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全国农担体系成效显著
2021-07-01
中央财政支持全国农担体系成效显著
2016年以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银保监会大力推进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以下简称农担)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全国农担体系已初步建成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据介绍,2016-2018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相关资金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要用于各级农担公司的注资。目前,全国农担体系资本金总额794.07亿元,其中国家农担公司150亿元,省级公司644.07亿元。同时,考虑到农担业务地处农村,区域广、规模小、成本高,中央财政对各地政策性担保业务给予持续性支持。一是给予担保费用补助,支持省级公司降低担保费率和农业融资成本。二是进行业务奖补,支持省级公司提高风险代偿能力。2017-2020年,全国农担业务规模年均增长91%。目前,全国农担在保余额2 117.98亿元,放大倍数3.4倍,政策性职能逐步发挥。2020年,全国农担共新增1 919.9亿元,是2019年同期的1.81倍。
全国农担体系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就业增收,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是降低了融资成本。通过降低担保费率和加强银担合作,农担项目综合融资成本基本控制在8%以下,较当地农村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明显;银行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农业获得银行贷款更容易、更便捷。二是创新了支农机制。农担是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的重大创新,各地结合财政支农重点任务,不断创新担保模式,尤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支持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中,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2018年至今,农担粮食种植累计担保达710亿元,生猪达190亿元。三是推动了脱贫攻坚。各地将农担作为重要融资政策工具,與脱贫攻坚政策统筹实施,对脱贫县的业务覆盖率达96%,取得了良好的产业扶贫效益。目前,农担累计支持国家级、省级脱贫县63.6万个项目,担保金额1 354亿元。
中国奶协年内启动乳品企业现代化评价工作
2021年2月3日,中国奶业协会举行乳品企业现代化评价工作筹备会,在会议中,中国奶业协会决定于2021年启动实施乳品企业现代化评价工作,届时,将面向全社会、业内外发布“中国现代化乳品企业榜单”,乳品企业现代化水平依次划分为3A级、2A级和A级3个等级。
近年来,我国奶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正逐步向着奶业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表示,客观评价奶业现代化水平,创新现代奶业评价模式,协同产业上下游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的具体举措,也是新时代我国奶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介绍,乳品企业现代化评价工作是现代奶业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主要是考察乳品企业是否和多大程度上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是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现代化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提升乳品工业生产力和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乳品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王俊勋表示,中国奶业协会开创性提出的这项工作有利于推动我国奶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有利于企业做优做强,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开展,刘亚清表示要建立现代化乳品企业推介平台,通过展会、论坛、媒体等技术交流与传播途径,全面宣传展示乳品企业现代化评价结果成效,提升企业品牌形象,顺应乳品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乳品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
北京建成17家高级别生物安全生猪规模养殖场
2020年,北京全市生猪存栏32.18万头,出栏17.55万头,顺利完成2020年生猪生产任务目标。同时,北京已建成17家标准化、规模化、高级别生物安全生猪规模养殖场,设计总存栏量可达50万头。
据介绍,非洲猪瘟疫情出现后,北京市生猪存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为了尽快恢复生猪生产,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生猪产业优化提升发展和保障猪肉市场稳定供应工作方案》,加快构建高水平生物安全防控屏障和三级供应保障体系,促进生猪产业加快恢复。
在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一家生猪养殖场里,以前传统的平层猪舍养殖模式已经淘汰,改用3层楼房猪舍养猪。据负责人介绍,这种养殖方式,不但能够节约土地,还便于实现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降低了饲养人工成本,符合节约型农业的要求。
在猪舍的设计上,夏季通过水帘降温设施达到降温效果,冬季利用绿色清洁能源提高猪舍的温度。通风系统方面,进风口和出风口加装了空气过滤装置,这可以减少病原和有害气体排放。在漏粪工艺方面采用高架网床式,保证通风效果,同时可以保护猪蹄,改善生猪的生长环境。
在平谷区东高村镇新希望智能养猪场里,一进场区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育肥楼、全密闭立式发酵罐,丝毫闻不到粪臭味。据场区负责人介绍,猪的排泄物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成为沼液还田,用于改良土壤成分,促进当地生态发展。这里配套了先进的粪污处理设施,对于液体废弃物,运用厌氧和好氧的处理方法,达到沼液施肥标准或者农田灌溉标准,全部还田利用。通过全密闭智能好氧堆肥发酵系统,将固体废弃物快速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打通了种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了种养结合的基本体系,实现了粪污资源化利用。
据了解,像这样标准化、规模化、高级别生物安全生猪规模养殖场,北京市现已建成17家,总设计存栏达到50万头。新建、改扩建生猪养殖场和现有生猪养殖场满负荷生产,可以保证本市猪肉10%的自给率。
国家生猪育种创新中心在绵阳成立
近期,国家生猪育种创新中心在四川绵阳正式成立。据介绍,该创新中心是根据国家生猪种业发展规划布局,由绵阳明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牵头,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四川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全省六家大型生猪龙头企业联合发起成立,由国家生猪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李学伟教授任中心负责人。
据悉,该创新中心将以打造全国生猪种业“芯片”为目标,以建设四川联合育种共享公猪站和四川川猪生物科技公司为载体,引领“川猪振兴”,推进全省现代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9月,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川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提出,将在绵阳建设以生猪为主的畜禽现代种业园区,打造全国生猪联合育种创新基地和中国西部生猪种业高地。绵阳有扎实的基础、良好的条件,更有坚定的信心、强大的决心建成全国生猪育种强市。”四川省綿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贾友忠介绍说。
绵阳是西南种猪繁育基地,拥有四川省两个自主培育的国家级生猪新品种成果(天府肉猪、川藏黑猪)及其原种场、全省唯一的生猪种业培育园区。全市有3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占全省近一半,并全部加入全国基因组联合育种计划。外种猪中,绵阳市拥有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三大主流品种及加系、丹系、新美系和PIC配套系,品种、品系齐全。常年存栏原种猪3万余万头、能繁母猪25万头。
据介绍,为打破发展瓶颈,加快育种创新平台建设,绵阳将完善育种体系建设,在现有生猪种业繁育体系基础上,以育种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提升全市生猪育种体系建设能力水平,进一步夯实生猪种业基础,对4个生猪核心育种场和28个一、二级种畜禽扩繁场进行提质升级,加快建设国家级区域性种公猪站,充分发挥育种创新中心的引擎作用,全力保障生猪供种能力。
华中农大牵头组建的湖北洪山实验室揭牌
2021年2月18日,湖北省举行省科技创新大会,由科技部等部委和有关方面与湖北省共建的7个湖北实验室揭牌,会议还颁发了202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
据了解,湖北聚焦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结合优势学科领域和重点产业,在优势创新领域首批布局组建湖北实验室。在生物育种领域,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洪山实验室,目前已经聚合了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8位院士。洪山实验室针对农业和食品产业链的重大科技需求,以生物种业科学创新和技术体系建设为核心,围绕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绿色优质品种培育、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等方向开展研究,致力培育绿色优质品种,研发和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培育和推广营养丰富的作物品种。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