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那边

2021-07-01刘恒

安徽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老太婆芋头

刘恒

1985年时,我刚好十岁,生活在一个叫洞山洼的小村子里。村子背靠着资源丰富的舜耕山,山上肥关的青草壮实了我们的牛羊,绵延的松林提供了一日三餐的燃料,自然生成的石头因为是极坚固的造房材料而充裕了叔叔大爷们的腰包,当然,这些都是大人眼中依山而居的好处。于我一个正处于对外界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年龄的孩子而言,山的重要之处在于,我可以站在它的顶上眺望北面的城市。一年之中,也有几次可以跟着大人翻过山头去城里的机会,我们管那叫“上街”。

那条街,隶属于煤城淮南市,因为离舜耕山脉洞山段最近,又叫“洞山小街”。小街离我们的村子并不远,直线距离不过五六里地,但是因为隔着一段山峦,感觉似有千山万水的距离。一条路,从村子里延伸到山顶上,不算陡峭,空手上去却也要喘上半天,更别说什么拉重物的车子了。通常重物车都要用牛套上纤绳拉到山顶,下坡更危险,需一个壮劳力用大胳膊抱着车把艰难地把着劲下滑,把持不住,人和车就会翻下坡道,危险得很。山南的庄稼人是很少进城的,带孩子进城的次数就更少了。不过春天芋头起窖开卖,我是可以跟爸妈去洞山小街的,这里面除了我的哀求,还有一点是下山的时候我可以坐在车屁股上压车,减小下滑的速度。那时候的街道不是很宽敞,两边多是低矮的小瓦房,四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笔直高大的泡桐树林立在道路两旁,像列队的卫兵一样整齐。小街其实并不小,几条支干连起来足有四里路长,它是我儿时最向往的地方,可以说日思夜想。比理想中的圣地天安门还要伟大神圣。街上商品琳琅满目,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每次来到小街,我都莫名的紧张,用力抓着大人的手,两眼紧盯着那些新奇的东西,嘴里还伴着吞咽口水的声音。爸常常一边走一边说,好好念书,你看这些工人多舒服,早上大饼油条吃着,不用下地干活就能把细米白面带回家,天天都穿得干干净净、排排场场。每当这时候,我的理想就动摇了,再不是长大了当什么科学家、工程师,而是当一名工人。生活在小街上的工人。

我不知道城里人都从事哪些职业,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工人,是天天提篮买菜的有钱人。那些工人多么地体面,就连说话的腔调都抑扬顿挫的,他们在买菜的时候只看菜,话语很金贵:“这菜怎么卖?”不抬眼也不加称呼。蹲在地上的农人抬起头,用满脸的卑微迎接那腔调。长大后,我才知道工人们的这种姿态叫作“优越感”。初夏,那些跟爸妈卖芋头的日子里,我看见了清晨里穿吊带睡衣的女人、街角小卖部里肥胖刁钻的老太婆、幽静院落里正襟危坐的耄耋之翁,他们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带有这种姿态。无论他们言不言语,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掀起过波澜,使我在人生观形成之前就早早地学会了在认知上判断是非。那日经历过的事在以后的岁月里也一再清晰地提醒我,自己永远都是一个从乡下走出来的孩子。

我们的架子车滑行在清晨的街道上,车轱辘碾过路面发出扑哧扑哧的声响。我的眼睛望过爸的背影,又望向车上的蛇皮袋,心里想着这么多芋头啥时才能卖完啊?我稀罕街上所有的东西,我上一趟街可不想光站在那吆喝这些贱芋头。我的想法多着呢,想吃的、想穿的、想好玩的。我知道爸妈很难满足我的这些欲望,哪怕满足一项就是天大的恩惠了。所以我只有想想的份,想想总可以吧,我开始睁大双眼,把一切新奇的东西都往眼里塞。在我想着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时,视野里竞出现了一个女人,一个身材窈窕、皮肤白净、穿着睡衣的三十岁上下的女人,低眉垂目地迎面走来。她没抬头,即使我们的架子车与她交错在一起时,她也没抬头。女人散着大波浪的长发,一枚闪光的发卡撩起了她半张脸。她走过来的声音很响,是那种清脆的响,一双木屐拖挂在她白皙瘦长的足上。我确信我注意到她就是因为这鞋的声响,然后才开始留意她整体的形象。我的目光快速游移着,那是一段下坡路,城里的路也不全是平坦的,架子车滑得很快,我有点来不及。清晨的风吹得那睡衣裹在她身上,将她玲珑有致的身材显现出来。我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睡衣,其实,我好像根本没见过真的睡衣。在农村,我们睡觉冬天穿秋衣秋裤、夏天是腈纶汗衫,后来才有绵绸。

女人走得很慢,但空气中还是飘过一阵来自于她的馨香。那香味刺激地我胆子大了起来,继续探究睡衣里裹着的身体,她的双手环抱在胸前,两个乳房之间被挤出一条又深又细的线。在农村,只有奶孩子的女人才有这般肥硕的双乳。架子车在下坡路上出奇地撒野,让我无法停留。快步小跑中我不住地回头,目送这个清晨里的尤物。天哪,她的背部竟然有很多是裸露在外面的,两条细带挂在肩上,让人有点担心它的承重能力。她不冷吗?我和妈可还都套着二褂子呢!我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女人步履优雅、旁若无人地走着,根本不在意早起晨练的那些老头老太和一个乡下家庭三口人惊讶的眼光。我抽空看了妈一眼,她在车的右侧小跑着,不时望望车上的芋头,嘴角挂着笑,我想此刻这一车芋头让她产生了某种指望吧。我大娘婶子她们看见庄稼和粮食时,也会流露出同样的神情。很快我的眼光又回到那个女人身上,我想她可能是我今生见过的最让我难忘的女人,她面容姣好,气质极佳,直到今天我仍然猜不出她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穿着睡衣独自走在清晨的街道上,她的满腔心事是因为感情受挫,还是她自身有着轻微的病症?她用清脆的声响叩醒了城市的早晨,唤醒了一个乡下女孩对“女人”这个词无尽的幻想。妈的斥责声在此时不合时宜地响起:“卖什么呆,快跟上。这已经不早了,你听听这人声。”

我们在卖杂粮的地方寻到了一个空当,架子车太大,旁边的小贩挤对着不给停,妈就麻溜地捏了一篮芋头给他,他才闭了嘴。工人们鱼贯一样地涌入菜市,先买鸡鱼肉蛋,再买蔬菜,最后才有可能去杂粮摊那转转。我们的芋头只能坐等买主,天不亮就来是害怕找不到摊位,而不是因为工人们稀罕这些东西。除了买些大件东西和农具,爸他很少上街,家里鸡下的蛋和菜园子里掐下来的青菜,都是妈汇去卖,卖芋头是重头活,他不来不行。每次去山北卖芋头,爸的心情都不好,卖着卖着,他干脆盘腿坐在了胶丝袋上,大口猛吸最便宜的红梅牌香烟。他看着那些工人把我们从插到翻秧然后一锹一锹挖出来,再翻山越岭驮来的芋头,半截半截地掰开随手扔在地上时,气得嘴巴直哆嗉。我蹲在地上认真地捡拾那些人的杰作,这些芋头一点也不能脏,得拉回去,家里的猪都张着嘴等着呢!妈妈称重,每一笔买卖她都把秤头撅地高高的。虽然是极好的粗粮,在城里却并不值几个钱,一车芋头卖完,换回来的钱少得可怜,一分二分五分一毛的票子堆起来有小半篮,数数也就三十来块钱。近中午了,菜场里的人渐渐散去,爸边收拾剩芋头边唉声叹气地说:“分量和价值就像体积和重量一样不成正比。农村人的日子哪能过啊,就是活劳改。”我知道身为教师的父亲,他的烦躁从哪里来,农村人和城里人的生活差距刺痛了他的神经。回家后,他就会把这种痛转嫁给我们姐弟三人,一遍一遍地让我们背诵:“读读读。”我想到这些,心里又不舒服起来。可是,在那时那刻,在那个人头攒动商家林立的街上我是顾不了那么多的。我关心的是爸妈今天会买点什么犒劳我的肚子和味蕾。我紧张地盯着妈妈的嘴,生怕她说出“天还早,回去吃饭吧。丫头饿了,就搞点芋头垫垫”這些话,但妈居然没有说这些,她好像还有其他事没做,眼睛朝街南头望了半天,我趁机说:“妈妈,好渴好饿哦。”妈没搭腔,说:“走吧。”

收拾妥当,我们就准备往回赶了,爸爸拖着架子车,妈妈抱着一堆衣服,后面跟着忐忑不安的我。那排卖油条和包子的小吃店已经没有了早上的繁忙,店里的人刷碗的刷碗、洗锅的洗锅,我的内心紧张得要死,生怕他们连一口油茶都没给我留下。问了几家,才问到六个包子和一碗温乎乎的油茶,妈妈推说不饿,只吃了一个包子,她让我跟爸吃。每次上街,无论到什么光景,妈妈从来不说自己渴啊、饿啊什么的。夏天上街,两毛钱一瓶的汽水,还不够我一人喝,可每次她都不愿多买,还哄我说:“我俩一瓶够了,我只喝一口,剩下的都给你。”有回我较起真来,大声嚷嚷,硬是没给她喝一口。我们吃完了,妈说去裁缝铺那看看。在街南头剃头挖耳摊子那,有一个裁缝铺,说是铺子,其实就只有一台缝纫机和一块两米长的案子,上面堆放着花洋布、蓝咔叽布、粗棉布、的确良布等料子。裁缝阿姨四十岁上下,笑起来和气温善,妈朝她铺子走来的时候,脸上也是挂着亲近的笑。妈妈在这个摊子上做过几件衣裳,也算是老顾客了,她把我朝前一推,说:“扯个的确良的长褂子。”阿姨帮我选了布,量了尺寸,说:“半个月来拿。”我看着那块花布发愣,想象着它变成衣服穿在我身上的样子。想到还要等那么多天,我有些沮丧起来。妈拉开我走了两步,又像想起什么似的,回头说:“小孩长得快,你给做大点做肥点,明年夏天也管穿。”妈妈总是这样,我的衣服从没有合身的。刚上身的时候长而肥,矮小的我装在里面,走起来活脱一个武大郎,第二年又短了,穿在身上像猴马褂。裁缝阿姨笑着说:“不能太大,穿着难看。再说了,知道的说是你自己要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拿不准尺寸呢。”妈还在那絮絮叨叨,我走过去瞪着她噘着嘴说:“你干脆让人给我做个袍子,能穿一輩子的!”妈用手点着我的脑门嗔怪道:“你个死丫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爸在街角的树荫下等着我们,他坐在车屁股上,一边吞云吐雾,一边茫然地望着奔忙的人群。妈还要买一些调料用品,村里也有代销店,可那些酱油啊醋啊都不能吃。夏天里面生白蛆,冬天不生蛆,那家人又开始兑水。红烧豆腐时,一碗酱油倒下锅,豆腐还是白的,根本润不上色,啥滋味也没有。我们朝一家私人副食店走去,我喜欢进所有的商店,可是对那家店是既爱又怕。爱店里糖罐上插的棍仔糖,爱冰柜里沁人心脾的北冰洋汽水,爱货架上用牛皮纸包着的麻花果子,还有我没见过的铅笔刀、文具盒,那儿的样式可齐全了。我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有一只无形的手拉着我朝里走,可下面的双脚却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我又看到了那双眼,那双刁钻鄙夷的眼,我明明看见她刚才还在对一个穿着体面的顾客微笑,怎么瞬间就收起了笑容,是因为看见我和妈了吗?一定是。跟那些体面人相比,我们多么地寒酸和卑微啊!在这个只有一间门面的小卖部里,我没有看见过其他的店员,只有她——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太婆,她一边收拾着柜台,一边拖着长音说:“要……什么啊?”她的声音像她的体重一样有分量,那腔调更使我产生联想:这个老妖一样的婆婆是不是要变成男人了,因为年龄大了,要成精了吗?妈从布口袋里掏出空瓶子,说:“打一斤酱油。”老太婆用余光扫了一下油瓶再来看我妈,不耐烦地接过了瓶子。

我踮起脚尖,前倾着身子趴在柜台上,头伸得像腊鹅一样。两只眼睛根本不够用,那些大小瓶子里的山楂片啊糖啊都在冲着我笑,我也冲着它们笑。我的口水噙了满满一嘴,已经快要溢出来了。这时候,柜台里猛地伸过来一只又老又粗的手,把我的身子使劲往后一推,我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妈正在把一毛一毛的钱数给老太婆,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一幕。我的眼泪马上涌了出来,老太婆见妈妈没有其他的打算了,拉长了声音说:“好不容易上趟街,就提溜点酱油回去啊?”妈说:“啊,家里也不缺啥。”妈在说谎,家里缺的东西可多了!老太婆阴阳怪气地“哦”了一声,抡起鸡毛掸子拂拉起来。妈脸上的表情变得不自然,转过身拉我的手,见我在抹眼泪,就问:“怎么弄的,哭什么?”我想到老太婆的恶行,又看到妈对我的渴望无动于衷,眼泪就成平行线似的滑下来,我一字一顿地说:“我趴在柜台上看,奶奶推我。”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还能喊出“奶奶”这样亲近的字眼,大概是害怕,还兼有一种乞求的心理,想老太婆能良心发现,递给我一颗糖或者其他的吧。妈很生气,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又是做生意的,怎么能这样呢?”老太婆把眼睛一瞪,说:“小孩把嘴都伸到我的瓶口去了,口水淋得老长,脏死了。”妈听她这么说,回身就给了我一巴掌,厉声斥责道:“怎么这么没出息!”原想妈可以帮我跟老太婆理论几句,或是买个糖豆安慰安慰我,没想到什么都没落到反挨了一巴掌。我吓得止住了眼泪,惊恐地望着妈妈。一个“工人”来买东西,将我和妈上下打量了一遍,老太婆带着一脸的笑招呼道:“看看,你买点啥?”妈拉着我走到门口,我听见老太婆大大地叹了一口气,在我们的身后拖着长音说:“这些农村人啊,就是没见过世面。”

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而言,“世面”这个东西真得太大太神奇了。在我的眼里,“世面”就是一件花褂子、一根棒棒糖、一本小人书。我恨那个老太婆,同时又羡慕她,她拥有那么丰富的商店,她见过的世面一定很大。直到今天我还在想,她或许是某个达官贵族的遗孀,或许是某个资本家的后人,最起码也是地主阶层的小姐。只有那些人才能在那个年代钻社会主义的空子,搞私营经济,也只有他们,始终改不了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习气,处处端出与穷人大相径庭的架势。在山南特别是我们那个村子,经常有成群的“城里人”光顾,午秋二季粮食收割的时候他们就来了,挎着篮子,里面塞满了蛇皮口袋,他们在我们收完的地里找寻,把我们留给鸟儿吃的粮食都打扫地干干净净,趁人不备还偷摘我们的玉米瓜果。乡亲们看见,一笑了之,还扯着嗓子喊:“渴了吧,园子里多着呢,尽管摘。”我那二性子的堂叔得意地说:“日奶奶的,工人有什么了不起的,穷极了照样到俺们这的土坷垃里刨食吃。”说这话时,他的嘴里还吃着五分钱一根的豆沙冰棍。卖冰棒的老奶奶有六十岁了,是那种很让人喜欢的老奶奶,慈眉善目、干净利索。我们都喜欢把家里的瓶子存在那,换她的冰棒。她棉被一样的冰棍箱子上系着一条毛巾。常在我们的井沿边乘凉洗脸。她不轻易接谁的瓜果,要是接了也是用冰棍换。她说她喜欢农村,农村有一阵子都共用的老井,有接天连叶的大树,出了村子就是田野,连喘气都顺畅,一日三餐,大伙都蹲在树下不分彼此地品尝各家的饭菜。她还说,农村没有国营与大集体的区别,没有竞争上岗。她说她前三辈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后来拼死进了城,一直苦撑苦熬的,不曾想厂子倒闭了,只能自谋生路了。她苦笑着感叹:“俺要是在农村多好啊!一年四季有忙有闲的。不管政策怎么变,都有土地保着命呢。”她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小卖部里那个老太婆的言语,我被弄糊涂了,到底是农村的地广,还是城里的天大呢?

正午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行走在柏油路面的街道上,农历三月底的太阳还没那么炽热,但是晒在身上也让人乏力,又因为起得早,我已经全身软绵绵的了,脚下像踩了云彩般轻飘飘的。我的眼睛还在四下里张望,街上吃的用的应有尽有,我只有看的份。这时候,我的一双眼睛还兼具了嘴巴的功能,那些花花绿绿的商品会长久地存放在我的脑海里,在幻想和睡不着的夜晚,我会将它们像老牛反刍一样地倒出来,慢慢地品味和咀嚼。

连接山坡的主干道旁边有几座单门独户的院落,一律是红砖灰瓦的三层小楼,像如今的别墅一样,很是气派。只是人迹寥寥,也听不见任何声响。只有伸出院墙的高大茎直的花木,提醒着路里面有人居住。倒有一家例外,大门敞开着,门口一张竹椅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暮年的老人,我虽然之前没有见过他,但听村里人说起过他。说是山底下那排大院子里住着一个傻老头,吓人巴拉的。说实话,他的样子很令人害怕,至少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这样的,如果不是那身干净合体的戎装穿在身上,谁都会认为他是个精神不正常的家伙。他没有什么表情,有人路过的时候,他就用眼睛盯上半天。妈说:“这老头冷年八月都坐在门口,奇怪哩,从没看见过院子里有其他人。”爸说:“这肯定是一位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红军,戎马一生,错过了成家立业的年龄,才会老来孤独。”妈接过话说:“还不如在俺們农村过呢,老五保也有吃有喝,还有门旁二面帮衬着,到哪都能找到拉呱的人。”妈说这话倒是真的,我们那的老孙头,跑反过来的,是个无儿无女的外乡人,住在大队部里,上了年纪干不动庄稼后,村委会让他在磨坊里打下手挣点零用钱,邻居们时常把干的稀的也送点给他。老孙头感念这些恩惠,村子里唱大戏,他总是忙前忙后为那些演员烧开水,整理地铺;谁家有个白事什么的,他总是第一个赶到,他说他独人一个,无所顾忌,抬棺布殓,做啥事都行。长此以往,虽然日子有些紧巴,但是老孙头总是乐呵呵的。

山脚下,爸停下车,点燃一根烟。山那边就是养息我的村子,直线距离不过三里路,就因为隔着这座山,使得它在感觉上竞那么遥远。那时那刻,我的眼睛忽然间化作锋利的刀斧,狠狠地砍向山脊,我不再念及它的好,比如春天有满山的野花,夏天有可口的野果,秋天那遍地的松针是冬季灶膛里最廉价的燃料。我只知道这座山很多时候都斩断了我们一帮孩子每每想一探新奇的念头,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哪怕是下午天要黑的时候,我们也能来街上耍一通,然后摸着黑回家。我坚信,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城里都有让人惊奇的东西存在,它们有声或无声地引诱着我,去探究那些我知道或不知道的事物与现象。但是,每次上街,我的嘴眼耳甚至是鼻子都得不到满足,像这样因为卖东西跟大人上街,更是屡屡失望至极。除了能饱尝一些极端挑剔的神情与行为,基本上一无所获。

爸用一根烟的能量为自己打气,然后背上车绳开始慢慢上坡,车上还有一袋被糟践过的剩芋头。由于内心失落无力,我几乎一步路都不想走,妈抱着一堆衣服弯腰在车子的一侧搡着。到了山顶,我仍然舍不得,回头看了又看,城市就在我的视线下,一览无余地被我尽收眼底,宽敞洁净的街道,白亮耀眼的楼房,花团锦簇的公园,还有川流不息的车流。城市的繁华和丰富多么让人向往,乡下贫瘠的收获是难以望其项背的,而我什么时候才能靠近城市呢?我的失望与留恋,父亲深深懂得,他微笑着说:“舍不得走,就好好念书,书念好了,就什么都有了。”

十几年后,我终于也成为了一名吃商品粮的“工人”,只是落户在山的这一边。按照政策我应该分配在乡镇的供销系统,爸却费尽周折让我留在了县城的一家企业,郁闷的是,仅仅上了五年班,我就被汹涌的下岗浪潮淹没了。好在虽然经历了下岗再上岗的曲折阶段,日子总归越来越好了。也许,正是物稀为贵,物盈生贱的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历过物质贫乏时期的我对那些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再有热切的盼望与向往,简单到食可果腹就行,衣能御寒便罢,再好的东西都品不出新鲜感来了。记忆里那条曾经日思夜想山那边的小街,跟它的实体一样也渐行渐远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反而越发地怀念儿时的乡村和它深蓝的天空,依稀中,还有田野里骑在牛背上的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猜你喜欢

老太婆芋头
香糯芋头花样吃
胃有恙者最好常把芋头吃
秋食芋头正当时
老两口
老伴
老伴
盛夏须防芋头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