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2021-07-03焦祥燕罗泉源张建新

关键词:物源三角洲梅山

焦祥燕 罗泉源 张建新 陈 杨 刘 为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广东 湛江 524057)

近年来,在莺歌海凹陷东方区黄流组的钻探结果证明,莺歌海凹陷是富生烃凹陷,发育大量有利储集体。莺歌海盆地发现的油气与浊积水道、海底扇密切相关。海底扇储集体成群、成带分布,显示具有千亿方级天然气勘探潜力,是莺歌海盆地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域[1-4]。

目前对东方区黄流组海底扇的研究,在沉积特征、内部构型、控制因素及控制海底扇发育的坡折带特征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谢玉洪等人认为,黄流组低位海底扇主要受控于挠曲坡折带,局部受断裂坡折带的控制[5]。钟泽红等人认为,黄流组大型海底扇由简单扇体、复合扇体和单水道等砂体形式构成,海底扇的分布与内部构成样式由物源供给、构造背景及构造诱导等因素综合控制[6]。陈杨等人对莺东斜坡南段的梅山组海底扇进行了研究,认为海底扇在地震上表现为强振幅、明显的水道化、内部多期叠置的特征,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发育受区域海平面下降、海南岛方向充足的物源、下切谷、断裂坡折、适宜的古地貌五大因素的耦合控制[7]。不过,对东方区梅山组海底扇的研究还很少。我们综合运用有关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地震属性及方差体资料,分析了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1 区域地质概况

莺歌海盆地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为一新生代走滑-伸展盆地。盆地西边,以莺西断裂带(包括黑水河断裂、马江断裂、长山断裂)为界,与昆嵩隆起相接;东北方,为北部湾盆地;东边和东南边,以一号断裂带(包括莺东断层、一号断层)为界,与海南隆起、琼东南盆地相接[8]。盆地总体呈北 — 北西走向菱形状,平面上分为莺东斜坡带、中央坳陷带、莺西斜坡带,为“两隆一坳”构造格局。其中,中央坳陷带包括河内凹陷、临高低凸起及莺歌海凹陷。勘探实践中,将莺歌海凹陷分为东方区和乐东区。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经历了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 — 第四纪裂后热沉降、加速热沉降阶段。根据钻井已发现地层,从古近纪到第四纪,依次沉积了渐新统崖城组、陵水组,中新统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上新统莺歌海组及第四系乐东组地层[9-11](见图1)。

图1 莺歌海盆地构造纲要图及充填序列

莺歌海盆地主要发育昆嵩隆起物源和海南隆起物源,它们分别受莺西断裂带和一号断裂带的控制。梅山组时期,莺歌海盆地为浅海 — 半深海环境,岩性为浅灰 — 灰色细砂岩和灰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9]。梅山组晚期(距今11.6 Ma前),莺歌海盆地发生大规模海退,区域海平面(T4W)大幅度下降,为物源的大规模向东方区搬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 梅山组海底扇沉积特征

梅山组时期,东方区发育双向物源,物源区三角洲规模大,砂质供应充足。由于T4W时期大幅度的海退事件,三角洲不断向凹内推进,碎屑物质被搬运至凹陷内卸载沉积。东方区在这个时期不发育典型的陆架-陆坡体系,但受隐伏断裂控制发育的挠曲坡折带,为海底扇的发育提供了必要的地形条件。

2.1 海底扇物源区特征

中中新世梅山组沉积时期,东方区周边的水系主要分布在昆嵩隆起和海南隆起西部。昆嵩隆起的水系主要是马江和蓝江,从盆地西北部注入东方区。海南隆起西部的水系主要是昌化江和感恩河。昌化江的规模较大,感恩河相对较小,均发育于五指山。昌化江汇水面积较大,从盆地东北部注入东方区。两个隆起的水系注入盆地后均形成了大型三角洲,西部发育昆嵩隆起物源区三角洲,东部发育海南隆起物源区三角洲,均可向盆内提供碎屑物质。说明梅山组时期,东方区发育双向物源。

通过地震精细解释,精细落实物源区三角洲规模。东部的海南隆起物源区三角洲面积达1 833 km2,碾平厚度达130 m,规模较大。据地震解释,三角洲前积特征明显,推进距离远。HK-1井和LG-2井的资料揭示,三角洲发育含砾砂岩、细砂岩等砂岩储层;砂地比稳定(60%~63%),砂岩厚度稳定(92~104 m),表明该三角洲砂质供应充足。西部的昆嵩隆起物源区三角洲被LG-1井钻遇,在梅山组一段上层序揭示,细砂岩、粉砂岩厚度总计为247.12 m,砂地比达52%,表明该三角洲也具备提供砂质碎屑物质的条件。

2.2 海底扇形态及地震相特征

梅山组时期,东方区东西部均发育双坡折。盆缘断裂坡折控制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前端受下伏隐伏断裂控制发育挠曲坡折带。隐伏断裂带的微弱活动对上覆地层起到了调节作用,在断裂带两侧沉降速率存在差异,导致地层倾角差异,形成挠曲坡折带。该处地层厚度突变,古地形变陡,易形成重力流[12-14]。

梅山组T4W(11.6 Ma)时期,海平面下降规模大,利于碎屑物质搬运至凹陷内卸载沉积。在此时期,发育东、西物源,即西部昆嵩隆起物源区三角洲和东部海南隆起物源区三角洲。三角洲前端,发育受下伏隐伏断裂控制的挠曲坡折,坡度变陡,在外力诱发作用下形成重力流海底扇。碎屑流在较低洼部位卸载,形成了大规模海底扇(见图2)。

图2 T4W沿层方差体与梅一段地层最小振幅属性叠合图

西物源海底扇,发育于低位体系域时期,为大型低位扇。在地震剖面上呈透镜体外形,低部位地震相表现为丘状反射、中强振幅、中低频、连续性较好的特征;高部位振幅明显减弱,推测是储层物性变差的响应。上部地层为平行弱反射、超覆于透镜体之上,海底扇在远物源端向底辟翘倾,形态呈北西 — 南东向展布。

东物源海底扇,第1期和第2期位于低位体系域时期,第3期位于高位体系域时期。地震相表现为振幅较强、中低频、连续性中等 — 较好的特征。地震剖面上,水道下切特征比较明显。随着海平面上升,海底扇不断向物源方向退积,且下切能力逐渐减弱,整体呈北东 — 南西向展布。

2.3 海底扇内部期次划分

东西两个方向的大型海底扇在纵向上均可分为3期,各期扇体在垂向上的相互叠置、内部水道下切特征明显。

在地震剖面上追踪解释落实,东物源海底扇,第1期扇体面积为185 km2,碾平厚度为65 m;第2期扇体面积为506 km2,碾平厚度为58 m;第3期扇体面积为480 km2,碾平厚度为52 m。西物源海底扇,第1期扇体面积为502 km2,碾平厚度为90 m;第2期扇体面积为916 km2,碾平厚度为65 m;第3期扇体面积为950 km2,碾平厚度为60 m。挠曲坡折下,海底扇大面积、多期次分布,且具有断根性,圈闭侧封条件可靠,提供了大型岩性圈闭条件。

3 海底扇形成的控制因素

新近系,莺歌海盆地的断裂活动明显减弱,进入裂后期,以热沉降作用为主;海底扇的形成受坡折带的类型和分布、区域海平面变化及物源供应等综合因素控制。

3.1 坡折带的类型和分布

海底扇的形成要素之一就是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对于临界坡度的大小学界还有争议,但均认为坡折带是海底扇发育的必要条件。按照成因类型,坡折带一般分为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梅山组、黄流组时期,莺歌海盆地不是典型的陆架-陆坡体型层序,不发育沉积坡折,只可能发育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断裂坡折位于盆缘的1号断裂和西部边界断裂处,控制了东西物源三角洲的发育。在三角洲前端处,地层厚度发生明显突变,往下坡度变大。该处下覆地层见早期活动的断层,而梅山组地层沉积时断层已停止活动,即隐伏断裂。受隐伏断裂的控制,在该处发育挠曲坡折。挠曲坡折控制了重力流海底扇的发育,坡折带之上为三角洲沉积,坡折带之下发育海底扇。在莺歌海盆地已发现的水道、海底扇,均位于挠曲坡折带之下,说明挠曲坡折对该区的海底扇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3.2 区域海平面变化

莺歌海盆地进入新近系后,受到升降频繁的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区域海平面下降时,导致滨岸线向盆地中心迁移,东方区三角洲分布范围变大,滨浅海范围变小,沉积物不断向凹陷内推进,有利于大型海底扇发育。T4W时期(11.6 Ma)遇中新世最大规模的海退,南海地区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在此时期,东方区为盆地最大的沉降中心,有利于碎屑物质搬运至凹陷内卸载沉积。这个时期,沉积了西物源海底扇和东物源海底扇一二期。到高位体系域早期,海平面再次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弱,沉积了东物源第3期海底扇。

3.3 物源供应

梅山组时期,发育的西部昆嵩隆起物源区三角洲,面积超过2 000 km2,钻井解释的三角洲厚度超过200 m;发育的东部海南隆起物源区三角洲,面积达1 833 km2,碾平厚度达130 m。在11.6 Ma附近,随着区域海平面下降,最大临滨线大幅度向盆地中央方向迁移,最大临滨线在较长时期低于坡折边缘,三角洲推进到挠曲坡折带附近,坡度变陡,碎屑物质在外力诱发作用下越过挠曲坡折而进入凹陷,在较低洼部位卸载,形成了大规模海底扇。

3.4 沉积模式

梅山组沉积时期,东方区发育双向物源。物源区三角洲的发育受盆缘断裂坡折控制,三角洲前端发育挠曲坡折而控制海底扇的发育。在外力的触发作用下,碎屑物质越过挠曲坡折向梅一段沉降中心搬运,在较低洼部位卸载而沉积,形成的海底扇平面分布广、规模大(见图3)。基于对源、坡、扇各要素的研究,可知“东西物源、坡折控扇、低洼汇聚”为其沉积模式。

4 梅山组海底扇勘探潜力

东方区梅山组时期发育东西物源大型海底扇,垂向上各期相互叠置,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面积分布的海底扇,向凹陷内延伸至东方1-1底辟周缘,处于生烃中心区,紧邻中新统、渐新统烃源岩层。生烃模拟结果表明,东方1-1底辟周缘,中新统、渐新统烃源层成熟度均大于1.3%,烃源基础雄厚[15]。在该区域的浅层和中深层均发现有千亿方级气田,证实该区成藏条件优异。

(2) 梅山组海底扇源汇系统清晰,扇体规模较大,为继承性发育。各期扇体内部发育水道微相,下切特征明显。该区梅山组时期发育异常超压对储层孔隙有保护作用,预测发育有利储层。周缘LG-1井钻探证实,海底扇上覆盖层为广泛分布的梅一段海侵 — 高位域浅海相泥岩,底板为梅二段海侵 — 高位域泥岩,具备良好的顶底板条件;挠曲坡折下海底扇大面积、多期次分布,且具有断根性,圈闭侧封条件可靠,提供了大型岩性圈闭条件。

(3) 东西物源海底扇均具有构造脊背景,低部位近底辟,断裂、微裂隙发育,提供了优越的运聚条件。

整体看来,梅山组海底扇依靠中新统、渐新统烃源岩供烃,以构造脊、断裂隙作为运移通道,发育海底扇水道储集体,并依靠厚层浅海相泥岩超压封盖,形成高温高压岩性气藏的概率较大。

5 结 论

(1) 受东西物源供给影响,东方区梅山组时期发育东西物源海底扇。东西两个方向的大型海底扇在纵向上均可分为3期扇体,各期扇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内部水道下切特征明显。

(2) 梅山组时期,莺歌海盆地进入裂后期,以热沉降作用为主,只在盆地边缘受早期边界断层持续活动的影响发育断裂坡折,控制了三角洲的发育。在三角洲前端,下覆的断层基本不活动,为隐伏断裂。受隐伏断裂的控制发育挠曲坡折,挠曲坡折控制了海底扇的发育。海底扇的形成,还受区域海平面变化及充足物源供应等因素控制。

(3) 梅山组海底扇的扇体规模大,紧邻烃源,运聚条件优,具备形成大规模气藏的有利条件。因此,可将东方区梅山组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猜你喜欢

物源三角洲梅山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车西地区陡坡扇体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探讨
成都粘土的分层、成因及物源研究综述
东营三角洲沙三中物源分析探讨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第三纪火山沉积硼矿与火山岩关系研究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
壮丽的地球“血管”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
“三角洲”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