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徽派建筑异地保护模式应用实例分析
——以黄山市“湖边古村落”为例

2021-07-04周婧文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保护模式徽派古村落

周婧文

(铜陵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铜陵244000)

1 引言

“山前村落乱高低,云意模糊远近迷”[1],山峦壮丽的徽州地区,因散落的徽派建筑更加如诗如画。徽派建筑是古徽州人智慧的结晶,古徽州人巧妙地利用了徽州地区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在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下,将其不断发展,但时过境迁,原本因地制宜的徽州传统民居,如今却面临着各种严峻的现状。

徽州古民居数量庞大,村落分散,修缮维护资金有限,目前众多古建筑尚未被列入保护单位,一些古建筑由于无人管理或者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正遭受着年久失修、私自改造甚至拆毁重建、买卖建筑等情况。以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旅游产业开发,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众多徽州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但由于古村落开发模式相似、经营管理不易、规模较小等原因,仍有不少古村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2]。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案例采用了异地搬迁保护的模式。

2 “湖边古村落”项目的产生背景

作为徽州地区的主体地域,黄山市一直致力于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传承。2009年,黄山市委市政府启动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着力对101座古村落、1065幢古民居进行抢救,探索科学保护与利用的新方法。针对不能进行原地保护的古建筑,该工程采取了异地搬迁,建立集中保护点的措施[3]。结合屯溪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建设工作的开展,“湖边古村落”项目作为其中一个集中保护点项目实施。该项目采用异地搬迁的模式,对散落在黄山市各地,不能就地保护,无人居住几近倒塌的14幢传统徽派建筑以及2座古牌坊实行集中保护、展示和利用,同时仿古新建了26幢徽派建筑。

3 湖边古村落中传统建筑的原真性分析

3.1 选址

徽州传统村落的选址强调“枕山、环水、面屏”、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4]。湖边古村落坐落于新安江畔,朝南面向新安江和起伏的群山,北面在远处亦有群山作为背景,如图1。该选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徽州古村落的风水理念,但由于处在城市之中,北面紧邻滨江东路以及高层住宅小区,附近车流量较大,各类现代建筑、高楼林立,切断了建筑以及建筑所形成的聚落与山水之间的关系。

图1 湖边古村落的选址

3.2 空间结构

湖边古村落以东西向的街巷为主线,遵循徽州古村落的构造肌理、空间序列以及“起承转合”的章法,将徽州聚落的主要构成:水口、村口、主街、宅居团组、巷道、祠堂以及中心小广场、节点(牌坊、绣楼)有机连接在一起[1]。中心位置的小广场是整个古村落的“高潮”,周围布置祠堂、戏台和官厅,成为整个村落人际交往的重要节点,体现了徽州聚落的宗族制度。整个项目以一个城市中微缩版古村落的形式,展示了徽州聚落的营造法式以及文化底蕴。

3.3 建筑单体

湖边古村落项目以“修旧如旧,建新做旧“为原则,16幢古建筑、古牌坊严格按照古建筑拆迁程序被完整地搬迁,并得到了良好的修复和维护;仿古新建建筑既体现徽州传统建筑特色,又考虑到各单体现代功能的使用需求,在设计时,对其内部空间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增大了内部使用面积,使功能布置起来更合理,使用起来更方便。

3.4 功能布置

项目前期业态策划上确定了湖边古村落项目集非遗文化传承、展示以及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定位,因此对建筑的功能进行了置换。异地搬迁单体,重点展示传统徽派建筑以及徽州文化;仿古新建单体用于茶楼、酒吧、徽菜馆、客栈等功能。

3.5 景观环境

湖边古村落的室外环境景观,选择了徽州常用的古树,如黄连木、樟树、桂花、银杏等,结合徽州地带特有的小品建筑,借鉴徽州造园手法,尽量贴合徽州传统村落的自然空间环境。如村落空间序列之始的水口地带,建立水车,结合古树,还原较为典型的水口模式;村口则以异地搬迁而来的石碑坊为标志,旁边辅以绣楼,如图2所示。

图2 湖边古村落的村口(a)和水口(b)

3.6 分析小结

传统建筑的保护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也包括周边环境。虽然在该项目中,不论是选址、空间布局还是景观设计,都尽量贴合于徽州传统聚落,还原与原环境相似的场所感,但不可否认,湖边古村落项目中所采用的异地保护模式,将建筑与原环境割裂开来,并对建筑的功能进行置换,传统建筑的原真性遭到一定破坏。

对于建筑单体而言,传统建筑的完整搬迁以及修复,保证了其完整性和传统工艺的延续性。新旧建筑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减少在旅游产业开发背景下为适应现代生活以及商业功能对传统建筑空间进行过多改造、建筑造型过度装饰等问题的产生,能更大化地保留传统建筑原貌。

4 湖边古村落中传统建筑利用的可持续性分析

4.1 经营模式

湖边古村落项目由政府主导投资,市城投公司运营管理,通过“单栋房屋租赁”的方式获得盈利,在向游人宣传、展示徽派建筑与徽州文化的同时,挖掘了古民居的经济价值。

4.2 项目现状

随着湖边古村落项目的完成,异地搬迁的古建筑、古牌坊得到了良好的恢复以及集中的维护和管理。如今,湖边古村落逐渐发展成为黄山市徽派建筑文化旅游景点,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的滨水休闲空间,如古村落中心小广场以及戏台的设置为人们提供了演出活动的场所,滨水的室外座椅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娱乐、观赏之地,如图3所示。该项目为新安江滨江景观注入了文化内涵,丰富了景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周边地价以及房价,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3 湖边古村落的中心小广场(a)和滨水室外座椅(b)

4.3 防洪设计

湖边古村落在实现旅游开发的同时,结合湖边水利开发,复新了新安江屯溪段的水上通道。该项目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防洪,结合徽州传统村落中埠头的形式,抬高原有地势,避免遭受洪水威胁,提高屯溪区防洪能力。

4.4 消防设计

消防上,该项目在符合徽州传统村落街巷尺度的基础上,确保消防车的通行。迁建的古建筑在保持原样的前提下,积极做好防火保护措施,如在堂内置干式灭火器或推车式灭火器材;对所有易燃材料,特别是木结构表面进行一级饰面型防火涂料的涂刷,并对易燃物表面进行阻燃处理。

4.5 通风排风

建筑单体通过天井或院落均有良好的穿堂风。厨房油烟经脱排油烟机处理后经专用竖井引至屋顶高空排放,卫生间均通过自然或设有专用竖井高空排放废气,以保证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

4.6 分析小结

从徽派建筑的原真性的角度来看,原地保护无疑是最理想的保护模式,但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湖边古村落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更大化实现了被搬迁的古建筑的价值。原本濒临倒塌,或者由于村落整体风貌被破坏,与周边环境不再协调的徽派古建筑,被搬迁到新安江畔进行集中修复和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减轻政府保护古建筑的资金压力。同时,传统徽派建筑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被搬迁的古建筑将被更多游客所见,徽州文化将得到更好的展示和宣传。

在安全、节能方面,整个项目结合现代化理念、规范、技术以及材料,重新选址、规划设计,对传统建筑进行少量的改造,以确保建筑的安全,使其更能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做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奈良宣言》中指出“一切有关文化项目价值以及相关信息来源可信度的判断都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即使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内,也可能出现不同。因此不可能基于固定的标准来进行价值性和真实性评判。”不同的传统建筑,因其所处的背景、条件、现状不同,保护方式往往存在差异。异地保护模式有其不足,但不应一味否定,它是对原址保护、虚拟保护等主流保护模式的延伸和完善,更是现有保护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如黄山市“湖边古村落”项目虽在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人文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上有所失,但其对抢救零散分布的不适于就地保护利用的徽派古建筑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异地保护模式需严加控制,防止其异化,同时应在保护传承上不断探索、发展、创新,以新的理念、方式更好地保护、利用更多数量、更大范围的古建筑。

猜你喜欢

保护模式徽派古村落
徽派园林与城市景观的融入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域外信用的立法模式对我国信用权保护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