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江花山岩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04张放

科学与财富 2021年7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摘  要: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通过图像视觉传达重构岩画艺术造型,空间视觉传达再现骆越民族集群美学文化,人文视觉传达拓展岩画体验功能,呈现出创新性的视觉传达设计表达方式,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性和传播性提供可鉴策略。

关键词:花山岩画;骆越文化;视觉传达设计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整幅岩画长约200多米,共有人像1300多个,牛、马、狗、铜鼓、太阳、羊角钮钟、刀剑和各种图腾纹样500多个。峭壁上所有的图形图像均为赭红色且体型硕大,图像之间排列紊密、层次分明。花山岩画是古代广西骆越民族文化象征,在2016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在2021年广西设计周展览会上,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团队的视觉传达展示作品《花山》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该作品以花山岩画为创作背景和设计来源,采用多种视觉传达的图像表现方式和跨媒体技术向人们展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山岩画的文化内容。展示区的壁面上各种栩栩如生、灵巧生动的图像,有的人双腿张开、高举双臂,有的人骑马奔跑,有的人围着铜鼓载歌载舞,有的人挥舞着刀剑,在人群中还有各种牲畜的图像,增强了视觉艺术的表现效果。花山岩画图像的视觉传达设计呈现出广西骆越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景象,令人印象深刻。

一、花山岩画的图像视觉传达

《花山》保留了花山岩画最原始的视觉图像和象征符号,重新设计它们的视觉表现造型:一是改变花山岩画图像的视觉轮廓造型。古老岩画的造型图像呈现出骆越民族质朴原真和粗犷有力的特征,设计团队采用多种生态形象诠释艺术设计的表现性和行为性,将原始图腾的轮廓作了局部调整和柔化处理,改变了原始图像笔直、刚硬的粗粝线条,丰富了它们内蕴的心理审美特征;二是改变图像的排列组合方式和基本构图形式。花山岩画上图形图像的大小、结构和位置的相互关系没有固定的逻辑表象形式,原始骆越先民用其主观思维模式进行绘画处理,赋予了画面本体和个体之间神秘的空间语言效果。设计团队选取花山岩画中的人物、动物、铜鼓、刀剑等纹样造型,将不同图像的大小、位置和前后递进层次进行融合统一,使各个物象之间凌乱的表象距离转向散点透视,呈现出强烈的表现性行为设计意向,拉近了设计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心理审美距离,使其更好地与人们发生相互共鸣;三是改变图像的视觉色彩变化。把赭红色的岩画图像替换成明度和纯度较高的橙红、柠檬黄、靛蓝、青绿、紫罗兰等面积色块,并用黑色线条勾勒其物象外部轮廓,加强了视觉图像的表现性和象征符号的可视性,从而延展了视觉符号的传播路径,突出艺术设计造型的公共性和传播性。

二、花山岩画的空间视觉传达

从空间层面来看,花山岩画是我国古代骆越民族的文化生活象征和艺术审美结晶,是骆越民族集群的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生产关系和相互适应的客观反映,其本质以族群中人们的内在联系作为主要内容。岩壁上的画面传递了骆越先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交融全貌。将这种原生性的生产关系带入到当代社会人群的交往关系和境况当中,用艺术设计的视知觉表达方式建立起人们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精神桥梁,能够激发出人们对不同时空、不同语境中的情感记忆和共同感知,主动将自身的个体情感和骆越民族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生产出具有原真性和历史性特征的美学空间。设计团队在展示区设置了虚拟现实技术影像,模拟呈现出花山壁画在春、夏、秋、冬不同节气和气候变化中的动态图像,古代壮族先民祭祀仪式的活动场景,骆越民族图腾信仰和古壮文字的演变和延续,岩画文化和壮族传统习俗的关系,花山岩画的图腾文化和神话思维,以及广西原始骆越族群的生产和发展等内容,使观众沉浸在花山岩画的文化展示空间当中,深入体会其特殊的历史情感和美学文化。

三、花山岩画的人文视觉传达

从人文层面来看,作品《花山》的人物图像造型取自花山岩画上體现广西本土骆越先民信仰的图腾崇拜——“麻拐(青蛙)”特征。他们的腰部佩戴刀剑,双腿向下叉开,双臂弯曲高举向上,犹如蛙形起舞;铜鼓、羊角钮钟、太阳、船只、牲畜等形象穿插在人们的周围,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原生态画面,视觉上像是庄严、宏大的祭祀现场,像是恬静、优雅的农耕生活,像是田园丰收的欢声喜悦,像是热烈、激情的节日景象,又像是气势磅礴、豪迈奔放的狩猎场面。另外,设计团队把花山岩画的文化内容和研究成果等知识版块嵌入到电子触控界面中,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识版块,阅读花山岩画深厚的文化内涵。交互的知识版块包括:左江壮族先民的祭祀活动和主要仪式,花山岩画的文学景观和价值呈现,骆越先民的生命意识形态和主体性文化表征,花山岩画的文化传播和艺术考究,花山岩画和古壮文化人类学研究,广西古代壮民的信仰崇拜和价值取向,壮族传统服饰和民族习俗的发展和延续,花山岩画中图腾图像的神话思维和空间意向,花山岩画的色彩心理分析和色彩文化探究,花山岩画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原始骆越族群的美学意识和集体表象。设计团队把有关花山岩画研究的文本和采集图像进行艺术设计编排,用Cinema 4D技术重新制作图像和渲染动画,把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的链接载入到交互智慧平台上,拓展了花山岩画文化传播的空间功能和浏览能力,图像、文字、动画、格式的视觉输出增强了观众沉浸式的人文体验效果。

综上所述,《花山》通过重构花山岩画视觉图像造型,再现骆越民族集群美学文化,拓展花山岩画人文体验功能,应用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语言深刻表达了花山岩画蕴藏的深厚文化积淀和骆越民族空间关系,有效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性和传播性。

参考文献:

[1]赵嘉.后申遗时代花山岩画艺术遗产的设计学转化及其策略研究[J].艺术百家,2019,35(03):191-195+210.

作者简介:张放(1983-),女,吉林长春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码平面与展示设计教学团队带头人,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空间美学、设计艺术学。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从本雅明到列斐伏尔:空间美学批判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020QGRW039)92A7B653-4DC8-4D60-B29D-E5958A27F705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设计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
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