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评价
2021-07-04陈明珠彭培洺刘德杨
陈明珠 邓 超 彭培洺 刘德杨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区域内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庞大系统,其功能转换和演变具有内在规律[1]。国外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乡村聚落地理理论体系[2]、形态与土地利用、乡村人居环境演化规划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3-4]。国内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评价指标的构建,从而以多种形式探讨人居环境建设的微观机制和路径选择[5]。总体上,从空间尺度来看,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多针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缺少对西部生态脆弱区进行相应的研究。
四川省作为西部经济区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农村面积幅员辽阔、城镇化率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状况差。本研究通过构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四川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状况,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建议,以期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97°21′~108°31′E,26°03′~34°19′N)位于我国西南部,东联重庆市,南邻云南省、贵州省,西接西藏自治区,北接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共辖21个地级行政区,合计4 612个乡级区划。截至2018年年底,常住人口达8 341.0万,其中农村人口3 975.5万。
自2007年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四川省城乡二元结构得到改善。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加强农村基建,并试点补助资金支持501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四川省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细则,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直不松懈。
1.2 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四川省各市(自治州)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2017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为全面反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选取居住条件、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业环境作为指标层,构建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乡镇人口密度、农村人均使用住房面积、通天然气的村占比、家庭配置厕所占比等8项作为居住条件的二级指标;选取各市(自治州)乡村就业人员比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开展游接待服务的村等6项作为经济环境的二级指标,选取通公路的村、农村电视覆盖率、通宽带互联网村占比等8项作为基础设施的二级指标,选取村委会个数、有休闲健身广场的乡镇占比、乡镇文化站密度等6项作为公共服务的二级指标,选取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施用量、森林覆盖率等7项作为农业环境的二级指标。
2.2 基于熵值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1 熵值法权值计算。熵值法能深刻反映指标信息熵值效用价值,适合本研究中以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运用熵值法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研究年份内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各类因素的权重,主要步骤如下。
①数值标准化处理(所选均为正向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取值0.001,避免零值干扰数据处理结果。
②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市区占该指标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③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计算公式如下:
④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⑤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计算公式如下:
共选取5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构建四川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2 综合评价值计算。以各评价标准化处理后的值及其权重,计算各单元乡村人居环境的质量综合评价值S,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评价值S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2.3 各区县综合评价值可视化。借助ArcGIS绘制2016年四川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空间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四川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图
3 结果分析与评价
3.1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类型划分
结合表1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据平均值分区法,将四川省乡村人居环境划分为四类区域:优势区(Si>Q1)、良好区(Q<Si≤Q1)、一般区(Q2<Si≤Q)、较差区(Si≤Q2),具体见表2。
表1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
表2 四川省乡村人居环境类型分区
3.2 各类型区现状与分析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势区(0.594 6,0.832 7],分布于成都、泸州等5个市,最低0.606 2,该类型区域内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平均值达0.666 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1.3倍,其中省会城市成都市,得分0.832 7,乡村居住环境质量最高,乡村家庭中的人均使用住房面积高于或非常接近50 m2/人,基本实现了每家每户厕所覆盖、天然气入户。乡镇实现垃圾集中处理,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除成都市比例达到38.6%,其余乡村仅达10.0%,如果污水处理深入推进乡村,能极大地提升其人居质量。该区居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基础设施完善,乡村居民具有可观收入,生活有保障。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良好区(0.522 3,0.594 6],分布于自贡、遂宁等8个市,区域内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达0.549 6,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1.1倍。该类型区乡村位于核心都市经济区周边,受经济辐射作用,其乡村居住条件、基础服务、经济环境等一级指标得分普遍超过平均水平,但相比优势区,改善措施推进存在滞后现象。另外,在依托发展的模式下,尽管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提升,但具有带领性的创新发展有所欠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一般区(0.402 7,0.522 3],主要包括攀枝花、广元等5个市,平均水平达到0.491 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市(州)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东部,广元市和资阳市得分较高。该区总特征是农村基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居住环境和农业环境发展较为薄弱。近年来,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背景下,攀枝花市农村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资阳、广元、巴中等市进一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明确采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化处理以及“厕所革命”等重要措施,合理发展乡村旅游业,将生态旅游作为跳板,强化对绿地、湿地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居住环境质量的改善与乡村经济收入的提升。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较差区[0.149 3,0.402 7],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及凉山彝族自治州。该区地处四川省西部,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平均水平为0.264 1,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2,该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状况不乐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乡村人居环境得分0.342 6,由于处在核心经济区成都市边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相比其他两州高。该区居住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和农业环境4个方面的得分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交通环境和农业环境是制约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因素。较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了交通发展,间接影响经济发展,阻碍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乡村就业率低、从业人员占比少,人均消费及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于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其景观生态资源较丰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较为优质。相关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管理,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元产业形态,促进就业,推动乡村宜居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4 结语
以四川省21个市(自治州)作为研究单元,从居住条件、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方面,利用熵值法建立四川省乡村人居环境差异评价体系。四川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为0.522 9,其整体质量属于我国乡村人居环境的优级质量发展区,省内环境质量优劣程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区域环绕”的分布特征、“两级”分化明显的区域特征。
乡村人居环境差异性分布与各市(自治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吻合,乡村人居环境区域差异明显。川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川西,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也相应较高。位于优势区的成都、泸州等市的评价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1.3倍,较差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评价值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只有推动经济发展才能缩小乡村人居环境差异,实现全省各区域人居环境均衡发展。
依据评价体系将四川省划分为优势区、良好区、一般区、较差区4种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势区要深入推进治理提升人居质量,保障乡村人居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良好区要重点开拓领导型、创新型领域,令其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一般区要进一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优化乡村传统农业,实现居住环境质量的改善。较差区要发展具有针对性的特色乡村经济,加强人居环境建设管理。
根据4种区域划分类型对不同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在满足生态平衡的基础下,对四川省各区域乡村发展提出不同措施,落实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大省,调查四川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深入分析并提出意见,在一定层面上对整个西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可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