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体育视阈下我国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

2021-07-02高飞燕朱春山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学校教学

高飞燕 朱春山

(1.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江苏 淮安 223003;2.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终身体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的新概念,指的是个体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的体育发展模式,要求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养成积极锻炼、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并使之成为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在终身体育视阈下,体育教学需实现知识传递、技能训练、习惯引导、品行塑造等多元价值,因而教学实践不仅要契合社会变化与现实需求,而且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在循序渐进的实践模式下不断巩固成果、探索创新,积极建立多元互动的有效衔接机制,深度补偿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与短板。

一、终身体育视阈下我国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战略实施角度来看,体育强国建设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路径要求,体育教学衔接则是体育强国战略的目标分解和具体实践。从学生成长角度来看,体育教学衔接是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工作提出的系统性要求,有利于构建统一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学有效衔接是体育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体育工作迎来了新发展、新机遇、新要求,需深度改革创新以助力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达到45%以上,国民体质测定的合格率要超过92%;到205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要切实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要使我国的体育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1]。体育强国战略是对竞技体育及举国体制的深度改革,是从人民群众健康发展角度构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同时也是对终身体育理念的有效探索与积极实践。体育教学作为体育建设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完善学生的性格品格与心理发展,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而加强体育教学衔接,既是巩固各阶段体育教学成果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后续体育教学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终身体育理念、体育强国建设的价值追求高度一致,都是为促进“人”的发展做准备,所以体育教学有效衔接既对体育教学本身具有推动作用,也是对体育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是体育强国建设工作分解、落实在教育阶段的具体表现。

(二)体育教学有效衔接是尊重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为前提。不同学段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同,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因而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也有所区别。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的形态与机能发育尚不完善,无法承担强度过大的运动和较长时间的单一练习,体育教学以打好体能基础、锻炼活动能力的活动性游戏为主;初中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明显增强,身体形态与机能发展迅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所以体育教学需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与技巧;高中作为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充分唤醒,体育教学需在引导学生学习多种运动技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现实需求,为学生体育学习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大学阶段步入高等教育序列,体育教学不再为基础体育服务和负责,而是以学生兴趣偏好为前提,以体育技能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为追求,加强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深度接轨。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不同、内容分化,在以前一学段教学成果为依据的同时,为下一学段的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所以将体育教学视为一个统一整体,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教学工作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因而体育教学必须实现各学段在目标与内容层面的有效衔接,从而为后续教学实践清除障碍、强基固本[2]78-83。

二、终身体育视阈下我国体育教学衔接失衡的主要表现

终身体育视阈下我国体育教学衔接存在明显失衡,对强化体育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有效性形成一定阻碍。总体来看,我国体育教学的衔接失衡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地位边缘化,教学目标及内容系统性不足,教学资源短缺及失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连接不畅等方面,即体育教学衔接从实践主体到学科地位,从资源补充到社会参与皆存在一定问题。

(一)体育教学边缘化状态尚未完全改变

尽管国家层面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随之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体育教学边缘化的状态尚未完全改变。一方面,体育教学的价值无法在短时间内直观展现。学生的身体机能与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以强健的体魄应对成长需求,能否以健康的身心面对发展问题,而体育教学是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学生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其它教学活动和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体育教学的价值实现需以长时间教学实践为基础,并不能在某一学期或学年完整体现,即体育教学的短期效益并不明显。在学习目的相对现实、功利的现代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成功概念似乎与体育及体育教学并无直接联系,这就导致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足,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体育教学的地位与投入。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的发展空间明显受限。我国学校教学工作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被视为教学重点,学校将大量师资、课时分配在这类课程之中,也在经费投入、设施设备支持等方面向这类课程重点倾斜,体育教学的资源基础无法有效支撑教学创新,甚至在升学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体育教学还需让位其他课程,连基本的教学时长都无法保证[3]54-55。体育教学边缘化的状态下,教学本身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自然对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二)体育教学目标及内容缺乏系统衔接

体育教学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不同学段设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从而在整个体育教学系统的稳定运转下发挥体育教学价值。然而在当前环境下,我国体育教学的目标及内容缺乏系统衔接,对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形成明显制约。具体来看,体育教学内容及目标主要存在泛化倾向和脱节表现。泛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目标的描述过于笼统空洞,缺乏清晰具体的实践导向。比如,有的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等素质,但没有说明这些素质需达到何种水平;有的学校将课时目标描述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球技术,同样没有对技术高度做出说明;有些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强调通过教学实践培育学生的品格与精神,却未指明培育的要求与方向。实际这些泛化表述既没有在“质”与“量”的方面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又缺乏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细致表现,使得体育教学目标的可理解性、可操作性整体较差,难以使教学目标分解、细化到各个实践层面[4]160-161。目标脱节主要体现在各教学目标之间缺乏前后关联、目标制定缺乏难度递进等方面,这就导致体育教学的前后逻辑相对混乱,体育学习的价值无法有效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过于吃力,尤其在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学之中,容易造成教学的目标、内容重复,难以有效发挥各学段、学段内各教学部分的教学价值。

(三)优质教学资源短缺与失衡问题突出

教学资源是支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学的持续进步同样需要优质资源的支持。但就我国当前体育教学的环境而言,优质资源的短缺与失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生均体育场地多于东部地区,乡村地区的生均体育场地占有率高于城市地区。相较而言,发达地区的体育场地资源更为紧张,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场地资源较为丰富,不过在场地质量和设施设备水平方面则恰恰相反,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的草坪覆盖、塑胶跑道、安全设施的完备性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能够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相对较多,体育教学及活动设计更加丰富多彩。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师资短缺问题也较为普遍,城乡中学体育教学的生师比基本保持在200:1左右,且校内体育教师的专业背景较为接近,师资结构相对单一、固定,甚至部分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没有专业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工作由其他任课教师兼职完成[5]24-32。不难看出,我国基础性体育教学工作尚未完全摆脱资源制约,实践过程依然存在发展短板,不仅各学段之间容易出现教学发展失衡问题,而且校际间、地区间的教学差距问题更加突出,这种由基础体育教学水平差异引发的体育教学发展阻碍,在加剧体育教学衔接难度的同时,也会带来教育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四)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缺乏有效连接

终身体育视阈下,个体需明确体育运动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能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形成正确体育认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终身体育的理念践行与目标达成,既需要学校体育教学做好基础教育和价值导向工作,又需要社会体育充分参与、深度支撑,而现阶段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连接不畅,恰恰制约了体育教学的价值延伸和社会体育的功能发挥。总体来看,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融合连接缺乏理念引导和路径支撑。学校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视阈下,虽然持续关注培养学生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与能力,注重对学生脱离学校教育后保持体育运动习惯的教育和引导,但并未在学校教育阶段引导学生同步参与社会体育实践,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能通过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等社会性体育实践补偿学校体育教学不足的高校,在数量与质量两个层面也表现一般。与此同时,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分属两个系统,各自保持较高的独立运行状态,彼此间缺乏融通共生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融入社会体育实践、利用社会体育的优势与资源,既没有明确的方向与方式指导,也缺乏具体可行的路径支持。这就导致学生的体育实践无法突破校内时空限制,难以真正走向家庭与社会,因而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实践出现分离与断层实属必然,对整个社会深入推进终身体育理念形成明显桎梏。

三、终身体育视阈下我国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

终身体育视阈下,我国体育教学需以其地位提升补偿教学边缘化不足,以整体设计补偿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连接不畅,以资源共建共享补偿教学发展失衡,以社会体育实践补偿常规教学的空间狭窄,从而建立起多方参与、相互协作的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进而在发挥教育合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体育教学的优势与特色。

(一)保证体育教学地位,实现教学价值诉求

体育教学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体育教学的持续进步,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体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体育教学边缘化的问题,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切实提高体育教学地位,保证教学价值的有效实现。从学校层面来看,应将体育课程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纳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即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都要引导学生每天参与体育活动。义务教育阶段需明确规定在学期教学中体育课程不得提前结课,其他学科不得随意占用体育教学课时,在不适宜课外教学的情况下,应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在室内学习体育保健、技术理论、心理健康等知识。与此同时,应以中考体育模式为范例,进一步尝试在高考选拔中增加体质体能、运动水平等考核要求,也要探索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体育学习与评优评先、毕业离校相挂钩,从根本上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地位,学校将体育及体育教学价值的重要性传递出去,直接对学生、家长施加积极影响。在此过程中,学校既要强调学生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和政策宣传,提高学生表达体育学习的权利意识,能在理性框架下准确表达自身的体育需要和价值诉求[6]125-132,也要在强化体育教师教学考核的同时,将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作为班主任与校长的绩效考评依据,从而通过强制性手段规范体育教学各相关主体的思想与行为。

(二)强化教学整体设计,完善体育目标衔接

我国体育教学难以作为有机整体全面推进,与其缺乏系统衔接密切相关,所以我国体育教学还需作为统一整体展开全面梳理与设计,进而以学段分类为基础,进一步把握教学追求,分解体育教学目标,并建立与之匹配的课程内容体系(见表1)。各学段应以该目标与内容体系为依据,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细化和分解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从而使学生在了解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能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与魅力,从情感层面积极接受并主动践行终身体育理念。

表 1 体育教学分学段的目标及内容设计①

(三)建立资源流动机制,促进体育教学公平

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和质量提升,还需在当前教育发展现实下,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共建共享机制,使优质教学资源得以自由流动、广泛利用,因而转变资源利用形式,促进体育教学公平尤为重要。在学校集中区域,各学校间可通过借用场地及设备,临时借调教师等方式弥补本校资源短板,尤其要提高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资流动效率,以增加学生接受各类体育项目的专业的学习机会。为保证优质师资能充分参与教学资源流动,教育主管部门应规定在编体育教师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流动教学,每学期流动教学累计次数不少于20次,并将流动教学纳入体育教学绩效考核之中。体育教学资源的跨校、跨地区流动,应坚持资源归属性质和管理权限不变的基本原则,从而切实保障各学校的基本权益,提高各学校参与体育教学资源流动的积极性。具体实践中,教学资源应不受学段限制自由流动,特别是专业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的各大高校,应在不影响自身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尽量为其他学段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支撑,师范类院校更要将体育人才培养与其他学段体育教学师资补充相结合,通过学习观摩、短期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为合作学校的体育教学注入活力。与此同时,在推进优质体育教学资源流动共享进程中,政府需统筹建设信息化共享平台,使各校体育教学资源以数据形式存储于平台之中,并对资源的基本状态、使用流向实行动态化监管,以保证教学资源得以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下自由流动、高效利用,进而通过资源的共享衔接推动体育教学本身的有效衔接[7]6,8。

(四)参与社会体育实践,延伸体育教学效果

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需要以深化、延伸其实践效果为基础,因而助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是学校与教师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充分发挥家庭体育的引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在饮食方面少油少盐、荤素搭配,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与结构合理;需在作息方面早睡早起、养成规律,避免孩子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形成依赖;需在生活方式方面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以形成积极的生活情趣与良好的生活态度,为孩子起到表率引导作用,营造健康发展、受益终身的成长环境。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在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实现品格塑造。家长也要定期与孩子共同参加跑步、羽毛球、足球等简单体育活动,从而在养成运动习惯、巩固体育效果的同时,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团结和谐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要深度发挥社区体育的支撑功能。一方面,社区体育要在“全民健身工程”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体育场地规划与设施设备投入,为广大居民的健身需求提供配套支撑,为社区体育渗入学校体育教学积累现实基础[8]118-120,124;另一方面,社区应根据居民需求及自身实际条件,定期组织健康讲座、体育及生活知识竞赛、社区运动会等相关体育活动,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体育实践,使终身体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也为学生群体走出校门后继续参与体育运动提供机会与空间,为学校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实践创造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四、结 语

总体来看,终身体育视阈下我国体育教学有效衔接对助力个体发展,促进教育及社会公平,实施国家体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体育教学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制约和发展失衡问题。终身体育视阈下的体育教学衔接有其复杂性与局限性,相关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力量应在这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中,积极承担自身责任、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度协作形成教学补偿合力,全面实现体育教学衔接的目标与价值。

注:

① 资料来源于张科峰、乐玉忠:“关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反思”,《体育师友》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教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