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古诗鉴赏模拟题精选例析
2021-07-01王朝辉
王朝辉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咏怀(其六)
阮籍
昔闻东陵瓜①,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②。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注】①东陵瓜:汉初人邵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②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邵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忌之心,萧何从其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先写邵平所种之瓜的名字及种瓜地点,后描述其瓜田连绵,大小瓜連缀成片。
B.“五色曜朝日”有双关意,既指瓜有五色,也喻指萧何煊赫一时的情形。
C.“膏火”句言多财之患犹如膏火自煎,意指盛极当思,不应为钱财所累。
D.全诗以邵平和萧何为吟咏对象,通过二人际遇的对比,表达追慕古人之情。
2.请分析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6分)
答:
[赏析]
此为咏邵平与萧何之咏史诗。诗以“昔闻”领起以下八句。前四句咏邵平事,点明邵平所种之瓜的名字及种瓜地点,复形容其瓜田之大,种瓜数量之多。“五色”以下四句咏萧何事。“五色”二句谓邵平所种“东陵五色之瓜,登于相国之盘,在朝日中晖曜,而相国之座上,嘉宾四面来会”(陈伯君先生校注《阮籍集》语)。“膏火”句为“多财”句之比喻,犹言多财之患害如膏火之自煎。此处仍咏萧何。末两句收束全篇,点出主题,上句言邵平隐居种瓜,以布衣之身得以安享天年;下句言萧何虽宠禄有加,却犹如膏火自煎,故宠禄不足赖也。全诗以邵平、萧何的对比论证人生之大道理,有史有论,构思新颖。
[思路点拨]
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D项“追慕古人之情”错。此诗是以邵平、萧何的对比论证人生的大道理:邵平以布衣之身得以安享天年,萧何虽宠禄有加,却犹如膏火自煎,所以宠禄不足赖。
2.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归园田居》(其一)为课内篇目。考生先要分析两诗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相同点,两诗均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或对平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然后分析两诗在思想情感方面的不同点。阮诗,从“膏火”二句与“布衣”二句中,诗人希望以平民之身安享天年,表达出对官宦生涯的忧惧。陶诗,“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等句表达了诗人不愿受官场束缚。“方宅……余闲”等句则表达了诗人归隐后的喜悦之情与躬耕田园的闲适之情。
[参考答案]
1.D
2.同: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或对平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异:①阮诗中,诗人希望以平民之身安享天年,表达出对官宦生涯的忧惧。②陶诗中,诗人不愿受官场束缚,表达出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
(选自山东省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②边鸾,唐代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③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开篇主张画作以形似取胜,让人一见到画作就像见到邻家儿童般亲切。
B.“边鸾”两句极言两位画家笔下之物形神兼备,为推崇王主簿之画做铺垫。
C.王主簿画作用“一点红”来呈现“无边春”之意境,体现了折枝画的特征。
D.作者构思精巧严密,从宏观入手来论画论诗,最后落笔于王主簿的折枝画。
4.题画诗有的谈论艺术见地,有的展现画面意境。本诗与苏轼的另一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相比,在内容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赏析]
此诗从诗画创作理论谈起,大处入笔,层层推进,最后归结到王主簿的折枝画。前四句分别阐述论画、赋诗的标准,表明作者的认识与态度。五、六句将诗、画总提,正面提出观点。“边鸾”二句为互文,就理论而言为例证,就王主簿而言为对比与反衬,就行文而言则为由说理至咏画之过渡,亦为后文之铺垫。末四句以“何如”二字示褒贬,归结到王主簿所画折枝画,又以“疏淡含精匀”进一步置王画于边、赵二家之上,可见诗人的态度。此诗议论中肯独到,且与情景描写配合有致,为苏轼“以议论为诗”之代表诗作。
[思路点拨]
3.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A项“让人一见到画作就像见到邻家儿童般亲切”错。“见与儿童邻”意为那些以“形似”作为论画标准的人,其见识、见解与儿童相接近,表明其幼稚。
4.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题中“题画诗有的谈论艺术见地,有的展现画面意境”,即提示考生要从“谈论艺术见地”“展现画面意境”两方面比较分析两诗内容。本诗先阐明自己对论画、赋诗的认识,后正面提出观点——“天工与清新”,最后评价王主簿的折枝画,印证自己的看法。《惠崇〈春江晚景〉》则主要以多种意象,展现意境,体现诗人的观察。
[参考答案]
3.A
4.①本诗主要谈论艺术见地。诗人首先表明赋诗论画的主张:不可只重“形似”,落入俗套;应自然天成、新颖不俗。接着评价王主簿的折枝画,印证这一主张。
②《惠崇〈春江晚景〉》主要展现画面意境。诗歌描绘出花开、水暖、蒿满、芽短等早春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画面内容的观察和对画作意境的把握。(每点给3分)
(选自贵州省2021年高考适应性测试)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故人寄茶
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馀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扣题,“缄题”扣“寄”,“剑外”“玉京”暗寓千里寄茶情意深厚。
B.作者将茶碾碎烹煎,已至半夜还邀请僧人前来品饮,足见其爱茶之深。
C.绿色茶汤悦人眼目,香气四溢,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
D.作者不愿耗用余茶,要留下在读书时饮用,表现了对茶和友情的珍视。
6.“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赏析]
此诗为五言古体诗。一、二句写友人从剑外寄来名茶“九华英”,随着书信抵达玉京,来到作者手上。“缄题”指书信。三、四句以视听结合的手法写诗人打开友人所赠茶叶时恰逢月牙初上,碾茶声听起来似乱泉跃动。五至八句写夜半时分诗人邀得僧友共品赏,亲自烹茶,对月吟诗。煎好的茶汤,末沉华浮,香气飘溢。九、十句写茶喝到口里,诗人的精神一下焕发起来,诗思如泉涌,几天都收不住。末两句写更加珍惜剩余的茶饼,只有读书的时候才舍得取用。全诗意境高雅清新,透露作者好茶、惜故、乐众的高雅情操。
[思路点拨]
5.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C项曲解诗意。“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不当。“香泛乳花轻”是说茶汤表面泛起如花般的茶沫,茶沫轻盈,茶香四溢。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的“微月”暗示打开茶叶包装的时间,与“乱泉”对应,动静结合,以声音反衬环境静谧清幽。“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中的“竹”不仅是客观实写的物象,更象征诗人有朋友高洁的情操。三个词展现美好环境,侧面烘托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
[参考答案]
5.C
6.“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
(选自2021年高考山东省二模)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红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摵摵①无遗芳。
【注】①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展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8.试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6分)
答:
[賞析]
此为咏物诗。首联直写其花。写其外表,更突出其精神。“晚英”,秋冬之花。“穷节”指岁末时节,此时万花纷谢。“值”字显出红蕉精神。颔联抓住红蕉本色。“凌”字将其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远物”承上,指红蕉,称其“远物”是因为红蕉属热带观赏植物,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故永州可见。诗人站在长安与中原角度,故将红蕉视为“远物”。“远物”,便成稀罕物,故“世所重”。由物而人,诗人自然想到被流放至永州的自己早已被统治者遗忘。同处永州,“远物”与“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差地远,此为诗人伤心的原因。尾联,诗人将远处萧条景象与眼前红蕉叠放在一起,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全诗寄寓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
[思路点拨]
7.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C项曲解诗意。此处“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流放至永州来的诗人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对于诗歌的尾联而言,结构方面的作用通常有: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揭示题旨;照应上文、开头或标题,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以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内容方面的作用则主要是描写形象,刻画环境,营造气氛,衬托情感。抒发情感方面,主要是衬托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情感。
[参考答案]
7.C
8.结构:宕开一笔写“林际”之景,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
内容: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每点2分)
(选自2021年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清明日对酒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注],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传说狐狸死时,头还向着巢穴所在的土丘。《楚辞·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南北”虚指四面八方;“各”指每家祭扫毫不相干。
B.颔联用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运用蝴蝶、杜鹃等意象抒发无尽的相思之情。
C.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想,同时为尾联做铺垫。
D.尾联诗人故作旷达,表达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及时行乐。
10.请简要赏析颈联。
答:
[赏析]
首联两句为远景,一句物景,一句人景。“南北山头多墓田”一句透出无限悲凉。“各”指每家祭扫毫不相干,暗示祭扫者的痛苦难过。颔联为近景,细节刻画出物景与人景: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此处用了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出句为虚景,化用“狐死必首丘”的典故。狐狸与人的表现构成强烈的反差。尾联诗人表达自己的态度,这也是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即及时行乐。诗人在此故作旷达之语。
[思路点拨]
9.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思想感情。B项“运用蝴蝶、杜鹃等意象抒发无尽的相思之情”表达不确切。颔联的意思是: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此处运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来表达情感。
10.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赏析颈联,先要理解诗句意思。颈联的意思是: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然后认真辨析,一是“狐狸眠冢上”,依据注释,可知化用了《楚辞·九章·哀郢》中“狐死必首丘”的典故;二是“狐狸眠冢上”“儿女笑灯前”应为想象之虚景,故为虚写;三是以“狐狸”与“儿女”构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
9.B
10.①虚写。诗人并非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而是说,祭掃结束,人人各自归家,灯前笑语;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却没有丝毫的伤心难过。②用典。狐狸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③对比。狐狸和人的对比,“我”和“儿女”的对比,突出无奈的旷达感。
(选自辽宁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六)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1~12题。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①。
【注】①危楼:高耸的阁楼。
1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江边庄稼肥硕茂密,江渚上蒹葭萧疏秀美,显现出秋景的生机与诗意。
B.三、四两句中的“添”“淡”二字,生动展现出由夏入秋时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程。
C.“山容”之所以“瘦”,是因为深秋时节木落千山,山峰才显露出突兀嶙峋的轮廓。
D.整首曲写了作者江头秋行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句式整齐而又活泼。
12.《江头秋行》是写景名作,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
[赏析]
此散曲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内心浓郁的羁旅乡思之愁。漫步秋日江畔,作者见稻谷、高粱等长势喜人;见江边芦苇已秀穗,荻花飘舞;不远处几户人家的院墙篱笆被庄稼黄色所饰;江中小洲,绿色淡去,抹上枯黄色彩。走近,只见树叶飘零,山容消瘦;沙鸥在水面翻飞,似在报知潮涨潮落;江上烟雾迷蒙,秋色深沉。一声雁鸣,打破寂静;夕阳西下,几栋阁楼更显高耸。写景层次清晰,静景与动景结合,并善于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视点来刻画景物。全曲措辞凝练,对仗工稳;笔调清丽,随笔点染,皆成画境,给人恬静凄清之美。
[思路点拨]
1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思想感情。D项“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错,曲的前半部分抒发了诗人由所见之景引起的惊喜之情,但后半部分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深沉情感。总体呈现的是恬静、凄清的情境。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怎样描写景物”,即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问的是关于描写的角度、语言及手法等,可以从观察视角、景物状态、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炼字)等方面思考。作者从多种角度来写景,如动静、视听、远近等,又运用比拟的修辞,立体地呈现秋景,观察细致,画面恬静凄清。
[参考答案]
11.D
12.①从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来写。整首曲多处写作者站在江头所见之景,“一声雁过”则从听觉角度写出了乡情。
②从空间角度来写。一、二两句作者从近处写平视所见之景;七、八两句作者远望,先写仰视所见,再写平视所见,富有层次地写出了秋景的特点。
③虚实结合。“几处危楼”为虚写,其余为实写。危楼并不是作者于江头亲眼所见,而是作者因情设景,是想从传统的、触发乡思的“危楼”意象,引出自己的羁旅思乡之情。
④动静结合。“稻粱肥,蒹葭秀”是静景;“沙鸟翻风”写出鸟在秋风中翻飞的姿态。
(选自昆明市一中高三第七次仿真模拟检测)
(作者单位:广州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