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浦溪河初夏之歌

2021-07-01项丽敏

安徽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亲鸟椋鸟李树

项丽敏

布谷声中夏令新

立夏已过,小满将至。门前的枇杷由青转黄,屋后的蜀葵高过人头,这些都是让人愉悦的事。

这时节最愉悦的事情,还是去浦溪河边听布谷鸟的歌吟。

布谷鸟就是大杜鹃。今年第一声布谷鸟鸣是立夏那天听到的,彼时我正步行于上班途中,马路上车来车往,对面是施工中的工地,我的耳朵却敏感地捕捉到高处回荡的钟声——布谷、布谷……两声一度,清晰而有穿透力。

真好啊,又听到一年的布谷鸟鸣。

停下来,仔细分辨鸟鸣的方向,脚步带着我朝着那方向走去。乡间长大的人,对布谷鸟的鸣声有天然的亲切感,犹如来自故乡亲人的呼唤,能给心灵带来温暖妥帖的慰藉。

如果此刻有人看到我,会觉得我的神色行迹令人费解——眼睛望向没有边际的虚空,脸上的表情忽而专注,忽而茫然,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从西走到东,绕了一大国后,停下来。

我像一个试图在风中捕捉羽毛的人,羽毛飘飘悠悠,眼看着就要落到手上,不知何处吹来一阵风,又将羽毛送向更远的高空——那只布谷鸟,它并非停在某棵树上,它是一边呜叫一边飞行的,当我循着声音寻找它的方向时,它又飞到别处去了。

这时节频繁听到的还有四声杜鹃的鸣声,早晚都能听到,有时天还没亮就听到它的催促:布谷布谷、快快布谷……

四声杜鹃的鸣声比布谷鸟的鸣声略早出现,我做了记录,今年第一次听到四声杜鹃的鸣声是谷雨后的第九天。

在有些地方,四声杜鹃与大杜鹃统称为布谷鸟,这没什么说不过去的,它们实在太相似了,同为杜鹃属,鸣声又高度相似,都有穿透时空的力度,只不过一个听起来是个急性子,一个听起来从容不迫,安稳镇定。

我生长的村庄把四声杜鹃叫作发稞鸟,拟声的叫法,也取吉祥的意思。我乡的方言里,发稞就是散枝发叶、生儿育女的意思,给新人道贺词,会模仿四声杜鹃的呜叫,一迭连声地说:赶早发稞,赶早发稞啊。

与皖南交界的浙江,四声杜鹃则被叫作家家宝宝。家家宝宝,也是拟声的叫法吧,当它出现在村庄,正是家家户户采桑养蚕的时节,那懒洋洋的蚕宝宝,就是在它呜叫声的鼓动下,不停地吃着桑叶,日日吃,夜夜吃,一天天长大。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读陆游的这首《初夏绝句》,在淳朴又清新的鸟鸣声里站立,觉得自己真是个幸运的人。

并非所有地方都能听到这如同田园诗歌的鸟鸣,也并非所有鸟鸣都能进入人的耳朵。当一个人的心灵被尘世杂音堵塞,耳朵也会跟着失聪,很难听到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天籁,丧失的不仅是听觉的享受,还有内心的安宁。

浦溪河初夏之歌

五月第四个周末。

今晨运气真不错,出小区大门,就在路边的苎麻丛见到一群刚羽化的蝴蝶,梦游般缓慢低飞,少顷又落在苎麻叶子上,怕冷似的彼此紧挨着。

我出门时太阳还没有出来,空气有些微凉意。那些蝴蝶从蛹壳里脱身不久,翅膀还是潮湿的,飞不动。等日光破空,晨雾散去,它们就会活跃起来,在暖阳下双双对对地飞走。

走到浦溪河边,远远看见河心两三只斑嘴鸭。将手中的相机打开,对准它们,等它们飞起来的瞬间按下快门。等了好一会,它们还是没有飞起来的意思。

这清晨大好时光,我可不想就这样傻等着,还是去别处碰碰运气吧。收起相机,正准备离开,却见近处一丛水草摇曳不止,从里面游出一只大斑嘴鸭,又游出一串小葫芦娃。

小葫芦娃是斑嘴鸭的孩子,刚出壳不久,绒球一般浮在水面。一、二、三、四、五——总共五只。

显然,大斑嘴鸭是想带着它的孩子们逃离此地。它们方才的隐身之所离我太近了,不过七八米的距离。这时从田里又飞来几只灰头麦鸡,在头顶盘旋,神经质地嘎嘎大叫,像是驱赶我,又像在警告斑嘴鸭:快逃,快逃,赶紧逃。

如果是往常,大斑嘴鸭肯定一拍翅膀,从水里飞走了。而现在它不能飞,它不能丢下孩子独自逃生,只能在水里和小斑嘴鸭一起游着。

小斑嘴鸭游得太慢了,懵懵懂懂,三心二意,要么落在后面,要么游出了安全范围,大斑嘴鸭只好放慢自己的速度,嘴里不时发出呜叫,招呼这个,催促那个,努力将孩子们拢在身边,向河心游去。

斑嘴鸭天生一张喜剧演员的面孔,无论多么惊慌、焦虑,表情看起来依旧乐呵呵——就连发出来的声音也像是愉快的笑声,不像灰头麦鸡,一叫起来就不得了的样子,看谁都像是强盗,充满警惕。

灰头麦鸡警报样的大叫惊动了附近另一家子——也是斑嘴鸭,从隐身的水草里游出,排列着队伍,向对面游去。这一家的孩子数量有点惊人,数了数,居然有十四只。大斑嘴鸭游在后面,不紧不慢,那阵势,像是老师护送一个班级的孩子走路去上学。

今年浦溪河的斑嘴鸭数量明显多于往年——也许往年它们也是很多的,只不过我没有关注到。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你关注什么的时候,你的眼睛就能看见什么。

今年浦溪河的布谷鸟也多于往年。近一个月,只要走到河边,就能听见布谷鸟的呜叫,有时是我跟随着鸟鸣,有时鸟鸣跟随着我。

今天早晨,在近距离拍摄斑嘴鸭的一家子之后,又听到布谷鸟那穿云破雾的歌声。就在同时,河面明亮起来,阳光从天而降,万物生辉如同新生。

难得的是还看到了神秘的布谷鸟——在此之前,只是听到它的声音,见不到模样,仿佛它是透明的,随风赋形。

举起相机,对准天空扑扇着翅膀的布谷鸟时,发现它后面还跟随着一只——應该是它的伴侣。

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其中一只边飞边歌,声音如同金色的稻谷种子,从空中撒落下来。另一只则默默跟随着,在河流上空飞了一圈,在水田上空飞了一圈,又向村庄边的树林飞去。

野鸟的名字

节气到了小满,十字畈田间的鹭鸶就多起来了。

正在翻耕的水田成了鹭鸶赶赴的市集,从四面飞来,簇拥在哒哒作响的犁地机周围,毫不畏惧。对鹭鸶来说,犁地机不过是脾气有点急躁的厨师,大声咆哮着,从泥土下为它们端出泥鳅、蝌蚪、田蚌这些肥美的点心。

当犁地机调转方向,鹭鸶就纷纷飞起来避开,翅膀在空中免不了相互碰撞。守在一边拍摄的我,期待的正是这富有生趣的场面。

灰头麦鸡也夹在鹭鸶中间,双目圆睁,看着四周,担任着警卫的职责,见到有人走近,就尖声大叫着飞起。对于灰头麦鸡的报警,鹭鸶不以为意。美味当前,哪里还顾得上别的。翻耕季,对鹭鸶来说就是一年一度的美食节,放开胃口,只管享用便是。

与鹭鸶一道参与这宴席的还有丝光椋鸟。丝光椋鸟的体型小于麦鸡,大于家燕,喜欢群体出没,当它们从地面腾空而起,就是一条浪花翻飞的银河。

这幕水田野宴的场景,去年初夏就曾见到过,那时我还叫不出丝光椋鸟的名字,也分不清牛背鹭与白鹭、池鹭与夜鹭之间的区别,把灰头麦鸡错认为长脚秧鸡,把小粥鹏错认为斑嘴鸭的孩子,把棕背伯劳当作松鸦。至于其他日常见到的飞禽,多半也是不知其名,只含糊地统称它们为野鸟。

大约是从去年此时开始,我有了这样的愿望:去留意居所附近日常所见的鸟类,通过拍摄观察它们的生活,把它们当作友伴,聆听它们的声音,叫出它们的名字。

当我听从心愿去做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生活的周围有那么多充满灵性的可爱生命。我仿佛在熟悉的地方发现了另一个王国的存在。

这个王国一直就存在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和现在,从未曾远离过这个王国。当我局限在人的躯壳,深陷在人的生活,烦恼于人的烦恼,这个王国就变得很小很小,甚而忽略。而当我把自己从人的逼仄世界里拉拽出来,融入万物之中,那将我与天地自然隔开的围墙也就消失了。我不再只是一个“人”,我成为看见的一切,生命的边界由此打开和拓宽。

这一年最快乐的事就是认识路上遇见的鸟。每天早晚出门行走,目光会下意识地寻找它们,用相机拍摄,再依照图片提供的线索,上网查找它们的名字。查到后写进笔记里,下次重逢,就可以像朋友一样叫出名字了。也有突然忘记的时候,使劲想也想不起来,走着走着,又想起来了,在心里欢喜一阵。

每只鸟都有各自固定的活动区域,因此我总是在相同的地点遇见同一只鸟,听到同样的鸟鸣。这是很有趣的事,仿佛那只鸟有意在那等着我,和我打招呼,这让每天早晚的漫步有了赴约的意味。

一年的拍摄和观察,我差不多拥有了一张居所五公里处鸟类的活动地图。这可是了不起的收获。只是我不善于图形的绘制,无法把这张图拿出来与人分享,我能拿出的就是这一年书写的自然笔记,这是另一种绘图方式——将看见的、感受的、认知的以及在心灵留下划痕的,用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去记录和呈现。

除了鸟类,这一年观察和记录的还有浦溪河的生态、田野常见的昆虫以及皖南乡村的生活场景。“只要怀着朴素的情感的去观察我们所居住的附近,有时哪怕是庭院里的一棵树、一片叶,也会使人体悟到生的根源和意义。”——这是日本画家东山魁夷说过的话,而我多年来的写作也正立足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让写下的每一行字都和脚下的土地接壤,接受其教诲,由此获得生命的启迪与心灵内在的宁静。

大地画卷,自然之诗

芒种节未至,皖南已入梅。

今年的梅雨季来得略早,比预期的时间提前到达,令人有点措手不及。

十字畈的村野,插秧的农人大清早就下到田里,六七人排成一行,头上戴着草帽,脚上套着水靴,腰深深地弯着。

农人身后是马头墙的白房子,房子后面是青山。夜里下过雨的缘故,此时山间云湿雾重,低空缓慢漂移,随时会变成雨点落下来。

尚未插秧的田里蓄满了水,倒映着山色云影。一位农人拿着木耙在耘田,远远看着,倒像是提着画笔作画。

天地都是静的,只有人和云在其间移动。

移动的还有白鹭的身影,从山间飞出,落在明晃晃的水田里,片刻又飞起,向另一边的水田飞去。

插了秧苗的水田如同写满诗句的宣纸。那些诗句,每一个字词标点都有生命,含翠欲滴,落地即生根,滋滋滋,寂静又贪婪地吸着水。

大地画卷,自然之诗,这个时节的皖南是迷人的。

梅雨前后也是雏鸟长成试飞之时。马路的人行道,时常看见倾巢而出的乌鸫、黑领椋鸟、丝光椋鸟、斑鸠、八哥,一只跟着一只,排列齐整,仿佛一家子出来郊游。走在前面的亲鸟时而停下,嘴在地上啄着什么,后面的雏鸟就模仿着,也在地上啄来啄去。

雏鸟的羽翼已经长齐,体型和亲鸟不相上下,只是鸣叫声还是稚嫩的,透着依赖和胆怯。见到有人走近,或有猛禽在天空盘旋,在队伍后护卫的亲鸟就发出警报,领头的亲鸟赶紧向路边的灌木丛钻去,雏鸟紧随其后,缩着小脑袋,跌跌撞撞钻进灌木丛。

行道樹的树枝上也有雏鸟,孤单的一只,或两三只结伴,紧抓绿叶枝条,目光怯生生,左顾右盼,像个刚出门还辨不清方向的孩童。守在近旁的亲鸟飞过来,嘴里衔着虫子,雏鸟撒娇般地迎过去,叽叽叫着,嘴喙大张,向亲鸟索食。本以为雏鸟能如愿以偿,不料亲鸟转过身,尾巴一抬,翅膀扇开,飞向另一棵树。雏鸟迟疑片刻,张翅跟着飞过去。

庄稼地也是雏鸟练习生活技能的场所,这时节的瓜藤菜叶上幼虫极多,松软的泥土里蚯蚓也很多,雏鸟跟在亲鸟后面,东啄啄,西扒扒,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捕食。

等雏鸟的翅膀完全长硬,离开亲鸟独自生存之后,在林中相遇,彼此是否还会认得?这是鸟类的秘密,也是大自然的秘密,只有怀着好奇又尊崇的心,深入其间、孜孜探寻的人才能解开吧。

放下执念

红叶李树上的果子熟了,阳台外,大清早就有一对白头鹎飞过来,先在枝头跳一阵子踢踏舞,弄得果子颤巍巍摇晃不止,玩够了,选一颗果子,伸过小脑袋,又狠又温柔地啄一口,再啄一口,之后索性把嘴喙扎进果肉里。

今年的红叶李果子少了许多,树枝也是稀疏的——一个多月前,小区大动干戈地修剪树木,这几棵红叶李树未能幸免,每根树枝都被砍去半截。一个“举”字被拿走了上面的“兴”,剩下的部分不忍目睹。

砍断的树枝落下来,来不及成熟的果子落下来,砰砰、咔咔、噗噗噗……听着这疼痛的声音,心直往下沉,身体也跟着疼痛起来。

我没有能够拦下砍断树枝的刀斧。这些树木,虽被我视为亲人,但它们并不为我所有,它们是小区的公共物资,归物业管理。

物业说树木长得太高了,挡住了光线,得喊人来修剪,门卫室的保安就把这活揽下来了。

没关系,我不需要光线,我只要这些树好好地长在这里。我跟手里拿着斧头的保安商量着。

你不要光线别人要啊,不能只满足你一个人。

楼下没有人住,这几棵树长在我阳台外面,挡不了别人家。

楼下终归会有人来住,到时候还是要修剪,说不定还要移走。

就算是要修剪,也要请专业的人来干这活,这样乱砍一气,小区成什么样……

听我这话,保安涨红了脸,斧头挥得更快了。

别难过,很快就会长起来的。邻居见我杵在一堆树枝边上,着急上火要哭的样子,安慰道。

那之后的一个月,我没有在阳台上坐下来过,也不敢直视阳台外被削了顶的红叶李树(太难看了),耳朵里总是听到树木断裂的声音,情绪一直低落着。

对不起,我没有能够保护好你们。

在心里我一遍遍地对那几棵树念着这句话。

可是,修剪树木这样的事,对树木来说,算是伤害吗?

小区里那么多树都被修剪了枝桠——紫薇和晚樱砍得只剩下光秃秃的一截主干,为什么我只对阳台外的红叶李树感到抱歉。

是我对美和拥有之物的执念太深,才会有这种自责和悲哀吧——因为喜爱,因为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关注,便以为这几棵红叶李树为我所有,别人动了它们,改变了它们在我看来的“自然和理想的状态”,就觉得受到伤害。

还是放下执念吧,不要为必然会改变之事烦恼。不论是这些树,还是生命中别的重要的人和物,总有一天,是要改变模样的,离开或者消失。在这个世上,一个人除了自己的内心,很难守住什么,也不拥有什么——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拥有了什么,不过是你成为拥有之物的奴役。

树木对于伤口的修复力比我想象的要强健得多,一个月的工夫,那砍断的树枝周围又生出了新的嫩枝,一簇一簇,齐刷刷地站立在那,太阳下有着火焰一样的光芒。幸存下来的树枝上,果子看起来也比往年大一些,这也是得益于修剪的结果吧。

转换了心境之后,再看阳台外的红叶李树,就没有那么难过了。原来红叶李树后面还有一株香樟、一株木槿,之前我完全没有注意过它们的存在,现在,在红叶李树降低了一半高度之后,它们进入了我的视线。这个季节正是木槿的花季,淡紫的花朵清静端丽,朝开暮落,不悲不喜。

果树的食客们

这几日红叶李树可谓食客盈门,走一拨来一拨,走一拨来一拨,简直把这里当成了全天候自助餐厅。有时好几拔客人聚在同一根树枝上,各取所需,彼此倒也相安无事。

这些食客里我认得的有白头鹎、绣眼鸟、领雀嘴鹎、乌鸫、灰椋鸟。

白头鹎每回来的时候都是一对儿,一只紧跟着另一只,像那些须臾不可分离的小恋人,吃饱喝足,又一起飞走。

白头鹎的另一个名字叫白头翁。在我们乡间,常把那些懒惰成性的人比作白头翁,教育孩子时也拿白头翁做反面教材——这也学不好,那也不想学,好吃懒做,到头发白了还是一事无成。

可真是冤枉了这鸟,人家那是天生如此——后脑勺生来就有一圈儿白发(其实挺酷的),和懒惰完全没有关系。

绣眼鸟的体型极小,站在红叶李树果子中间,也不比那些果子大,若不是它的小脑袋转来转去,真像是一枚树叶子。

绣眼鸟有时单独飞来,有时一家子四五口全飞过来,也不吵闹,静悄悄的,吃一口果肉,抬头看一眼周围,发现阳台上有人站着,离它很近很近,也不惊慌,不像别的鸟那样赶紧飞走,仍旧低头吃一口果肉,抬头煞有介事地看人一眼。

绣眼鸟的眼睛外围有一圈白色绒状短羽,好似戴着一副白框眼镜,又似化了一种很特别的眼妆,平添几分俏皮与秀气。绣眼鸟不仅吃果肉,也吃那新冒出来的嫩叶芽儿。春天红叶李树开花时,也见过绣眼鸟来吃花——不,是吃花蕊里的虫子。绣眼鸟的嘴细长,轻易就能伸进花蕊,小脑袋对着花朵低垂,看起来就像在细嗅花朵的香气,姿态颇为动人。

一个多月前,第一次在小区用相机拍摄到领雀嘴鹎后,就经常看见这种鸟。原来领雀嘴鹎并非稀有,而是像乌鸫和斑鸠一样,随处可见,以前之所以不认识,是因为没有仔细留意过,也不知道它的名字。

可见拍摄对于认识鸟类是如此重要。也不仅是鸟类,别的事物也是如此一一相比那些没有被拍摄过的,人总是更容易记住拍摄过的面孔和场景。拍摄需要凝视,而凝视的过程强化了记忆。

领雀嘴鹎和白头鹎的体型相似,背羽也是一样的橄榄绿,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头部和胸腹的羽色——领雀嘴鹎头部是黑色的,胸腹的羽色是暗绿,而白头鹎的胸腹是灰白色。

乌鸫很少飞到树上吃红叶李的果子,也很少带着伙伴一道来进食。乌鸫更喜欢独自在树下转悠,吃落在地上的熟果,偶尔飞到树枝上,发现我正注视着它,就“吉雅”一声,随即飞走。

乌鸫善鸣,会很多种腔调,几乎所有的鸟鸣都能被它模仿,很难弄清它原本的鸣声是怎样的一一也许就是这一声短促的“吉雅”,毫无表演的成分,完全出于本能。

灰椋鸟和乌鸫相反,从不单独出现,一来就是一大家子,有次甚至把刚出巢的一窝雏鸟也领了过来,数不清是五六只还是七八只,挤在比较隐蔽的矮树枝上,嘁嘁喳喳,发出向亲鸟求食时特有的呜叫声。

在这众多的食客里,唯有灰椋鸟是在进食时会呜叫的。别的鸟都很安静,悄没声儿,如果不是看见树枝摇来晃去,根本不知道有鸟儿在那里进食。而警惕性最高的也是灰椋鸟,不等我在阳台站稳打开相机,它们就呼啦啦飞走了,快速扇动的翅膀如同旋转的小风车。

昨晚刮了一整夜大风,今早起来,去阳台看红叶李树,枝头上的果子稀疏可数。有一根树枝断裂在那里一一是被风折断的口巴。

再过两天,树上就该干干净净,一颗果子也不剩了。而接下来,鸟鸣也会变得稀疏,盛大起来的将是夏日蝉鸣,河流一樣,大雨一样,在空中绵延不绝。世界深陷其中,无边的喧哗,无边的寂静。

猜你喜欢

亲鸟椋鸟李树
椋鸟的蚂蚁浴
粉红椋鸟24小时
我的芙蓉李树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人工饲养火烈鸟自然育雏行为的观察
爱打电话的父亲
灵丘县家燕繁殖生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