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中南地区典型山地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以石匣村为例

2021-07-03赵佳璐

建材与装饰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主街组群沟壑

徐 凯,赵佳璐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1)

1 石匣村概况

石匣村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的南部山区山谷之中,村落四面环山,一条河流自西向东穿村而过,河道内有众多泉眼,泉水喷涌四季不歇。村落主要出入口位于东侧,三角湾-S242从村落南侧线穿村而过,对外交通方便。村内建筑依河两侧分布在狭长的山谷及沟壑之中,山谷南北两坡均有分布。据《章丘市地名志》记载:“村东有一方匣形石槽,槽中潴水有鱼,据此取村名石匣。”

2 多沟壑限定的自然环境

如图1可知,石匣村由于受多面山体的包围限制,地形复杂,山谷内有多个方向不一的沟壑。山谷底部海拔约509m,周围山体平均海拔650m,山体陡峭,坡度大。西部沟壑内发源出一条河流,流经山谷,与村落北部沟壑发源的河流在村内相汇而向东侧流出村落。山谷主河道内有众多泉眼,河流水源旺盛,一年四季水流不息。由于村落所处环境受地形限制,导致村内没有大面积的平坦耕地,村民利用山体开发梯田,主要分散于山谷及沟壑周围。耕地资源分散,范围较广,耕作半径较大,约为1.8km。

图1 石匣村外部环境

3 村落外部边界形态特征

由于石匣村所处地形复杂,地势陡峭,村落在其中受到较大约束,地形对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地形围合的边界,是限定村落发展的基本边界,在这种局限、狭长的自然环境下,村落的发展也自然而然地呈现狭长状的分布局面。由于地理环境中分支沟壑较多,且耕地资源大多分布在沟壑深处,当村落在山谷中发展到一定规模且受到地形约束时,村落便会向四周沟壑衍生扩张。建筑组群以及街巷空间由山谷向四周多方向外延以接近耕地,方便生产,村落边界形状后期逐渐发展成指状。

根据石匣村所处地形等高线来看,地形坡度是村落空间形态在进行扩张时的主要限制因素(见图2)。山谷底部等高线稀疏,坡度最小,随着海拔升高周边山体坡度逐渐增大,地形逐渐变得陡峭、复杂。随着村落的发展,村落规模逐渐增大,当村落发展范围临近山体坡度25度区时,村落外边缘建筑组群以及街巷空间难以向外部环境继续扩张,村落的外部边界受到地形约束难以突破,使其与山体所围合的边界相吻合。

图2 石匣村地形等高

石匣村很大一部分房屋建设在山谷南北两侧的山腰处,建筑组群和街巷空间的布局受到多变地形的约束,一方面需要适应地形,另一方面需要满足必要的通风日照需求,因此需要选择适宜的小地形进行建设。所以呈现出建筑组群布局不规整,朝向及间距不能统一的形态特点。此外,石匣村街巷空间由于受地形突变的限制,往往蜿蜒曲折,连接性较差,街巷尺度不同。这就导致村落内部结构形态不规则,缺乏秩序性,且外部边界形态凹凸,破碎程度较大[1]。

4 村落内部结构形态特征

从图3可以看出,石匣村街巷空间复杂、无组织,整体与村落的形态相一致,呈多方向、放射形特征,街巷作为村落的结构骨架,贯穿村落整体[2]。建筑组群整体布局不规则、缺乏秩序性,布局密度不统一,建筑组群分支多,这也反映了村落所处地形的复杂特点。

图3 石匣村内部结构

石匣村的街巷空间分为三个层级:①主街,由东西走向的道路连接村落南北两个主体部分;②次街,由主街衍生,深入村落内部,向沟壑中发展,连接各个建筑组群;③支巷,主要由次街分支而出,连接建筑组群内的各家各户。

4.1 主街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村落主街沿着山谷底部由西向东呈线性发展,宽度约为5~8m,与河流平行,是整个村落的主要脉络。由于村落中心区域地势相对平缓,使主街两侧建筑组群布局规整密集。此外,主街西端深入山谷沟壑,东端与外界连接,主街东西两端建筑组群布局相对疏离、不规则。

4.2 次街

次街宽度约为2~3m,其由主街衍生,且向村落南北两个主体部分延伸,村南次街通过多个连桥跨河与主街相连。由于次街深入沟壑之中,顺应地形,能够最大程度反映地势,因此次街往往蜿蜒曲折,起伏较大。次街所连接的南北两侧建筑组群因顺应地势各自营建,导致村落建筑组群整体的朝向、间距都不相同。

4.3 支巷

支巷宽度约为1~2m,深入建筑组群内部,其主要作为村民出行的宅前小路。由于地形的突变,支巷往往曲折短小,断头路较多且互相之间缺乏联系。

本节借助空间句法中轴线分析法,对石匣村的内部结构形态进行量化分析。依据石匣村的真实情况绘制村落平面轴线图,然后导入分析软件DepthMap,将计算所得轴线图示与村落建筑组群底图叠合,进而通过整合度及可理解度对其分析描述,归纳村落内部结构的形态特征。

从全局整合度轴线图(见图4)来看,村内全局整合度较高的轴线集中在村南,即主街、省道及其两者之间的次街,村落西东北三区域街巷的全局整合度较低。主街处于山谷底部,由于地形限制程度小,主街相对曲直,起伏程度较小。主街呈东西向线性延伸,一方面作为进出村的主要道路,另一方面主街也是村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重要集散地,便捷程度高,公共性强,可达性好,因此会聚集大量人流和车流。省道硬化程度高,方便通车,同时也是联系村内与被隔离在外建筑组群的主要道路,可达性也较好。由于村落西东北三个区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且坡度较大,因此建筑组群布局不规整,往往被地形所分隔;街巷远离主街,路面硬化程度低,使该区域的街巷便捷程度低、公共性差,可达性差,难以聚集人流和车流。村落边缘道路往往通向耕地,由于村落耕地分散,且海拔较高,因此这些通往耕地的道路可达性最差,人流和车流量都最少。

图4 石匣村全局整合度

从局部整合度轴线图(见图5)来看,局部整合度最高的轴线在主街一段区域及东南方位建筑组群内的一条支巷,且由村落中心向村落边缘局部整合度逐渐降低。局部整合度最高的一段主街北侧建筑组群布局规整,多条支巷垂直于主街。主街通过桥连接村落南部建筑组群,因此这段主街是村落整条主街人群集散最重要的场所,公共性强,可达性最好。村落中心以外的区域也散布一些整合度较高的街巷,这些街巷作为村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道路,可达性也较好,会聚集一定的人流。由于这些街道在各个建筑组群中相互独立,说明了地形对于街巷空间的约束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村落北部区域建筑组群位于海拔较高的山腰处,由于建村时间久远,且街巷崎岖不易通行,导致多处房屋无人居住、多塌败,街巷局部整合度低,人流量也最少。

图5 石匣村局部整合度

由上文分析得知石匣村内部结构的局部整合度和全局整合度分布差异较大,即村落内部结构空间的整体和局部感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图6所示,石匣村的可理解度较低,只有0.37。通过对散点图的分析可知,冷色散点代表村落边缘整合度较低的街巷,意味着在村落边缘由于建筑组群的布局缺乏秩序性,以及道路曲折、坡度大,导致人们很难通过局部结构空间形态感知到村落整体内部结构空间形态,人在其中不易形成清晰的空间认知,很容易迷路,因此可理解度低。而村落主街呈线形贯穿村落东西轴线,两侧建筑布局相对规整,街道开阔,人在其中能够相对容易通过局部结构空间的感知建立起村落整体结构空间的认知,行走其中不易迷路[3]。

通过以上分析,对石匣村村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总结。

(1)该村外部边界呈现指状,具有边缘凹凸、破碎且不规则的形态特征。

(2)石匣村内部街巷空间呈现出多向放射形的形态特征。由村落中心一条主要的轴线为发展脉络,向村落四周沟壑放射延伸次街、支巷。村落中心主街连接村落南北两个区域,公共性好,便捷易到达,拥有大量的人流和车流,身处其中的可理解性好。村落边缘通往耕地的道路连接值和整合度最低,有很少人通行。

图6 石匣村可理解度

(3)石匣村内部建筑组群呈现出支沟衍生的形态特征。石匣村所处环境沟壑众多,村内整体建筑组群布局以山谷为主要发展空间,在耕地资源的引导下向四周沟壑进行衍生。通过分析得知,由于地形的突变,村落的建筑组群之间缺乏联系,其布局朝向及间距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5 结语

对于山地村落而言,村落空间形态是人与特定自然环境长久以来相互协调适应产生的结果,其中蕴含了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对典型山地村落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选择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时刻关注村落空间形态的地域特色。本文通过对石匣村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揭示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与山地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能够提高未来人们对于山地村落中自然生成的空间的关注,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猜你喜欢

主街组群沟壑
关于南方大型医院建筑医疗主街的消防问题
——以福建省儿童医院为例
沟壑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哲理漫画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磁盘组群组及iSCSI Target设置
黄土沟壑地貌区传统聚落形态演进研究
“毛氏书童”王文祥:胸中有沟壑 笔墨自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