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黄颡鱼池塘主养技术
2021-07-01李会峰杨正锋顾建明王坤马长兴
李会峰 杨正锋 顾建明 王坤 马长兴
杂交黄颡鱼是由瓦氏黄颡鱼(江黄颡)的雄鱼与普通黄颡鱼的雌鱼杂交而来,具有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含肉率高等诸多优点。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增加经济效益,2019年8月,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华高水产养殖场利用一口净水面20亩的养殖池塘,尝试进行池塘单养杂交黄颡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就其养殖方法总结如下。
一、塘口清整
2019年7月上旬正值梅雨季节,用泥浆泵冲去池底多余淤泥(淤泥保留15厘米深),待出梅后的7月下旬开始晒塘20天左右,8月12日塘口进水10厘米深,每亩用生石灰50千克进行清塘消毒,3天后加水至120厘米深,同时全池每亩泼洒维生素C 150克进行解毒。
二、设备配置
在塘口配备每台功率为3千瓦和2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各2台,以及每台功率为1.5千瓦的水车式增氧机4台,使增氧机功率配置达到每亩0.8千瓦,确保理想的增氧效果,同时配备投料机2台。
三、种苗放养
从浙江湖州购买的杂交黄颡鱼用活水运输车运至塘口,入池时间为2019年8月20日,规格约160尾/千克,体长5~6厘米,规格较匀称,体质健壮,投放数量22万尾,平均密度每亩1.1万尾。另外,为改善塘口水质,抑制藻类繁殖,在9月初另投放规格分别为0.25千克/尾和0.5千克/尾的花鲢鱼种100尾、白鲢鱼种1 400尾。具体放养品种及数量详见表1。
四、饲料投喂
鱼种入池后的前2天不投饲料,让其先适应塘口水体新环境,之后几天少量投饲引食,7天后再正常投喂。由于杂交黄颡鱼争食性强,尤其是鱼种入池前期,饲料投喂数量要充足,保证绝大部分鱼种吃到吃饱,避免因饲料不足造成后期规格差异拉大。养殖过程中,全程采用黄颡鱼膨化配合饲料投喂,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0%。每次摄食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如摄食饲料时间延至30分钟,则下次投喂时适当减少投喂数量。
在投喂0号料和1号料时采用二次投喂法,时间分别在上午9时和下午4时;投喂2号料时全天只投喂1次,时间为下午4时;入伏后的高温时期,在晚上9时投料且投喂量减少,仅为正常投饲量的1/4~1/3。养殖过程共消耗配合饲料21吨。8月20日至9月20日投喂0号料;9月21日至11月18日投喂1号料;11月19日至翌年3月底停饲;4月1日恢复投饲,至5月20日投喂1号料;5月21日至8月底起捕投喂2号料。每月饲料投喂数量详见表2。
五、水质调控
1. 水位调节
5月初保持水位1.3米深,6月水位保持1.5米深,7月至8月底9月初,是一年中的高温季节,7月水位保持1.8米深,随着黄颡鱼的快速生长和投饲量的大量增加,8月水位保持在2米深,达到养殖季节的最高水位。
每10天全池加水2~3次,并且在加水的同时进行排水,边加边排,以保持池塘水体适当流动和水质清新,每次净加水5 厘米,弥补因蒸腾作用引发的水位下降,每次换水时间持续4小时。而在越冬期,保持1.8~2米的高水位,在翌年3月下旬气温逐渐还暖后降低水位至1.3米,以充分利用阳光直射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水温和溶氧水平。
2. 水质检测
6月中旬至10月中旬,利用简易试剂检测盒进行色卡比对,每10天左右进行1次水质检测,如相关水质指标超标,大多采用全池泼洒EM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从而保证水体中亚硝酸盐、分子氨等有害物质不超标。
3. 底质改良
在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从5月初开始每10~15天施用底质改良剂(如底安康,主要成分为硫酸铁、氧化物等,用量为每亩600克),对塘底进行改良,抑制底部有害生物的繁殖。
4. 人工增氧
由于刚放养时个体规格较小,密度相对较低,杂交黄颡鱼每亩只有68.75 千克,放养当年不用增氧。翌年5月下旬开始启动一半的增氧机(另一半轮替备用),从梅雨季后期至盛夏高温期基本全开。开动时间为每天中午12时至2时、晚上9时至翌日早上7时。溶氧量基本保证在5毫克/升以上,以满足黄颡鱼生长对溶氧量的正常需求。
六、病害防治
由于本次试养各项防病措施到位,所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未发生因病死亡。
1. 鱼种入池
鱼种在2019年8月下旬投放3天后,每亩用戊二醛溶液50毫升化水全池泼洒,防止鱼体因运输受伤而可能出现的伤口感染,并减少外来病菌的传播。
2. 外用泼洒
2019年9月至10月上旬和2020年4月下旬至7月,每間隔1月用杀虫药(如阿维菌素用量为每米水深每亩25毫升)和消毒药(如戊二醛用量为每米水深每亩40毫升)全池泼洒1次,以预防疾病。需要提醒的是,杂交黄颡鱼是无鳞鱼,对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等药物较为敏感,上述药物应慎用。
3. 拌饲内服
杂交黄颡鱼争食性较强,并且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达到40%,肝脏负担较重,所以每隔15~20天需要拌饲内服保肝药物3~5天。具体用药方法:每100千克饲料用中药三黄粉或保肝宁(主要成分为黄芪、金银花)100克+免疫多糖 200克+维生素C 100克。
七、起捕收获
8月底已降低水位至1米深,方便成鱼集中起捕上市。本次试养共收获黄颡鱼12 000千克,折合每亩600千克,平均规格为85克/尾;另外共收获花鲢200千克、白鲢1 400千克,出塘规格分别为2千克/尾和1千克/尾。收获产量详见表3。
八、成本与效益
在成本支出中,饲料成本为14.195万元,占物化总成本的66.25%。收入扣除支出后净利润为6.215万元,净效益平均每亩3 107.5元。收入和物化支出明細详见表4和表5(不计劳力人工成本)。
九、小结分析
从表3中杂交黄颡鱼出产规格、产量与收入等相关数据来看,通过对比分析,平均净效益达到每亩3 107.5元,说明这种水产养殖模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总结推广。
1. 重视水质调控
在养殖过程中发现杂交黄颡鱼在塘口水质不良、水体有害物质浓度明显超标时,其耐受度较差,表现为摄食强度明显下降,甚至集体不摄食,如果使用水质改良剂进行调水,待水质好转后才逐渐恢复摄食。
2. 投料灵活掌握
每天的投料量应依据天气变化、水质条件、水体温度等因素灵活掌握。比如水温对其摄食量有显著影响,黄颡鱼开始摄食时水温为11℃,最适摄食温度为25~28℃。在较低温度下,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当夏季水温上升到29℃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在盛夏高温时黄颡鱼会停止摄食,养殖者应在晚上9时进行投喂。
3. 塘口轮换养殖
对于塘口数量较多的养殖户,不同的年度实行塘口轮换养殖最好,尽可能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塘口进行同品种同模式养殖,这样可有效避免疾病多发频发带来的不利影响。若没有条件实施轮换养殖,则要延长晒塘时间,并且进行底泥翻耕,同时适度加大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药物的用量。
4. 加大放养密度
由于本次养殖为第一年尝试养殖,黄颡鱼的习性和养殖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为保险起见养殖密度相对较低,待养殖技术成熟后可以将放养密度加大到每亩1.5万尾,待黄颡鱼达到上市规格后或市场价格行情好时,可适时进行轮捕,降低小规格留塘鱼的密度,以腾出水体空间,从而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作者联系地址:李会峰 杨正锋 江苏省张家港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邮编:215600;顾建明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华高水产养殖场 邮编:215624;王 坤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起水鲜特种水产养殖场 邮编:215636;马长兴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长兴家庭农场 邮编:21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