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都无盐汤的故事

2021-07-01曾春生

老友 2021年6期
关键词:老表苏区封锁

曾春生

在江西宁都人的餐桌上,餐前一般都有一道独特的汤,这汤清淡无味,被人称为无盐汤。为什么这汤不放盐呢?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故事。

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极为平常的七样东西,却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是食盐具有不可替代性。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是敌人用来对付苏区和红军的一种武器。

蒋介石深谙此道,他一手拿枪,一手控盐,想把苏区和红军逼进死胡同。1930年10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并开始对苏区和红军实行经济封锁。

就在红军即将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际,国民党强化了对苏区食盐等物资的封锁。1931年5月3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布新《盐法》,对食盐的产销、储存严加管制,明令禁运、私卖。对私运食盐等物资到苏区的人,轻则没收财物、剃光眉毛、罚做苦役;重则以通“匪”罪论处,并明令偷运食盐济“匪”者,格杀勿论。他们还叫嚣“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里”。1933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颁布《封锁匪区办法》,加紧对食盐进行封锁。该“办法”明令凡日常所用之物品,如油、盐、米、粮及燃料等加紧封锁,断绝匪区接济;实行按“实有人口,每月所需数量,按月或按旬代为购买发给之”。这就是所谓的“计口授盐”,即限定每人每月食盐供给量4~5钱,代用品酱油、咸菜、罐头等3钱抵充1钱盐。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时,国民党政府变本加厉,甚至提出要使苏区“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导致食盐等物资供应严重匮乏,以致出现“米每元五斤,盐每元一两五钱,柴每斤二角”的状况,许多人长期吃不上盐、吃不起盐。

敌人的诡计果然毒辣,严密封锁之下,看似普普通通的食盐瞬间成为“奢侈品”,不仅老表缺盐,而且党内干部和红军战士也缺盐。红军主力部队、作战部队只有在前线作战时,每人才能分配到少量食盐。前方如此,后方的情形就更不用说了。

由于宁都苏区不产盐,“盐荒”闹得尤甚,蘇区军民备受缺盐之苦。一时间食盐供应空前紧张,盐价暴涨。1块银圆在白区可买7斤盐,但在宁都苏区却买不到相当于这块银圆自身重量的7钱3分盐,被称为“盐顶七钱三”,还常常有价无市。按当时稻谷价格两元1石(100斤)计算,买1斤盐就需要至少两石稻谷(200斤),群众有“盐用小纸包,谷用大箩挑”之说。社会上还普遍流行“房东租房,只收盐租,不收钱租”“杀一头猪不算请客,送一把盐就算厚礼”“有人拿走一粒盐,店主赶过三家店”之类的说法,食盐之稀缺、珍贵,可见一斑。

面对如此严酷的事实,为了解决食盐紧缺的燃眉之急,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宁都老表大力推行土法熬盐技术。宁都县七里村创办了赣南苏区规模最大的熬盐厂,熬制硝盐。硝盐是用厕所、厨房的墙土熬制而成的。它的工艺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过滤:先把打碎的老墙土泡在水里,数天后将泡土的卤水用布滤出;第二步熬卤:把滤出的卤水放到大铁锅里熬,待水蒸发后,锅里剩下的便是硝盐;第三步分解:将盐和硝分离开来,分解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熬盐的经验主要有三点。第一,选好熬盐土。凡是含有毒素的泥土,如坟墓里的泥土不能熬盐,因为熬出的盐吃了会生病。放过盐的盐栈的泥土、年代久远的泥土,或者靠近地面的墙壁上的泥土等最好。收集起来的泥土,要通过口尝辨别咸、酸、苦等味道,然后把咸味的与酸味的或苦味的泥土混合起来,这样熬出的盐比只用一种味道的土熬出的盐质量要好。第二,控制熬盐的火候。火力大小会影响盐的质量,火力大,盐的颗粒就比较细小;火力小,盐的颗粒就比较粗大,一般以八成火候为宜。第三,要注意熬盐的三道操作工序(过滤、熬卤、分解)的精细化管理。硝盐吃起来有些苦涩味,但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却起到了应急的作用。

此外,宁都老表通过多种渠道,竭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老表伪装成敌人的官吏,把食盐藏在轿子里抬过封锁线;有的老表把纸张或棉衣用盐水浸过晒干,然后带入苏区,又用沸水将其所含盐质煮出来;有些老表进城买人粪肥料,便将盐包或盐盒藏在双层粪桶内,巧妙地躲过敌人的搜查;还有的假办丧事,用棺木运盐;有的将盐藏在送亲友的猪肉、粽子、月饼里面,以走亲戚为名通过关卡;有的将盐装入布袋捆在肚子上,伪装成孕妇,以瞒过哨岗检查;有的将毛竹打通竹节,将盐塞入竹子里,用木塞、泥巴封口,扎成竹排,顺流而下运至苏区……办法之多、行动之隐秘,常常令敌人防不胜防,难以应对。

即便如此,食盐也还是供不应求。食盐的代用品,如咸菜、咸肉之类,早就煮水吃完了,老表们三四天甚至一个星期都吃不上盐。没有盐,只能用酸菜汁、醋、辣椒水调味。许多老表因为长期缺盐,头发变白,四肢无力,身体浮肿,患上各种疑难杂症,甚至失去生命。红军战士也因为得不到食盐补充,体质明显下降,战斗力被严重削弱。

面对食盐严重短缺,苏区军民有盐同咸,干部群众无盐同淡,食盐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工作人员的食盐标准一降再降,每人每月一律供应旧秤四两食盐,谁也不准多吃多占搞特殊化。

毛泽东以身作则,坚持执行最低食盐标准。有一次,罗荣桓从前线带回两担优质海盐,分配给每位中央领导同志三小包,毛泽东再三拒绝。在他的带动下,两担海盐全部被送到了红军医院。还有一次,周恩来的警卫员在菜里面偷偷地多加了一点盐,周恩来发现后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不久,周恩来因缺盐而晕倒,警卫员忍不住又设法为他要来了一点食盐冲开水,但周恩来依然不肯接受,命令警卫员转送给了红军医院的重伤员。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的率先垂范下,宁都老表也不甘落后,厉行节约,纷纷把从舌尖上省下来的盐全部送到前线,送给伤病员。老表们逐渐形成了“炒菜少放盐,煮汤不放盐”的饮食习惯。

后来,革命胜利了,食盐再也不是什么紧俏商品了,但喝无盐汤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家家户户依然有滋有味地喝着无盐汤。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不管是餐馆,还是普通老表家里,端上餐桌的都是热气腾腾的无盐汤。

如今,无盐汤成为宁都一道亮丽的特色佳肴。人们虽然喝的是无盐汤,但更是对革命传统的传承。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一碗无盐汤,铭刻的是宁都老表对初心的敬仰,对本色的不忘。

猜你喜欢

老表苏区封锁
老胡请厨师
闲忆老表村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老表“变形”记
成语猜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