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报刊对“四史”教育读本建设的价值初探
2021-07-01郝雨黎书
郝雨?黎书
【关 键 词】中共百年报刊 ;“活的”文献; “四史”教育读本
【作者单位】郝雨,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黎书,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建构与红色报刊传播”阶段成果(2020BXW008)。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0.006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这是“四史”教育的首次提出。随后,中央党校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校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四史”教学的重要性,把“四史”作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四史”教学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示要重视“四史”教育问题,他在多个场合、多次会议中反复重申党政干部、高校师生等人群要学习“四史”。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使“四史”教育成为面向广泛人群的,且形成一种长效化、稳定化的教育机制,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 中共百年报刊之于“四史”教育的基本逻辑
“四史”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四史”教育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进教材”[1]。因为只有完善的教材体系,才能深化广大党政干部、高校师生乃至人民群众对党史的了解,进而增强对党的认识。基于此,我们认为,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四史”教育读本及其视像化媒介内容,能夠从教育层面实现这项长期性工作的目标。尤其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四史”教育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能获得更好的、更长效稳定的传播效果。
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版了不少党史类精品教材或著作,对提高党政干部和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学界对“四史”的研究成果斐然,但从理论上来讲,以往的一些史著大多是依据各自的史述逻辑撰写,还没有形成“四史”理论指导下的结构体系。而整体性的“四史”写作逻辑和视角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四史”教育的成效。因此,有必要打造一套基于“四史”逻辑框架的教育读本,而中共百年报刊正是“四史”教育读本书写的重要文献史料。
1.中共百年报刊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动历史
“中共百年报刊”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级组织创办的报纸刊物,它完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百年发展的历史脚步和心路历程,成为近百年来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重要舆论宣传载体。
实际上,中共早期报刊活动比正式建党时间要早。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历史源头,其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1919年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和1920年创办的《共产党》等,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舆论基础。
有研究指出,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进步报刊达400多种。其中,部分报刊对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宣传已日渐系统化和全面化,同时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社会现实,指明中国革命的前途并进而宣传这种前途[2]。这些报刊完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生成和使命担当。在党领导的革命时期,中共报刊“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作用,对团结人民,打击敌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即使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甚至在敌人的心脏部位,中共报刊都能够冲破各种艰难险阻,从来没有中断过自己的声音”[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报刊也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而转变。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一系列党报党刊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不仅记录了1949年以来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报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重要进程,还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报刊更是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组织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不仅及时报道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信息,而且起到引导社会舆论和宣传革命精神的作用。因此,中共报刊所承载的内容完整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7—1949.10)、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0—1978.1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2012.11),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11至今)四个历史时期,整体上涵盖了“四史”的各个块面,是“四史”书写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史料。
2.中共百年报刊蕴含丰富的历史细节,有利于打造“有血有肉”的“四史”教材
从思政教育层面来说,“四史”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注意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可读性,争取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人群时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各级党史部门等机构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大力推动党史文化的传播。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既有的“传—受”关系已经被解构,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接受比传播更为重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迎合“流量一代”的趣味,而是要积极转变思政教育的相关理念,而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材内容不够鲜活”,难以达到“入耳、入脑、入心效果”[4]。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四史”的书写不仅要借鉴已有的历史研究成果,还要做到回到现场、还原场景、挖掘故事,以此提高受众对“四史”教育的接受度。“回到历史现场,就是要和历史人物一起经历其事,而不是作为旁观者,也不仅仅是参与者之一,而是和所有亲历者一起经历他们各自所经历的全部过程。”[5]
中共百年报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细节,有利于我们打造一套“有血有肉”的“四史”教育读本。这套教育读本的优势是结合宏大叙事与“眼光向下”的视角,将一系列感人至深、充满人情的故事情节纳入恢宏的史述之中,以此提高受众的接受度。事实上,增强故事情节的“四史”教育读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书写的一种升华,因为“回到现场”必须依据大量的史实,而历史就隐藏在社会细节中,在与社会互构之中形成。只有这样的“四史”教材,才能深入人心,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因此,“四史”教育这项新课题、新任务并不是无源之水,它完全可以从中共百年报刊文献中挖掘资源。而中共报刊完整涵盖了“四史”各个块面的内容,不仅是形象生动、史料丰富,还利于我们对“四史”进行“深描”。对历史进行“深的描述”[6],可以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中的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而经过“深描”之后的“四史”才是兼具“骨干”与“血肉”的“四史”。只有推行这样的“四史”教材,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工作,更好地凝聚广大青少年和社会群众,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使用中共百年报刊书写“四史”教育读本的价值意义
中共百年报刊承载着党的初心话语、红色故事、思想路线和新闻图像,不仅是“四史”教育读本可以选择并运用的重要文献史料,而且对“四史”的书写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建设一套基于“四史”逻辑框架的教育读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四史”教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加强“四史”教育。为此,党政机关、高校师生纷纷开展了各种“四史”教育活动。那么,当前使用的“四史”教育读本又是何种状况?共产党员网的“四史”专题教育栏目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图书资料,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简史》《红军长征史》《新中国发展面对面》《新中国口述史》《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改革开放口述史》等,这些教育读本固然是各自史述领域内的经典,但缺乏基于“四史”逻辑框架的整体性视角,内容也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
实际上,“四史”展现的是党在不同领域内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而贯穿其中的核心要义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融入“四史”教育中。
2.中共百年报刊完整承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报刊是近代中国主要的传播载体,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最迅速、有力的工具,因此《劳动界》《共产党》《新青年》等报刊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20年9月,中共上海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造为党的机关报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的《谈政治》,这篇文章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过程中的里程碑作品。“它不仅标志着陈独秀完成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最初成果”[7]。
1949年后,中共报刊体系越来越健全,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报刊网络,并迅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高地[8]。如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借助传统报刊和新媒体等媒介形式得到了更加完整的记录和高效的传播。因此,中共百年报刊完整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也是“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3.全面总结中共百年报刊中的历史经验,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历史借鉴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当今中国不仅面临“百年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国际社会的巨大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怎么应对是根本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既有革命高潮也有革命低谷,即使在中共革命处于低潮期的长征途中,共产党仍然坚持办报。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9]长征途中,《红军》《前进》《战士报》等报刊充分发挥了舆论宣传作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反击国民党的不当言论,鼓舞红军战士的士气,将革命信念和火种在长征沿途撒播。“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10]。
三、策划“四史”教育读本对中共百年报刊的选择与运用
如果说中共百年报刊是“四史”教育读本建设的“活的”文献,那么,具体有哪些史料文献可以被运用到“四史”教育读本之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初心话语的回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事实上,初心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所在。书写“四史”教育读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凸显党的初心话语,展现不同历史階段初心话语的演进过程。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本质上是人民幸福心理的外化,它们之间存在天然的同构性,彼此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成长和演进”[11]。
如在建党初期,《向导》《中国青年》《中国工人》等报刊纷纷创立,中共党报系统初现全貌。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红色报刊这一大众传媒宣传党的纲领,统一党的思想,吹响革命理论的号角,为革命政治斗争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并在艰难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舆论引导的有益探索,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实践方向,彰显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些报刊以鲜明的革命思想光芒,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生成脉络,表明革命目标、方向和道路的确立,是“四史”教育读本书写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的。
2.红色故事的运用
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实现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生活幸福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蕴含着革命精神,昭示着时代价值,激励着革命传人,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12]。历史不仅要展现宏观事件,还要凸显人在史述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红色故事的运用能够丰满“四史”教育读本的细节,有助于我们回到现场还原历史;另一方面,红色故事也增强了“四史”教育读本的可读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中共百年报刊中记载了大量的红色故事,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例如,傅作义将军的女儿傅冬菊,作为一位红色报人,就有着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整个平津战役期间,傅冬菊以记者的身份在傅作义四周充满凶险的环境中冒险潜伏,确保了中国共产党与傅作义之间的联系,保护了许多革命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涌现了许多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2019年,习近平为袁隆平、于敏、申纪兰等人颁发了“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们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类似的人物事迹在党报党刊上可谓屡见不鲜,都可以运用到“四史”教育读本之中对青少年起到励志的作用。
3.思想路线的记录
科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13]因此,“四史”也属于思想史这一领域。“四史”整体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而党的领导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的历史,真实反映了我们党思想路线变化的轨迹,生动记录了我们党理论水平提高的过程,忠实记载了我们党英勇斗争实践的业绩。”[14]
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夕,《共产党》月刊成为党的第一面革命理论旗帜,它指出共产党要“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起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不仅明确了建党初心,也指明了革命方向和革命道路。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日报》也在同年12月24日发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文公报,对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001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以入世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为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经济建设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指出要高度重视新时代的新闻宣传舆论工作。2021年两会期间,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新型主流媒体对两会进行了多维度的宣传报道,不仅为新闻宣传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新时代的未来走向奠定了基调。
4.新闻图像的使用
有研究指出,“报刊上的新闻摄影图片是静态的、经过仔细选择的,可以使重点和细节更为突出,还可以反反复复地看……更自如、更清晰,也看得更明白”。这就是图像的独特之处,学者称之为“图片魅力”[15]。摄影技术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它一出现就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视,并将其运用到革命宣传之中。
创办于1922年的《向导》是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第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曾两次集中运用新闻照片进行重大事件报道。“五卅惨案”期间,《向导》刊发了日本帝国主义枪杀工人、英帝国主义枪杀游行群众的照片;“万县惨案”期间,《向导》刊登了英舰炮轰万县的多幅新闻照片。这些图像把帝国主义肆意践踏中国的行径记录了下来,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16]。
1949年后,越来越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状况的照片刊登在党报党刊上,生动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全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整体风貌。这些图像并非仅仅是文字的佐证材料,还是一种“活的”文献,其所记录的历史细节甚至比文字更为生动和丰富,后人可以透过图像打破时空的阻隔,实现“此在”与“彼在”的联通。
李大钊曾言,“新闻是活的社會状况的写真”。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我们要通过深挖中共报刊这些“活的”文献去发现“真实历史”及其衍生出的“革命精神”,并将诸如长征式的历史经验融入“四史”教育中,以此作为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卫红. 弘扬党史文化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中共党史研究,2012(10):14-20.
[2]林之达. 中国共产党宣传史[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郝雨,李娟. 加强中共革命时期报刊史料整理与研究[J]. 吕梁学院学报,2018(4):10-11.
[4]韩承敏. 反思与重构:高校数字思政教育研究[J]. 江苏高教,2021(5):89-93+109.
[5]桑兵.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2005(1):191-204.
[6]克利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 韩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7]田子渝.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8]张傅. 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百年回望[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9-18.
[9]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0]于安龙. 红军长征的宣传路径及其历史影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J]. 理论视野,2016(11):62-66.
[11]王朝庆. 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四个维度[J]. 社会主义研究,2019(3):76-83.
[12]王岩,赵爱霞. 讲好红色故事应遵循的五重逻辑[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179-185.
[13]丁耘,陈新. 思想史研究(第一卷)[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姜中卫. 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历史沿革考述[J]. 党的文献,2013(1):84-89.
[15]盛希贵. 图像化时代的报刊新闻摄影图片——对新闻图片在报刊版面上作用的思考[M]//胡颖. 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与时俱进. 北京:长城出版社,2003.
[16]甘险峰. 中国新闻摄影史[M].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