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江西省鄱阳县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

2021-07-02张文琴

市场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普惠金融服务

张文琴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一、引言

普惠金融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其意义为“能有效、全方位、方便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体系”,其中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首次提出,泛指一切通过数字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数字普惠金融突出强调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化条件实现低成本为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正规且有效的金融服务。相比于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以其覆盖区域更广、服务成本更低廉和服务对象更普遍的优势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解贫困、实现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由于金融排斥的作用,农村贫困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格外艰难。“金融排斥”这一概念最早在1993年由Leyshon和Thrift提出,是指农民等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方式接触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在之后的研究中,国外学者Kempson和Whyley(1999)指出“金融排斥”的范围不仅包括地理排斥,还包含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其中自我排斥是指被排斥主体主动将自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即农民等群体会因为缺乏金融知识主动拒绝参与金融活动享受金融服务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民尤其是老年群体难以翻越“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两座大山,即使他们拥有智能手机等互联网设备,他们也会因为对互联网不了解而拒绝接触互联网金融。

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是我国低收入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高度集中区域,这些区域的数字金融发展程度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进程起关键性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金融排斥”等原因,农村地区的数字金融普及程度常常受到限制,如何有效地为老年人、农民、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提供有效安全的金融服务,并让他们主动地融入数字金融生活是亟待攻克的难题。克服这些难题需要打通数字普惠金融通路。因此,研究以江西省鄱阳县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填写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发掘农村贫困地区数字普惠金融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全国类似的农村贫困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建议。

鄱阳县隶属于上饶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东部毗邻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沿海发达省份。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鄱阳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0亿元,增长率为7.5%。就上饶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鄱阳县总人口约为1583934人,其中城镇户口人数约为390029人,城镇居民人口占比不超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意味着在鄱阳县每4个人中至少有3个人是农民。鄱阳县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是江西省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这一情况导致县内的“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人数增加。鄱阳县是江西省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七个县市之一,于2019年底将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27%。由此可见,鄱阳县高度集中了农民、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较为困难。因此探究鄱阳县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详情可以为其他农村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参考。

二、鄱阳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对象为鄱阳县团林乡、四十里街镇、田坂街镇、珠湖乡等地区的农村居民,采用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了305份问卷,其中有1份问卷因答题时间小于30秒、3份问卷作答不规范被剔除,回收有效问卷301份,基本满足研究需要。

(一)问卷调查样本基础情况

图1显示,在所有有效调查问卷中,有近60%的被调查者常住地不在鄱阳县内,表明鄱阳县的农民多数选择离开本地前往其他发达地区工作。调查样本的年龄段分布中,小于18岁的未成年人留在鄱阳县内的比例为50%,18~60岁的劳动力人群留在鄱阳县的比例为37.2%,超过60岁的老人居住在鄱阳县内的比例高达75%。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鄱阳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未成年人和老人大多留在农村,而大多数的青壮年等劳动力会外出从业。这些问题加剧了“金融排斥”问题。

图1 调查对象的常住地分布情况

(二)农村居民银行卡拥有量及网络银行使用情况

银行是最早也是最广泛被大众所接受的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人均银行卡持有量可以看作是金融普惠的重要变量,手机银行开通密度和银行电子设备终端设备密度可以用来表达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问卷中对于银行卡拥有量的选择,经常居住在鄱阳县内的居民仍有12.40%没有银行卡,而这个比例在常住地为省内的情况下降低到5.88%,在省外的情况比例为0。由此可以看出,鄱阳县的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低于其他地区,而那些外出从业的居民为了满足务工需要和经营需要以及收入增加等情况,他们对支付结算、存款贷款等基础金融需求增加,几乎不存在没有银行卡的情况。

关于手机银行安装使用情况,在常住地为鄱阳县内且拥有智能手机的居民中,超过22%的人表示他们从未安装过手机银行;在常住地为江西省内的居民中仅有8%的人没有安装使用过手机银行,这个比例与常住地为江西省外的居民情况相近。向没有安装手机银行的居民询问原因时,多数人表示不会使用手机银行或者担心因自己过失导致银行卡内的钱无故丢失,且他们认为出发去银行网点比较方便,没有必要在手机上操作(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部分老人则表示拥有智能手机仅是为了在微信上与家人沟通方便,并未打算从事任何金融活动。

图2 未拥有手机银行的居民对前往线下银行网点方便程度的评价

(三)居民电子支付使用情况

自移动电商在国内迅速发展以来,移动网络支付也慢慢向农村地区延伸和普及,无现金支付让更多农村居民感受到基础金融服务的高效与便捷。在此次调查中,接近90%的受访者表示拥有微信支付平台,81.76%的受访者表示拥有支付宝支付。由此可见移动网络支付已经在鄱阳县迅速发展,这为数字普惠金融在鄱阳县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但拥有这些支付渠道并不代表着农村居民一定会去使用,在“日常消费支付方式为哪种?”的多选题中,图3表明有近50%的居民表示仍旧会使用现金支付,即使他们拥有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等支付工具,他们也会因为不会使用、没有绑定银行卡等各类原因而采用现金支付。而在三种经常居住地的分类中,在县内的居民微信或支付宝使用率约为82.2%,这个比例在常住地为省内和省外的比重都已超过90%,虽然这两个数字相差不大,但在人口高达14亿的中国其背后的内涵是成千上万的农村居民被排除在移动支付外,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不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甚至是不识字的老人。

图3 调查对象的日常消费支付方式情况(多选)

(四)居民贷款和理财情况

随着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成果不断渗透,居民的收入逐渐提高,他们可支配的资产也越来越多,对应的投资理财需求也会提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直接通过手机进行理财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此外,居民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也在提升,因此居民可以通过贷款满足消费、经营等日常需要。

在调查的居民中,有61.46%的人从未接触过互联网理财,可见鄱阳县的居民大多还没有形成理财意识。而在常住地分别为县内、省内、省外的三个群体中,省外群体进行过互联网理财的比重为46.51%,其他两个群体进行过互联网理财比重均不超过三分之一,可以看出鄱阳县内接触过互联网理财的多为外出从业人群。在接触过互联网理财的调查者中,如图4所示他们在选择产品时,大多选择低风险且操作简易的理财产品,例如支付宝的余额宝和微信的零钱通。保险作为具有保障功能的理财产品,其被选择的比率也接近50%。其他理财产品因理论要求高、操作烦琐、门槛高等诸多原因,并未受到居民的青睐。

图4 调查对象对数字平台理财产品的选择情况(多选)

贷款作为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的衡量指标之一,体现出居民对金融服务的主动性需求。而在选择近两年是否进行过借贷时,仅有25.6%的居民进行过借贷活动,图5表明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传统渠道即银行贷款,主要用于个人住房贷款;常住地在省外的居民进行过借贷活动的比例最高为30%,主要是因为在城市从业时需要满足更高的生活消费需要和潜在的买房需求。经过随机询问,大部分居民表示尽量会避免借款和贷款,主要以满足日常需求为目标,少数申请住房贷款者更偏好传统金融机构。此外他们还认为网络借款不够可靠。鄱阳县的居民对于数字化的金融贷款服务使用较少,这虽然规避了一定的风险,但也使居民的借款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数字普惠金融在鄱阳县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图5 居民贷款渠道的选择情况

三、鄱阳县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不足

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智能手机持有率已经达到了95%,家中装有宽带的比率也高达82.39%。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中,全国年末互联网上网人数9.89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9.8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0.4%。可以看出鄱阳县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远远超过全国水平,这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在鄱阳县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设施基础。

经过前文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无论是手机银行使用情况还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理财贷款等,鄱阳县的农村居民对其中涉及的新型产品使用深度并不足,多数为常住地在省外的劳动力人群享受着数字金融服务,而外出从业群体多为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在面对操作繁杂、需要储备一定的金融知识的数字金融服务时,他们也难以判断其中的风险和挑战故而选择直接规避。对于常年居住在县内的老人来说,他们更加难以接受这些新兴产品,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拓展在这一特殊群体面前遭到了更大的阻碍。

(二)大量人力外出从业阻碍金融排斥的缓解

“金融排斥”中农民对接受金融服务与使用数字应用技术的主观性“自我排斥”是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的难点之一。在随机询问不使用手机银行、网络理财贷款等原因时,得到的回答普遍离不开“不会用、害怕出问题”等关键词。而许多老人虽然拥有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产品,他们则表示仅为外出从业的子女为自己购买的用于便捷通信的目的。基于此,虽然农村居民拥有了设备基础,却仍然保持对数字金融产品不信任、不使用的态度。主要原因是在人口失衡的农村地区,未成年人和老人等群体对于数字使用技术能力和经济能力普遍偏弱,自身的教育水平偏低和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低,使他们难以跨越巨大的“数字鸿沟”,因此不敢不会也不愿意接受数字金融产品。调研显示,常住地为省外的青壮年群体对数字金融服务的接受程度最高,使用广度和深度也是所有群体中最高的,可以推断数字普惠金融相对发达的城市培养了他们对数字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认知,但是由于这些群体常年居住在外,仅给鄱阳县内的亲人带去了设备的普及,未将他们所获得的数字金融知识传给大量居住在鄱阳县内的老人、未成年人群体,金融排斥并未得到缓解,数字普惠金融也难以在鄱阳县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数字普惠金融安全隐患高而保障措施不到位

因为数字普惠金融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交易不再通过人与人的实体互动而是网络完成,农村居民会因为它的不可见性而产生不可靠、不安全的联想。实际上,数字金融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不法分子设计的网络金融案件主要通过非法融资、虚假交易等形式实现,而鄱阳县的农村居民又普遍缺少对数字金融知识的了解,网络操作能力和甄别能力不够,极有可能掉进不法分子设计的陷阱,容易出现在日常的数字金融交易过程中被盗取存款或者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借上高利贷的情况。而网络金融案件破案难度相对较大,对受害者的保障措施不到位,无法及时弥补受害者的经济损失。2019年江西省网络金融诈骗高达6000起,导致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抵触心理,这也是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数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

理论基础是了解、掌握新事物所必备的条件,毫无金融知识和数字技术操作基础对于数字普惠金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为农村居民缺乏这些知识的普及教育,所以他们才将数字金融产品拒之门外。在鄱阳县的网络普及率和手机持有率已经相对较发达的前提下,培养农村居民金融意识是重中之重。同时要对人群分类进行普及教育,对于青少年等群体要尽早培育他们的金融意识和使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对于老年人则应该注重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谨防金融诈骗,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他们科普一些便利生活的操作,例如如何利用手机缴纳水电费等。对于青壮年等劳动人群,他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金融产品,同时他们对数字金融的接受能力最强,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类别、性质进行分类普及正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使用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鄱阳县居民的数字金融产品的使用深度并不足,许多居民还停留在知道某一数字金融产品但不会使用的浅层局面。如果数字金融产品始终停留在推广阶段,实际使用程度低,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也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手机银行作为享受数字金融服务最便捷的工具,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手机银行的宣传力度,并通过定期的宣传培训工作指引农村居民正确地使用手机银行,提高手机银行使用率;此外可以通过特定优惠方式吸引居民使用从而加强用户黏性,以此作为进一步加深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踏板。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推广数字信贷、理财保险产品等稳定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广度与深度,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匮乏,需要在居民的金融知识普及到一定阶段后,再由金融从业专业人员为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数字金融服务。

(三)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加强金融监管

对于像鄱阳县这样经济欠发达、金融业不发达的地级县城来说,即使农村居民在接受良好的金融普及知识后有意愿主动接受数字金融服务,也会因自身经济实力不足和当地金融业体系不够完善望而却步。政府应当注重经济发展,深度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为普惠金融发展奠定良好基石。在大力发展经济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同时,政府还需时刻注意其中潜在的网络金融欺诈等问题,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构建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普惠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