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红色精神”,探析“大单元教学”
——以“中国区域地理”教学为例

2021-07-02尹志和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井冈山区域

□尹志和

(湖州市第一中学,浙江湖州 313000)

“大单元教学”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它不是针对某一课时的教学,而是基于单元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大单元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核心理念是采用整体备课的思想,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视角和思维[1]。大单元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有的教材体系,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关注教材的重难点,重视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利于构建宏观的知识体系。进行“大单元教学”需要思考三个问题:要完成什么样的预设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目标,最终的教学效果是否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鉴于浙江省初高中地理教学与考试的现状,笔者认为,在“中国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重视区域地理本身的内容,而应以区域为载体,强化对必修、选择性必修地理知识的夯实和技能的提升,并紧跟时代脚步,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以“红色精神”主题情境贯穿整个单元,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法治建设成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教学中,笔者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努力打造“生长式”的地理课堂。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大单元:研析课程标准,分解单元教学目标

“中国区域地理”在初中对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地域差异”内容,涉及四大地理单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实例说明其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等,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基本特征,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高中区域地理侧重分析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关系,知识点主要分布在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中,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表述为“以举例的方式学习区域发展的内容”。

“红色精神”是我党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的伟大精神。在此单元的教学中,笔者选择“红色精神”这条主线贯穿整个中国区域地理教学(见图1),将其分解整合为大、小两个尺度。大尺度:以中国为背景分析四大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以农业最为显著,此外对交通、聚落的影响也很明显,对工业、矿业的影响则不显著。小尺度:以某个省为背景分析工业、农业、交通、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联系,运用归纳、综合分析、比较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高中阶段区域地理教学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应抓住主干知识展开教学,并根据区域的主要特征确定教学内容。

图1 中国区域地理“大单元教学”内容示意图

二、真情境:连接生活与中国区域地理的“红色精神”

笔者采用“红色精神”为主题情境设计了中国区域地理教学(见表1),四大地区的情境素材分别选择井冈山精神(南方地区)、延安精神(西北地区)、北大荒精神(北方地区)、两弹一星精神(青藏地区)。教学中,以空间为线索,利用长征路线(图略)把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串联在一起,再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比分析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以时间为线索,利用新时代的红色精神“北大荒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把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串联在一起,使课时之间的情境素材发生联系,便于学生对比分析北方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中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正好与本单元设计有很好的交叉,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的理解。

表1 “红色精神”主题情境的设计

此单元设计,把割裂的区域地理知识,通过红色主题线索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教学中,采用明线和暗线双线并进的教学方法,明线是指以“红色精神”所在区域为情境素材落实教学内容,暗线是指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必备的品格。

三、大任务:地理探究问题的深度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堂探究问题来驱动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教师应设置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控制讲授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析、讨论、探究、质疑、反思、归纳地理知识,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学习过程。笔者在讲南方地区时,以井冈山精神为情境素材,以时间为线索,将井冈山精神分为近代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现代篇(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在近代篇中,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业发展的资料。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展示资料进行交流,再补充相关情境素材:

材料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之交的罗霄山脉中段,面积200多平方公里。1928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业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增加了20%,油、茶也获得了十几年来的最好收成。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可以说是“农业经济”,高山丘陵占全境面积的85%,有适宜农作物和森林发展的优越条件。

材料二:江西省等高线地形图和井冈山气温降水柱状图。(图略)

接着,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两个问题并说明理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种植双季稻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采用千烟洲农业模式(图略)进行农业生产是否可行?

第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对材料一的内容以及江西省等高线地形图、井冈山气温降水柱状图进行综合分析,获取有关双季稻种植的热量、降水、地形、河流、土壤等关键信息,进而理解井冈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这个问题的设计,体现了综合思维中的要素综合。

第二个问题的解答,需要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深度探究发展立体农业模式的优点。学生通过搜索资料,明晰千烟洲农业模式是人类在长期改造和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的成果,它可以为国家生态和美丽乡村建设服务。

四、生长式:优化区域地理教学内容

“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删繁就简,选取主干地理知识进行教学,使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笔者把“中国区域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水平分成两级(见表2),水平一为学业水平考试能力要求,水平二为高考能力要求。笔者在教学中,根据中国区域地理每个分区的特征,确定核心的教学内容,避免知识点的重复,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比如:南方地区(井冈山精神)和西北地区(延安精神)以土地革命时期的农业发展主题情境为切入点,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探究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青藏地区(两弹一星精神)以原子城选址为情境素材,综合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农业、自然资源、政策、宗教、军事等地理要素对聚落选址的影响,重点分析聚落区位因素,侧重分析人文地理区位;北方地区(北大荒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为主题情境素材,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北方地区的重工业从繁荣走向衰退再到振兴的历程。

表2 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分级表

笔者在教学井冈山精神(南方地区)现代篇(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时,以“百年钨都,再绽芳华”为情境素材,先后展示了文字资料和江西省矿产资源分布图(图略):

材料一:在井冈山根据地成立之初,有这样一座矿山,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总计创造了620 万元的财富,养活了数十万红军,它就是江西省大余县西华山钨矿。

材料二:西华山钨矿“芳华”谢幕是从20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的。2017 年,西华山钨矿被评定为全国首批工业遗址、国家级矿山公园。

材料三:筑巢引凤来,大余县加快推进钨及其他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目前,该县已经初步形成“采矿—初选—深加工—废料回收利用”的综合循环产业体系。

然后设问:

1.在土地革命时期,说一说西华山钨矿开采的有利条件。

2.简析20世纪90年代初西华山钨矿开采区位因素的变化。

3.分析大余县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原因及形成综合循环产业体系的意义。

材料一至三,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设问1 让学生结合江西省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矿产资源开采的区位条件;设问2 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让学生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设问3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三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力和文化力”的生长,进而逐步构建起深度学习的地理课堂。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井冈山区域
分割区域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区域发展篇
历史虚无主义冲击下大学生红色精神现状认同研究
红色精神: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形成的有效助推器
区域
井冈山上唱井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