化内涵明确、深厚的视觉文化项目,多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象,展示优雅柔和、坚韧有成、幽默风趣等富有粘性的文化内容,注重塑造中国“以德、以礼、以理、以雅、以情、以趣”服人、引人的文化形象。同时,在展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发挥“示弱”力量,以“文化请进来”适度中和“文化走出去”的强势,以“润物细无声”的做法长期“耕耘”,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注:南京工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薛莉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姗对本文亦有贡献,在此致谢。
注:本文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研究》(20JZD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刘 娴)
①《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习近平再作部署》,光明网https://
m.gmw.cn/baijia/2021-06/02/34895839.html, 2021年6月2日,访问时间:2021年11月15日。
②蔡名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声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论导报》2015年第12期,第34~37页。
③李果: 《国际传播视角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三分钟〉为例》,《视听》2018年第6期,第167~169页。
④邱凌:《国际传播策略与国家软实力提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6期,第153~156页。
⑤张彩霞:《论对外汉语教育传播的战略思维》,《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2期,第151~153页。
⑥廖怀凌:《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南方电视学刊》2017年第5期,第52~54页。
⑦党东耀:《“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的中国价值观传播对策研究》,《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3期,第51~54页。
⑧《中国在RCEP达成共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网站,http://www.cafta.org.cn/show.php?contentid
=93289,2021年6月16日,访问时间:2021年11月15日。
⑨韩磊:《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方向与路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年第8期,第50~53页。
①《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习近平再作部署》,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1-06/02/34895839.html,2021年6月2日,访问时间:2021年11月15日。
②韩雪晴:《理性偏好、共同体意象与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建构》,《欧洲研究》2020年第3期,第32~61页。
③《习近平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 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gov.cn/xinwen/2021-11/22/content_
5652491.htm, 2021年11月22日, 访问日期:2021年11月23日。
①何亚非:《在大动荡中构建亚太安全新秩序》,《环球时报》2018年7月23日,第18版。
②高攀、许缘:《美国取消对越南和瑞士“汇率操纵国”的认定》,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1-04/17/c_11273
41448.html,2021年4月17日,訪问时间:2021年11月20日。
①祝惠春: 《中国与东盟深度合作是世界的新机遇》, 《经济
日报》 2011年10月25日,第12版。
①②《习近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
演讲》,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11/
04/c_1128031877.htm,2021年11月4日,访问时间:2021年11月21日。
③黄小芳:《报告:疫情下东南亚对中国的评价与信任度呈反差》,狮城新闻网站, https://www.shicheng.news/show/936432.
amp,2021年2月13日,访问时间:2021年7月14日。
①习近平:《各国民心相通 推动中国故事和声音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ex.cssn.cn/jjx/jjx_qqjjzl/
202106/t20210602_5337772.shtml,2021年6月2日,访问时间:2021年10月20日。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江苏省历史学会东亚研究会B22DE651-6669-497B-9F65-6E46A54D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