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与“话语”的割裂(评论)

2021-07-01顾仁杰

安徽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叙事学故事伙伴

顾仁杰

“故事”与“话语”是一组叙事学概念,最早由法国叙事学家托多罗夫提出。“故事”,涉及叙述了什么,包括事件、人物以及背景等。“话语”涉及如何叙述,包括各种叙述形式和技巧。叙事学视野中,叙事虚构作品——包括小說、电影等艺术在内——是相对独立自足的整体。因此,叙事学家在叙述虚构作品内部区分了“故事”与“话语”这组概念,将研究的目光集中于作品本身,对于创作者以及外部影响相对忽视。叙事学由此不免与语境有些脱离。但是专注于文本,也解决了一个广大读者更为关心的问题:这篇小说到底写得好不好?作家对于素材的处理方式在叙事学分析中一览无佘,因此可以直观地分析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合适,是否达到了作家预期的效果。

谢国兵的短篇小说《黑鲤》在“故事”维度中,是颇为吸引人的。小说以名为“黑鲤”的缅甸船员出逃为主线进行叙述。小说的主要叙事眼光集中于“我”,远洋船上的三副,是“黑鲤”的主管。“黑鲤”的伙伴不明原因地长期高烧,在船上引起了恐慌。“黑鲤”为了救助伙伴,不惜多次违反规定,尝试强行带伙伴下船。“我”则负责破坏“黑鲤”的计划。故事最后以船长受其感动,网开一面放其逃跑收尾。

然而,纵观作家对于素材的处理,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潜力。作者本身就是远洋船长,对于出海途中发生的各种事件自然了然于心。本篇小说,作者意图突破以往创作的模式,着力于人物的描写,以人物带动情节。但是作者对于“黑鲤”的塑造并不成功。作家使用过分直接的形容词来描写“黑鲤”,说其具有“野性而内敛的力量”,描写其内心“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小说开头就讲述“黑鲤”对伙伴大打出手,作家描述其“打得毫不手软、理直气壮”,实际上已经反映出“黑鲤”的无视规则与野性特征,作者不需要在后文中特意点出。汪曾祺在论及人物塑造时认为,“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人物塑造才算成功。“黑鲤”是一个缅甸船员,缺少现代文明的洗礼,因此保留了人的原始野性。而对于这种野性的挖掘,应该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细节与情节描述来达成,而不是作者直接告诉读者。由于作家过早地在文本中使用“野性”、“野性地”等词汇,“黑鲤”的人物形象迅速变得刻板。他在拯救伙伴中表现出可贵的人道主义情怀,却在野性的描述里荡然无存。

本篇小说的叙事结构也存在瑕疵。小说采用的是倒叙,以“我”在海上追逐“黑鲤”的场景作为引子,回忆“黑鲤”来到船上之后的种种表现。按照小说已经呈现的结构,大致推测作家的意图在于先制造悬疑的开头(“我”为什么要追“黑鲤”),然后逐步建构“黑鲤”的性格,最后读者恍然大悟,感叹“黑鲤”野性的力量。然而,在小说倒叙与正叙即将缝合的关键之处,作家却插入了一段关于“黑鲤”逃跑的原因论述(“黑鲤”是因为伙伴高烧无法得到救治所以试图离开)。至此,作家前文精心布置的悬疑气息戛然而止,而小说实际上还有很大的篇幅。事实上,当读者无法理解“黑鲤”的行为动机之时,才是野性最强的表现时刻。何为野性?就是与主流的文明相异,然而作家迫不及待地为“黑鲤”洗清了“罪过”,让野性的发生,失去了根源。如若这论述能够放在小说的结尾,以“我”的视角轻描淡写地提一笔,效果或许会更好。

叙事结构层面还存在一个小问题,作家疏于把握好作家与文本的关系,以致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话语”层面作家要考虑的是如何叙述“故事”,但不意味着作家要直接来到情节之中。小说的叙事视角是“我”,船上的船员,事件的亲历者。但是小说在倒叙结束的时候,加入了一句“这样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时的情节”,此句直接破坏了小说整体的叙事结构。第一人称的“我”在任何隋况下都不会完成如此的表述。作家的形象在此略显喧宾夺主,读者阅读至此,猛然意识到在“我”的叙事者之外,还有真实的作家在操控这一切。小说的真实感完全丧失了。事实上此句话若是能够直接去掉,倒叙与正叙之间的缝合,本身是非常合理的。

前文提及,小说的“故事”层面,即情节是比较吸引人的。但是在人物的塑造层面,尚可商榷。“我”的叙事视角,是作家在创作时非常成功的选择。疑问在于,是否有必要对“我”也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黑鲤”第一次逃跑被抓后,被关在密室里,而后再次逃脱。“黑鲤”如何从密室逃脱,是小说中的疑点之一。作家将“我”处理成帮助他逃脱的人。小说结尾“黑鲤”的彻底逃脱,也是“我”协助的。作家还通过“我”的言语,表达船长与公司不是对“黑鲤”的伙伴置之不理,反而是“大伤脑筋”。这类描写似乎有些多余,甚至让人觉得“黑鲤”是无理取闹。毕竟小说的目的在于塑造“黑鲤”的人物形象,“我”其实仅仅充当叙事者即可,不要与叙述的对象有太多的距离感。

概而言之,《黑鲤》小说在“话语”层面,即如何叙述以“黑鲤”为主的素材时,部分考虑尚可斟酌。作家在描述人物,推进情节发展以及人物的设置方面,都含有太多自己不合时宜的介入,以致于没有能够“贴近人物来写”,小说的“故事”与“话语”不免显得割裂。小说创作聚焦于人物,将人物视为小说的核心是非常不错的想法,但是在创作方式的选择与使用层面,作家还可以更多构思,让小说的“话语”与“故事”完美相衬。

猜你喜欢

叙事学故事伙伴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伙伴
新伙伴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