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

2021-07-04黄晓峰

科学与财富 2021年11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大数据

摘 要:科技的进步发展不仅提升了社会经济水平,同时带动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大数据自身具备的高准确性、强灵活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中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强了客户金融服务体验,同时推动了线上支付的便捷性。但综合而言大数据技术尽管为互联网金融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定优势,但仍存在相应弊端,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较大风险。对此本文简要分析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并探讨合理防范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转变了传统模式下的金融业务,进一步强化了互联网金融优势,如低成本、高效率等。但从风险层面分析,与传统模式金融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风险系数较大,尤其在科学规范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得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缺乏完善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为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能结合当前大数据环境背景,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在明确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基础上积极采取合理措施对金融风险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提升风险控制力度,从而确保企业投资管理风险有效防范、控制。

二、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与影响因素

(一)系统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民营资本特色性较强,其在整个金融系统中资金占有量明显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抵御金融风险能力较低,同时网上银行发生的金融风险多为互联网金融为主。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进一步扩展了互联网支付业务覆盖面,但互联网金融在实际发展中缺少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积累重视,容易面临系统性风险。

(二)操作性风险

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操作性风险可分为人为、技术两类。前者人为风险是相关人员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中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实际操作存在问题引发的风险[1]。后者技术风险主要包含平台中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而目前金融行业处于不断发展中,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量持续上升,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结算途径。在此情况下多种信息、需求等的提升导致平台内部相关硬件与软件发生不良问题的风险明显提升,不仅容易导致客户相关支付信息发生丢失或泄露等不良情况,同时容易增加金融企业与客户损失。

(三)流动性风险

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实现了将现金存储于交易平台账户。同时在经销商批准下能够对资金进行分配。但实际上互联网络自身具有一定安全风险,而在交易过程中交易付款与收据打印存在时间差,在这一阶段,部分网络病毒等容易利用网络安全漏洞或时间差对资金进行窃取,因此容易导致资金转移、资金流动风险增加。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尽管大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针对此类风险制定并构建了客户支付系统,但实际上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与影响,仍存在资金流动性金融风险。

(四)法律性风险

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法律性风险主要体现在,网络病毒与黑客等借助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的较强移动性特征对资金转移渠道进行窃取或改变,从而出现洗钱等不良行为引发的风险。另外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支付企业逐渐扩大,但市场企业经营水平不等,部分企业财务在交付资金期间存在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资金交易风险明显提升。

(五)隐私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大数据技术有效应用,能够利用其优势对客户信息、行业、市场等各方面数据进行收集,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处理,实现深度挖掘[2]。但由于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共享功能加强且传播速度更快,客户在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交易过程中容易发生个人隐私信息丢失或泄露,使得隐私性风险系数高。

三、大數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强控制,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性

1.加强互联网支付过程中安全系数控制

目前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应用广泛,但为减少其支付风险,强化行业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水平,相关部门应能在认识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支付风险造成的不良影响基础上,提高风险意识,并加强支付风险控制,以保障支付环境与整个支付过程具有较强安全性与稳定性。首先为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稳定发展经营还需认识支付系统的作用,积极优化并设计当前已有支付系统中交易程序,同时与其他银行加强合作,为支付稳定性与可控性做好基础准备。在使用支付系统过程中,银行机构应能根据相关支付指令传递并反馈真实信息到支付系统中,提升结算工作准确落实效果。其次积极对第三方网络平台安全进行维护并完善,针对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加强处理,保障客户资金安全[3]。就互联网支付端而言,在设计时应降低支付方对关键信息的输入频次,并做好一定安全提示,引导支付方在进行支付操作时能够及时检查网络支付环境、安装支付环境安全检测软件等防止支付方重要信息泄露或资金盗用等。而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单位应注重提升对支付平台的检测与监控,针对支付过程中潜在或已发生的不法行为、因素等积极向相关部门举报,提升互联网支付环境安全性。

2.加强互联网金融平台监管控制

一方面积极促进政府部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沟通与交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而借助平台掌握并明确资金实际流动情况,以为后续资金管理控制以及使用等提供基础保障。同时根据账户实名制标准规范,对行业企业客户信息做好收集整理,并根据大数据下互联网金融支付特点设置科学支付方式,以此明确银行机构的不同业务。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清算操作流程监控管理,及时了解清算中存在的问题风险,并制定完善解决预防措施,从而降低金融风险。如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中风险收据收集分析,综合市场各方面内容确定风险指数,对超过风险指数的企业应及时予以警告或通过法律制裁。此外监管部门可对经营较好的金融企业予以一定政策支持,发挥榜样引导作用,在为市场其他金融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参考的同时,推动整个行业发展,以此借助行业力量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

3.加强用户互联网支付安全意识控制

加强使用者控制,提升其互联网支付安全意识是增强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水平重要方式。一方面加强互联网支付安全教育与宣传,重点包括预判支付风险、掌握互联网支付风险类型并就发生的支付安全风险做好紧急应对措施等,从而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提高用户对支付环境安全检测了解,如利用网络技术设置防火墙,安装相应杀毒软件等,同时在交易操作前后谨慎使用并保存密码。另外提高用户对操作与支付平台的交易流程以及相关功能等,并合理选择信誉较高、信息安全保障度更好的支付平台,以此防止互联网金融诈骗。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由于完善全面个体征信体系的缺乏,使得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相应风险。为改善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应对先进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经验、技术等进行学习借鉴,并结合市场、行业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实际情况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已有金融风险管理以及征信体系进行修改、构建[4]。一方面政府部门单位应做好对金融企业的严格监管,防止出现客户信息发生泄露等现象。与此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并对客户信息整理登记,结合大数据技术将获得客户信息录入到数据管理平台中,通过平台实时监控信用报告。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应对金融欺骗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如可对发生失信行为的人员纳入征信黑名单,同时将征信与相关人部分权限利益科学结合,充分发挥警示作用。

(三)构建规范金融市场制度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

1.制定完善金融市场制度体系

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积极促进作用,首先还需制定并完善金融市场制度体系,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效果。一是相关企业应做好互联网金融市场业务系统的改革创新,如转变传统服务方式,积极应用大数据下的移动支付方式,规范P2P网络借贷途径,拓展融资众筹渠道,在了解客户偏好基础上制定多种在线产品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以此推动金融行业与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是强化对金融客户群体的保护,结合大数据背景对互联网金融中P2P网络借贷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建设并完善。同时对金融客户群体加强安全提示与风险教育,使其能够合理投资。为保障金融客户群体基本权益,加强维权效果,还可完善证监会、银监会等相关部门法律职能,拓展客户维权途径。

2.树立大数据战略思想并合理应用

大数据的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但由于大数据自身具备丰富数据维度、实时进行风险管控的特点与优势使得其在互联网金融中应用的积极作用更高。为此应对大数据技术有全面认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强防范。首先对于监管部门在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信息时应能转变思想与方式,即注重分析相关性,数据分析效率以及全面性。在此基础上以本能或经验对数据分析时,应坚持相关性分析为主要方面,将全面与分析效率作为次要的量化分析,以此准确把握金融风险趋势,及时采取措施对风险防范,进一步减少互联网金融客户与企业的损失[5]。其次市场中相关金融企业应能对大数据有充分认识,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潮流,对企业结构、规模、业务内容等各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转型与发展,从而提升企业各方面效益。而银行机构应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具体情况,全面了解客户个性需求,进而对银行机构自身服务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并在银行内推出更多符合客户需求产品,实现后期与互联网金融行业合作共赢。与此同时金融企业与银行还应共同合作,积极运用能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的大数据技术手段掌握客户信息資源,如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对线上线下数据充分挖掘,尤其对目标金融客户信用状况通过信用评分模型判断,做好交易中心客户风险监控与风险提示。在这一阶段,银行与企业可运用大数据资源与技术手段对客户资金链条、交易情况等动态变化情况实时掌握,一方面使金融客户贷款中或贷款后的金融风险降低,同时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及时排除信用较低等综合风险较大客户,从而降低互联网企业自身风险,减少甚至避免金融企业损失。

(四)促进行业间交流合作

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交流、融合与共享,同时为行业间相互渗透提供了基础。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对行业资源进行整合并有效利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引导各行业间对信息进行交流、共享,了解市场综合情况,并对金融市场秩序进行统一化管理,以此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做好对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以及风险等的宣传推广,促使不同行业提高重视,认识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能够树立长远发展眼光,共同探讨合理管控机制、方案,实现长期共同利益发展。

(五)注重金融机构人才培养

1.加强金融机构人才技能培训

金融机构人才是执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的主要人员,其对风险监控、管理落实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安全性与可靠性等关键基础。因此大数据背景下为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控制效果,有必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人才培养,提升其业务能力等综合水平。一方面通过培训使其明确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型与防范理念,并学习掌握更多专业金融知识与技术,提升工作水平与金融服务能力,以此保障金融安全性,从源头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另一方面为提升大数据下能够有效应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业人才还应注重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培养,即培养金融机构人才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等能力,培养其将大数据技术与金融业务有效整合的水平,在面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时能够充分借助大数据优势进行防范并科学解决。

2.注重人才技能考核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做好技能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其职业发展、职称评定相结合,调动并激发人才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工作的热情,规范金融机构人员在岗位中的行为与态度。最后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与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即将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等融入高校人才教育中,以此通过高校培养符合市场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提升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少金融风险,保障企业稳定发展[6]。

总结: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金融行业服务水平,但同时加大了金融风险。就实际情况分析,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主要存在系统性、操作性、流动性、法律性、隐私性风险,严重限制着行业与企业的稳定发展。对此金融企业应全面了解自身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加强行业间交流合作,注重机构人才培养,为自身互联网金融管理水平的提升与风险防范提供基础保障。相关部门则应结合金融市场现状与企业积极沟通,加强支付控制,制定完善征信体制的同时构建规范金融市场制度体系,以此保护企业与群众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民,张新智.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2019(18):25-26.

[2]严飞雷.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7(35):231.

[3]蒋淼怡.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2017(24):9-11.

[4]宁宇,姚梅芳.基于“双创”背景下的绿色金融信息风险与防范体系研究[J]. 情报科学,2020,38(10):148-153.

[5]张思维.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方法研究[J].当代旅游,2017

[6]吕君颜.金融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商论,2019:29-30.

作者简介:黄晓峰,男,1988年1月出生,汉族,经济师。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员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大数据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煤矿井下测量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