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勇担航空制造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2021-07-01龚远会
龚远会
航空工业制造院要以系统观念、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聚力创新、锐意改革,为实现航空工业“领先创新力”提供战略支撑。
2016年12月26日,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制造院”)正式组建成立,这是航空工业党组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升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技术水平的一个重大举措。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这是历史的回声。1957年,根据“航空工业局建设航空科学研究院的报告”,制造院的前身一一航空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所成立。从北京东皇城根到八里桥,从九所、625研究所到制造院,立足航空制造技术、制造工艺装备,拓展到航空新材料的科技创新,始终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亦是前进的方向。组建后的制造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新时代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坚定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承担着集团公司赋予的深耕先进制造技术、建成航空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引领航空工业高端装备产业化、做实科技成果转化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五项任务。2019年集团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制造院要在高端制造业共性技术发展中成为产业标杆,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创新为小
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航空强国建没
“十三五”期间,制造院坚持创新为本、深耕细作,持之以恒突破关键制造和工艺技术,审时度势探索航空新材料应用功能,勇担使命打造航空高端装备关键支撑力量,不畏艰难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方法,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支撑航空强国建设。
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型号支撑能力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间,制造院承担着航空工业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的使命,突破了一批关键工艺技术并不断提高技术成熟度,保障多种型号批产、首飞;进一步拓展优势工艺技术应用范围,大力支撑新型航空装备研制;前沿技术研究取得长足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持续突破材料与制造技术的边界,不断追求结构更轻、材料更强、性能更优;掌握了超宽、大曲率、高筋条壁板喷丸和复材壁板整体成形控制技术,突破了基于视觉的机器人双光束激光焊接技术,攻克了钛合金宽弦风扇叶片技术、复合材料宽弦风扇叶片技术和大截面、弱刚性线性摩擦焊技术等,实现了更多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应用,有力支撑了任务研制。制造院用技术升级支撑装备升级,型号支撑日趋稳固,为航空工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航空材料能力初步建成,自主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制造院承担着航空材料技术研发和体系建设的重任,聚焦纳米材料,石墨烯、防/隔热等新材料研究,建立起涵盖高性能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较为全面的飞机材料技术体系。航空工业材料性能检测评价中心挂牌并获得CMA证书,确立了在航空材料性能检测评价领域鉴定中心地位。开拓和重建了10余家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与多家国内材料研究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市场化、开放式的联合研究模式,“小核心、大协作、开放共享”的航空材料协同研发体系有效运行。构建研发和检测评价体系,建立共性材料和工艺标准,制造院切实承担起航空材料自主保障的责任。
高端装箭自主水平提高,关键支撑力量日益强大。“十三五”期间,制造院承担着航空工业高端装备产业化发展的重任,规划了“一体两翼”(研发主体,转化和产业化两翼)的发展模式,多类高端制造装备研制成功并实现应用验证,成组连线及管控系统显著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检测装备取得重要突破有力支撑了型号生产,关键核心功能部件确立了持续发展优势。研制出国内首台100吨线性摩擦焊设备,完成两台机器人铺丝设备研制,建成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成功开发机器人单面抽钉自动钻铆装备系统,提出了信息物理系统在航空制造业应用的整体架构,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生产管控系统软件并实现应用。装备自主水平提高,制造保障能力增强,制造院成为国家高端制造装备自主保障的关键支撑力量。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初显,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制造院承担着航空工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探索的重任,积极推进混改,在混改中实现了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价投资,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完成了表面处理项目技术许可及服务协议签署,实现了成本压降、产能提升和经济回报;与中国航发黎明6个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院厂间建立良性科技成果轉化关系提供样板;完成了外涵道机匣项目内部成果转化,初步形成科研和生产分线管理;向南通转移生产制造,探索生产更精益、科研更纯粹、生产反哺科研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和成果转化新机制。技术辐射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技术价值得到彰显,制造院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持续优化。
“十三五”期间,制造院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持续攀升,共承担各渠道科研项目620项;专利、论文和奖励成果丰硕,共申请专利1768件,其中86%为发明专利;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15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22项。“国产纤维增强吸波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应用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航空发动机钛合金空心风扇叶片制造技术”获国防发明一等奖,“航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及低成本技术创新团队”获国防创新团队奖。
打造新科研牛态构建新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是因为制造院持之以恒聚焦科技创新主线,围绕“制度建设”“管理提升”“强化执行”“质量效益”的发展主题,打基础、促提升、强执行、提效益一步一步夯实根基,为聚力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创新的主动权和发展权牢牢掌握在于中。制造院聚焦航空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瞄准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提前部署,着力解决“燃眉之急”,努力消除“心腹之患”。成立4个去行政化的创新实验室,创建沉浸式科研环境,实验室不设经营性考核指标,给予实验室主任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绩效考核权,鼓励科研团队专注于技术深度探索。工业网络与自动化实验室开发的硬件和工业软件实验室开发的软件,正在打通生产制造现场的信息孤岛,助力制造产线升级;高能束流发生器实验室和光电技术创新实验室则针对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已攻克电子束源、新型红外干扰等关键核心技术,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优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力破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创新活力。制造院在科技体制改革上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启动11个“放管服”试点管理科研项目,落实科研管理“放管服”具体措施114项,基本实现“放而有度”、“管而有序”、“服而有方”,努力实现让科研人员将更多的时间精力都用于科研創新工作;重点项目实现院领导挂帅的“项目制”管理,重大任务建立跨专业的项目团队,实行专项责任人负责制;探索实施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让“陈规旧章”和“繁文缛节”成为过去,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尊重与重视,从而激发创新的原动力。
建设国内外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制造院统筹发挥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海外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汇聚行业优势力量,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探索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航空基础材料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原始创新。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开展“AVIC结构设计制造中心”二期合作,与英国焊接研究所联合成立“AVIC材料连接与表面工程中心”,主动布局,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以全球视野构建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制造院着力将创新平台打造为创新高地,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攻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人才引领发展的导向,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制造院确立了人才强院战略,梳理制造技术体系,构建与技术体系匹配的人才体系,建立核心骨干人才名录,打造领军人才、带头人才、骨干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高地;以能力、实绩、潜质选拔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落实特殊人才津贴,构建显性化职业发展通道。更顺畅的管理流程、更自由的探索方向、更高的工资待遇、更舒心的工作环境,科研人员的诉求正在变为现实,有利于激发创新潜力与创造活力的科研氛围成为一种大环境。
倡导创新义化,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制造院鼓励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潜心钻研精神,树典型注重创新贡献,营造尊重创新、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绩效分配向创新活动和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员倾斜,引导科研人员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创新研究。2020年,针对入职3年以内科研人员的青年创新基金政策出台,鼓励年轻科研人员放飞思想,支持他们探究型号攻关中发现的新问题、支持他们对科学源头的深度探究。最终,符合基金设立初衷——交叉学科、新原理、新方法、新概念的44个项目首批入选。“宽容失败”被写进了申报文件,这让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员有了放手一搏的勇气。
加强党的领导,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政治和组织保证。制造院将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党建与科研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在重要项目和重点任务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党建+、党员承诺践诺、支部共建等举措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我是党员我争先”、“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党旗飘扬在科研任务攻坚一线,党员奋斗在科技创新的前线,高质量党建助推制造院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教育和激励科研人员坚守初心使命,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航空制造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
自由的探索、深度的探究,对好奇心的保护、对失败的宽容,这些有利于创新的新科研生态在制造院悄然形成;以科技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和用科技力量促进生存方式转变的新发展态势在制造院成为共识,为实现更高水平的航空制造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基础。
新征程奋进路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不拘过往,不惧将来。
2020年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制造院在口罩机研制任务中,再一次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国家需要之时勇担当、能担当的科技自立自强的本色属性。
回首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航空科技的自立自强,必然要建立自主保障的材料、工艺以及研发生产设施设备一流的航空工业体系。作为航空工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和新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院要以系统观念、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聚力创新、锐意改革,向内深挖潜力,破解科技难题,不断向航空制造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勇担航空制造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当好集团公司工业制造能力创新的排头兵,为实现航空工业“领先创新力”提供战略支撑,为提升行业的工业制造能力作出创造性贡献,用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70周年,在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制造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