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大港布贴画的工艺美学研究

2021-07-03张新沂

天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港贴画美学

张新沂 陈 旭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布贴画,又称布堆画、布堆花,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分布于我国各地。京津地区多将其称为“宫廷补绣”;湖北鄂东地区谓之“补花”;南方盛产蚕丝和棉花的地区,将其归为刺绣的一种特殊形式,称为“布贴”“布摞花”。天津大港石化的布贴画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山东桓台,后来从山东桓台传入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石化公司,历经四代传承,作品题材丰富、特色鲜明,彰显了“材美工巧”的意境,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文化品牌。

一、大港布贴画发展概述

大港布贴画创始人是山东省桓台县起凤镇夏庄村的田孙氏。当地村村靠湖、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漕运发达,田氏家族也常有机会接触南方丝绸、鲁豫两地棉花。布料的充足让家中的女孩子们从小在母亲的教习下穿针引线,挑花刺朵,缝制衣被。她们心灵手巧,把做女红剩余的边角料自由拼成各种图案,用糨糊粘贴于底板上,再用针线沿图案纹样边缘固定,创作出实用耐磨且兼具装饰效果的布贴画作品。田孙氏的女儿田秀贞继承了母亲的技艺,创作时偏向使用色彩鲜艳、富有肌理线条特点的布头,剪贴手法娴熟,作品线条明朗,极具民俗风情。1974年,田秀贞随丈夫魏秀才来到天津大港油田,将布贴画制作工艺传给女儿魏玉梅继承发扬。

魏玉梅是大港布贴画第三代传承人,她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酷爱艺术创作,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进入具有深厚企业文化底蕴和良好社会形象的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美协工作。经过魏玉梅的努力创新,布贴画造型进一步完善,题材更加丰富。她还致力于培养第四代布贴画传承群体,成立“芳草布画工作室”,对大港石化生产一线的女工和部分退休女工定期进行培训,先后参与者200余人,其中创作骨干30余人,不断提升大港布贴画的创作水平,使作品的艺术性得以提升。大港布贴画(图1)也通过各种展览和媒体在国内外频频亮相,受到充分肯定。

图1 《敦煌三兔飞天藻井》 魏玉梅/作

二、大港布贴画的工艺特色

(一)工艺流程

大港布贴画手法独特,既保留了传统布贴画色彩丰富艳丽、边线明朗整洁的特点,又因材施艺,通过布料清洗、托裱、布局、打底、裁剪、粘贴、拨皱、熨烫、抽丝、塑型、拼接、加衬等十几种技法进行创作。

(二)材料工具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借助硬卡纸、衬纸、胶水、乳胶、双面胶、剪刀、刻刀、镊子、电熨斗、排笔、铅笔、绘图纸、硫酸纸、复印纸、底板、做肌理用的综合材料等材料和工具(图2),灵活运用材料,充分展示丝、毛、棉、麻、化纤等布头布料的材质肌理美、色彩美,将自己的审美思想与生活经验融入作品创作中。

图2 布贴画相关材料和工具

三、大港布贴画的工艺美学

传统工艺美学是基于其独特技艺和文化内涵、思想情感而形成的。对传统工艺美学的复兴,既有文化传承的合理性,也有现代“技术美学”“设计美学”及“生活美学”发展的依循性。①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第4—13页。大港布贴画具有独特的工艺理念和审美价值,深入挖掘其工艺美学价值,可以持续提升作品品质,彰显地域特色,培育特色品牌,使布贴画这一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得到新的应用与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切实促进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兼具四美:造型美、材质美、装饰美、实用美

这实际上是延续《考工记》强调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者合一才能创作优良工艺品的工艺美学观,突出整体、系统、适用、和谐的美学思想,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大港布贴画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既遵循《考工记》强调的“审曲面势”的选材原则,又兼顾《庄子·养生主》中“指与物化”的“规律美”与“自由美”的审美法则。在材质上,千挑万选,匠心独运,巧妙搭配,虽由人做,宛若天成,“雪泥鸿爪、羚羊挂角”,达到不着痕迹的审美境界。在造型上,大胆借鉴装饰画的绚丽色彩、版画的高度概括、国画的奇巧构图,集众家所长,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或写实、或夸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千变万化。它不但具备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的“写意、写实、写趣”风格,而且颇具现代绘画风格“动感、动心、动情”,集平凡、清雅、朴实、俏秀、古拙、生机、蓬勃于一体。②魏玉梅:《浅析女工布贴画的审美与创新》,《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4期,第165页。既有浸润日常生活情趣的作品,如花鸟鱼虫、乡野荷塘,也有凝聚人文哲思的力作,如飞天仕女、环保人居,巧妙融合了现代绘画的造型创意与传统画技的精致细腻,体现出女工们的巧手慧心(图3)。

(二)体现三态:内涵自省、返璞归真、元素重组

创作者不仅汲取《道德经》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理想,时刻反省内涵,关注创作过程中审美取向的变化,潜心求真,坚守本心,在艺术中追寻“无为、无争”思想;还学习庄子“虚以待物、以天合天、指与物化、无用之用”的工艺美学思想,将创作对象的生动物态与客体材质的原生形态串联起来,尔后再“赋予形式”创造,让工艺造物“以天合天”,妙不可言,体现了庄子美学讲究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艺术境界。

大港布贴画创作者善于利用布料的自然纹理之美,将造化自然、社会生活等元素通过点、线、面“分解重组”的表现方式返璞归真,体现出朴素而真实的审美过程。例如,创作者们根据大港石油公司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创作出一系列独具行业特色的经典作品,讴歌石油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对工作的热爱,女工吴丽萍创作的作品《油海欢歌》(图4)就是其中的一幅优秀布贴画作品。画面色彩斑斓、充满动感,颇具印象主义色彩,一下子就将石油工人采油、炼油的工作状态印入观众的脑海,那飘忽升腾的色点如油海翻腾,象征着石油工人最绚丽的生命之光。

图3 《夏日水乡》 魏玉梅/作

图4 《油海欢歌》 吴丽萍/作

(三)注重创新: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创作,其灵魂都在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这是对居室的要求,但同样适用于其他工艺创造。大港布贴画的创作者十分注重艺术思维创新和审美与创造能力的提升,从选题精准、构思巧妙、手法新奇、态度勤勉等方面,把文与质的平衡表现得淋漓尽致(图5)。布贴画的艺术创造,与陶瓷工艺的窑变、开片一样可遇不可求,“重机缘,贵自然”。创作布贴画所用的废弃布头几乎都是单品,创作时毫无二致的材质难得遇见,故布贴画作品最大的特色是每幅作品皆具有唯一性。

图5 《绿波荡漾》 倪东/作

图6 《都督夫人礼佛图》 刘广燕/作

四、大港布贴画的现代转化策略分析

庄子云:“不求其功而终有其功,不求其巧而尽有其巧。”在当下,作为非遗技艺的大港布贴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深刻社会意义,是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需要。

大港布贴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者坚守艺术创作初心,通过艺术成果争取各项支持,走出一条踏实发展的道路。大港布贴画作品积极参与国内展览、国外交流学习,并获多家媒体关注与传播。2009年,布贴画获得中石油总公司的大力支持,并决定由总公司每年划拨经费支持发展,成立布贴画工作室;2012年,大港石化公司策划编辑“布贴画挂历”,印发3000本,将布贴画打造成大港石化的文化品牌,出版《芳草布韵——大港石化女工布贴画精品集》,向社会呈现大港石化女工们的艺术智慧和创作成果;2015年,工作室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巾帼文明岗”称号,在中国文联艺术家之家展览馆成功举办“石油女工布贴画展”;2017年,大港布贴画(图6)入选天津市首届海外推介(手工艺制作类)十佳“非遗”品牌项目。

当然,大港布贴画也存在传承与发展的困境。首先,传承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第二代传承人田秀贞已经于2015年底去世,第三代传人魏玉梅已经57岁,第四代传承群体的骨干中,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30多岁。将来,随着魏玉梅等创作骨干的退休离岗,传承人才的梯队建设日益紧迫。其次,创作经费的支持面临变数。当前,中国石油企业在生产与经营方面也面临考验,各项文化资金开始紧张。再次,笔者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大港石化布贴画的创作多是为了艺术而创作,其市场价值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在将艺术作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利用新媒体科技进行推介方面还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大港布贴画的发展急需在人才培养、艺术提升、专项资金、建设机制、市场运作等方面取得突破。

弘扬大港布贴画的工艺美学思想,推动大港布贴画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第一,整合已有优质资源,不断创新技艺、培养新人,通过授课、参观、交流等多类型培训持续提升创作骨干的审美修养和创作技巧,开阔艺术视野,提升设计能力,保证大港布贴画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加大生产性保护和活态化保护力度,保持蓬勃发展态势。

第二,维护好基础建设,持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对芳草布画工作室、库房及展厅等基础设施强化维护和升级改造,为布贴画创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对外交流展示的平台。

第三,持续打造艺术精品,形成文化品牌IP。一方面,梳理大港布贴画的历史文化,对每一代传承人的档案和作品进行整理,对优秀作品进行分类保护。另一方面,总结其艺术特色,推出艺术精品,打造文化品牌IP,进一步增加作品的人文价值。

第四,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充分宣传推广。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充分学习和运用新科技来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产业,是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的策略。在各类微视频平台都可以进行非遗文化宣传和技艺展示、作品销售。例如,2019年4月,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2020年,抖音又开设“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播起到积极助力作用,让社会各年龄段的人群更加深入和直观地走近非遗文化。2020年5月,在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囊括其中1318项,涵盖率达96%,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可以说,新媒体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径。

五、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传统非遗技艺的大港布贴画艺术传承至今,足以证明其具有非常高的工艺美学价值。它在当下生活中仍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值得人们去解读与研究,找到卓有成效的持续发展道路,为传统工艺振兴和文化产业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大港贴画美学
《大港连云》
盘中的意式美学
贴画送给好爷爷
布贴画欣赏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省审计厅到都昌县大港镇开展送“红色”文化下乡活动
有趣树叶贴画
“妆”饰美学
贴画争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