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新版补充标准对地方高校认证工作影响探究
2021-07-04李昕,阎刚,左益,阳晨
李 昕,阎 刚,左 益,阳 晨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2020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以下简称“认证协会”)公布,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241所高校的135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其中包括不少地方高校。同时,认证协会还发布了新版《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类补充标准》,大幅调整了认证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2021年开始使用新标准[2]。这一重大变化,对正在准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本文分析了本次标准变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影响,探讨了地方高校如何调整认证准备工作,更好地适应新标准的实施。
1 补充标准的主要变化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类补充标准两个部分。前者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对所有专业提出了统一要求;后者则针对数十个不同专业大类提出了课程设置要求,特别是专业课程的知识领域核心内容设置要求。
针对本次大规模修订,认证协会特意发布了正式的修订说明,以3个“进一步”介绍了主要修订内容[2]:
1.进一步拓宽适用专业口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2.进一步强化“补充”属性,突出特殊要求,避免对通用标准进行细化或解释;
3.进一步向“产出导向”转换,去除众多课程教学的过细要求。
以笔者所从事的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原版补充标准标明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系统支撑)以及名称中包含计算机相关关键词的工程专业,按照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专业条件3个部分,以1600多字的篇幅详细介绍各项要求。特别在专业课程内容上突出描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的不同要求,在师资队伍和专业条件上也对软件工程专业提出了专门师资学术背景要求。
新版补充标准中计算机类专业不再区分具体专业,仅有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两个部分,篇幅减为原版的四分之一,重点强调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方法。新标准使用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实践训练要求,重点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确保课程体系包含足够的系统设计和开发实现等实践教学。
2 补充标准调整的指导意义
计算机类专业新旧版补充标准的核心内容对比见表1,充分体现出本次补充标准改革的主要特点。
2.1 拓宽适用口径,促进学科融合
新版补充标准不再区分具体专业,直接拓宽为专业大类,部分专业类或专业还可以按照相近原则共用1个标准。在新专业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时代,这样的调整反映了时代需求,有利于新专业迅速对标认证要求,高起点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对于地方高校,本次标准改革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地方高校往往拥有一些特色专业,即使目前没有高校完成该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只要认真对标其对应的大类专业要求,扎实做好各方面认证准备工作,地方高校某些特色专业也完全可能实现认证成功。
2.2 强化“补充”属性,避免细化或解释标准
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原补充标准在课程体系部分分列了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3个子项,共917字;新标准的课程体系部分不再分列子项,只剩331字,仅在实践环节列出两个子项,其中一个还直接包含了原来的毕业设计要求。表1里的新旧标准对比体现了新标准的高度精炼。
表1 新旧版计算机类专业补充标准核心内容对比
课程体系方面,为避免通用标准的过度细化描述,新标准取消了工科专业最普遍的数学物理课程内容规定,改在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上提出了类似要求,基本知识领域大致相同。其他调整还包括增加“离散结构”、“软件工程”细化为“软件开发过程”以及“信息管理”改为“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反映出本行业时代发展主流;5个专业课程的诸多差异化内容规定完全被取消;实践环节的细节内容也被基本省略,但提出了完成“两个基于多门课程综合的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要求;毕业设计也提出了实践时间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方面,新标准仅保留了对大多数教师的基本学习经历要求,放弃了原来较多的工程背景要求。这个变化充分考虑到了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现实情况。地方普通高校要求在职教师主动增添工程背景的确存在一定困难,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工程技术力量逐步延伸为高校教学资源,具有更好的时效性和可行性。
旧版标准的“专业条件”部分则被新标准完全取消。原有的专业资料和实践条件要求,在大多数高校已经普遍实现,实践基地要求也被绝大多数高校普遍实施。
2.3 向“产出导向”转换
在删除大量具体课程教学内容规定以避免限制专业特色后,新标准着重强调了产出机制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计目标被确定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基本算法、程序设计和系统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实现或者部署复杂计算系统”[2],而旧标准仅表述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复杂系统的能力”。
对于专业课程的要求,修改为“必须有数量和难度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相适应的作业”;而实践环节新增“两个基于多门课程综合、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设计与开发”[2]的结果性要求。显然,课程具体内容可以因校而异,但教学产出结果必须包括两个一定规模的计算系统,同时其设计与实现必须体现出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从而达到以“产出导向”来评价教学质量。
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地方高校在坚持特色专业优势的同时,以能力产出为导向来提升教学质量体系,避免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陷入“同质化”,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能力达标的毕业生。
3 工程教育认证的准备体会
2018年,笔者以“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研究”为题,获批省级高等院校教学改革项目,逐步开始工程教育认证的部分基础性准备工作。作为财经特色的地方应用高校教师,在选取合适专业开展认证准备上进行了充分探讨,结合本校近年来坚持开展的“财经大数据”特色专业建设基础,认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较为适宜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准备。在收集整理其他高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相关资料时,结合本校实际,深入思考地方高校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形成了几个主要的观点。
3.1 地方高校必须突出“地方性”
“新工科”建设指导性文件指出,地方高校要积极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本校属于转型中的应用型地方高校。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面向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被列入了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近年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众多地方高校必须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热点,选准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通过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提升毕业生教育质量,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提供地方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的针对性,是地方高校提升地方政府关注度、获取更多发展支持的重要途径。
3.2 地方高校必须选准人才培养定位
工程教育认证侧重优秀工程师的培养,其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契合。大多数地方高校属于应用型高校,其培养定位应该在研究型高校和职业型高校之间选取合适的位置。研究型高校重点培养研究型人才,职业型高校多定位于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中间广阔空间正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工程型应用人才。
依据产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认证核心思想,地方高校毕业生培养定位应追求两方面的优势:相对于研究型高校的毕业生,工程型应用人才应具有熟悉相关领域主流系统及熟练应用重要工具的能力优势;相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则应具有相关领域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优势,更应该有专业发展的后继优势。这些优势的确立,必须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中教学课程体系“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的改革来逐步落实。
3.3 地方高校更要突出实践教学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引导依据[3]。地方高校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改进实践教学质量和增加实践教学份量都是必不可少的改革途径。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准备阶段,在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量的占比、前移实践教学环节是许多高校成功完成认证的有益经验,也是地方高校后续开展认证准备工作的重要方向。
4 新标准引领新调整
新版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的重大改革,提升了普适性,增强了时代性,更突出了实践教学和能力产出的重要性。在篇幅减少四分之三的新版计算机类专业补充标准中,能力要求和实践教学要求几乎占用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包括“掌握计算与计算系统抽象以及自动计算特征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基本算法、程序设计和系统能力”等。专业实践环节包括“两个基于多门课程综合……的系统设计与开发”和“毕业设计……选题需有明确的应用背景,一般要求有系统实现”等明确要求,凸显新标准对实践教学和能力产出的高度重视。
本校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准备工作中始终重视实践教学,并以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编制教师认真考虑充足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并在学期设置上尽量靠前,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尽早结合,提升学习效果,做好工程教育认证的基础准备。
此外,学校也多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参与教师主持的各级科研项目,参与各类科研论文的写作[4]。通过形式丰富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到深化,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都大大提高。笔者在开展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多次指导学生参与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以及省高等院校教学改革项目等,也带领学生参加相关科技论文的写作,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能力产出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核心思想[5]。
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本校也为校企共建稳定实践环境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财经类应用高校,校企合作常常涉及企业财经大数据研究。这些数据是企业较为重要的内部信息,直接让学生使用生产系统进行现场实习,合作企业感到比较为难。经过协调,校企双方共建了大数据云平台,将企业数据进行脱敏处理放上云平台的模拟系统,再由企业派出部分技术专家到校指导,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完成过去的企业现场实践教学,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类似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可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对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也可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借鉴。
5 结论
2020年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的重大变化,体现了认证工作顺应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发展,拓宽了专业口径,促进了学科融合,突出“产出导向”的核心思想,鼓励高等院校坚持自身特色,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服务。这些调整对已经完成认证的高校保持“持续改进”提出了新要求,对于正在准备认证工作的众多地方高校也是新机遇、新挑战。深入理解新标准的指导思想,认真关注调整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地方高校突破过去某些固化认识,打开新思路,找到新办法实现地方高校特色专业的本质飞跃,打破专业“同质化”做出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