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探析
2021-07-01赵博宇
赵博宇,赵 峰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2000;2.丽水学院商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一、引言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有效的区域产业组织形式,通过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发挥直接作用,同时还通过影响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发挥间接作用[1]。我国资源要素配置呈现区域分布结构性差异,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2]。因此在研究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将资源要素配置考虑进去,对于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理论界对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从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以及社会资本效应等方面来展开研究[3]。Mashall(1983)提出产业区概念,认为产业发展规模可以通过成本节约、知识和技术的溢出等外部规模经济,促进产业的地区性集中。Michael E.Porter(1996)认为产业集聚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快企业创新步伐、鼓励新企业形成来促进区域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Krugman(1991)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放开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认为产业集聚是冰山运输成本、规模收益与本土市场规模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盖文启(2006)认为产业集聚带来区域内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区际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创新系统形成。
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显示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认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Fan和Scott(2003)通过调查发现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都采用了吸引外商投资的方式加速本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得出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结论。Geppert等(2006)和Brulhart等(2007)分别对德国1980—2000年间地区产业地理面板数据以及欧洲经济集聚数据进行非参数回归分析,均得出地区产业空间地理集中度与地区经济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产业集聚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学者朱英明(2002)通过对长三角15个地级市的产业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大中型外商企业集群对区域GDP和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结论。雷鹏(2011)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主要产生如提高区域生产率、企业创新水平等方面的聚集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也会产生拥挤效应、扩大区域差距等聚集不经济阻碍地区经济增长。刘立云(2011)构造ISM模型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细分行业进行聚集度测算,得出了文化产业整体聚集水平的提高可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结论。观点二认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如王立恒(2010)将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市场集中度等指标纳入多元回归模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空间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2.本文的创新点
关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本文的探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与已有成果的封闭经济区域前提不同,本文侧重探究多区域联动的开放经济系统,从两点进行创新:一是将要素配置这一传导机制纳入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并分别比较两种要素扭曲与产业集聚的交叉项各自不同的影响;二是使用面板数据对我国的产业集聚、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进行时空双重固定效应分析,从而讨论是否存在空间溢出等效应。
二、理论基础
1.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
产业集聚通过形成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扩散,从而吸引区外资源的流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地区经济增长也会影响集聚的发展,如果地区经济繁荣,将有益于地区各方面的发展,如完善信用体系、规范市场行为等,这必然会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相反,如果地区经济萧条,则会对产业集聚形成很大的冲击。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之间是一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2.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资源价格是扭曲的,会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经济增长的效率就难以提高。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较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素市场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最主要是由于政府管制、垄断势力以及制度差异造成的资源流动壁垒,使得发挥基础作用的资源产生了投资回报率的差异化。陈永伟、胡伟民(2011)等指出我国制造业的增长一直都是依靠大量廉价要素的投入拉动的,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行业间资源错配,造成了制造业实际产出降低15%~20%,资源配置低效率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3.产业集聚、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资源错配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两个方面。在资本错配研究方面,张佩(2013)发现,国内行业集中度越低、国有企业比重越大、进出门槛越低,以及中西部地区比重越大的行业,越倾向于过度投资,资本错配程度就越重。劳动力错配方面的研究表明,劳动力配置也不容乐观,潘越和杜小敏(2010)研究发现,劳动力在区域间的不均衡流动在客观上扩大了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在已有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产业集聚能够改善资源错配的思想。例如,孙浦阳、韩帅和许启钦(2013)利用中国大陆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来检验中国城市的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盛丹和王永进(2013)认为,产业集聚对正式和非正式金融发展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消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障碍,从而降低资本准入标准,提升劳动力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外部效应和知识溢出提高聚集区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水平,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4]。由于地区结构性差异,我国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程度扭曲,阻碍了地区经济增长。产业集聚资源错配主要集中在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两个方面[5]。
产业集聚与要素配置通过以下三个路径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一是产业集聚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二是如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扭曲会通过要素错配降低生产效率,从而阻碍地区经济的增长[6];三是产业集聚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结构和降低资本门槛来改善要素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7]。
本文的经验分析除了检验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最终影响之外,也将检验资源错配这一中间传导机制,以期让计量分析能更切实地检验理论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模型分析
1.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将产业集聚水平作为变量引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8],其中Y为产量,L为劳动投入量,K为资本投入量。A、α、β为参数,α表示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β表示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改造后的生产函数为:
引入包含变量空间交互关系的空间计量模型来研究产业集聚、要素扭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9]。模型如下:
式(2)中:Y代表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X代表解释变量为测算出来的产业集聚、资本要素扭曲和劳动要素扭曲,和其他控制变量为资本存量和各地区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Wi,j代表空间权重矩阵,ρ和ψ分别表示空间滞后系数和空间误差系数。在实际计量间检验中,若ρ≠0,=0,ψ=0,则式(2)为空间滞后模型(SAR模型),被解释变量不仅受到本地区解释变量的影响,还受到邻近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即存在内生交互效应,SAR模型通过设定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来反映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若ρ=0,=0,ψ≠0,则式(2)为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SEM模型通过引入扰动项的滞后项来反映被解释变量之间由于受到系统冲击的互动关系;若ρ≠0,≠0,ψ=0,则式(2)为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SDM模型是针对遗漏解释变量的空间模型,既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又包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可同时解决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空间滞后项的内生性问题[10]。
下文将产业集聚与要素扭曲的三个交叉项分别放入SDM模型中以考虑产业集聚如何通过影响资源配置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三个交叉项分别为产业集聚和资本要素扭曲的交叉项、产业集聚和劳动力要素扭曲的交叉项以及产业集聚和资本要素扭曲、劳动力要素扭曲两者的交叉项。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2.要素配置扭曲程度测算
本文采用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来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构建如下生产函数:
Y为地区生产总值,以2000年为基期构造GDP平减指数。K为地区一定时期的总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构建固定资产的投资价格指数,仍以2000年为基期,折旧率取9.6%。L为地区各年度年终的城镇就业人数[11]。β为常数项,β、β、β、β和β为回归变量系数,ε表示随机扰动项。
012345it
式中,ω(n)为窗函数,矩形窗和汉明窗较为常用;yi(n)为一帧的数值,n=1,2,…,L,i=1,2,…,fn,L为帧长,inc为帧移长度;fn为分帧后的总帧数。
构造劳动力要素扭曲和资本要素扭曲的衡量指标,分别用每种要素的市场实际报酬与名义价格的比值来计算其市场扭曲程度。即:
其取值区间为:<1,则要素配置为正扭曲,要素实际报酬大于名义价格;=1,没有要素扭曲;>1,则要素配置存在负扭曲,名义价格大于实际报酬。w为劳动力价格,本文采用各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指标衡量,并采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其核算成2000年的不变价,r为资本价格,即利率水平,主要选取年度区域内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平均值作为核算指标[12]。
3.产业集聚衡量
本文用区位熵来衡量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Qij即为j地区的产业i的区位熵,用于代表i产业在j地区的聚集水平。qij为j地区i产业的工业总产值,qj为j地区工业总产值,qi为全国i产业工业总产值,q为全国工业产值。选取2000—2014年我国28个省(自治区)制造业中的20个行业[13]。
四、空间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1.空间相关性分析与空间权重矩阵设置
选取Moran's I检验方法描述空间变量的相关性以及地区产业格局[14],具体公式如下:
和为1。
表1面板全局的Moran's I值
2.空间计量估计方法识别
显著性检验说明SEM模型的回归效果优于SAR模型。在固定效应以及随机效应分析方面选取hausman法,结果显示不同权重矩阵下SAR模型、SEM模型及SDM模型均适用固定效应模型。接着选取Wald和LR检验法对原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SDM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优于SAR和SEM模型,即时空固定的杜宾模型为最优模型。
3.初步估计结果及解释说明
为了便于比较和检验各变量参数估计的稳健性,下文列出了SDM模型、SAR模型以及SEM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SDM模型的拟合度明显优于SAR和SEM模型。表2报告了产业集聚、要素配置对经济增长的面板空间计量估计结果。
表2 产业集聚、资本扭曲和劳动力扭曲对地区经济的面板空间计量估计结果
4.包含产业集聚与资源配置交叉项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析
表3报告了SDM模型下地理距离矩阵和引力矩阵计量估计中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并增加了产业集聚和资本要素扭曲以及劳动力要素扭曲的交叉项来反映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直接效应反映的是内生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即本地区产业集聚、要素扭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间接效应也就是溢出效应,所反映的是外生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即邻近地区的产业集聚、要素扭曲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总效应反映的是产业集聚、要素扭曲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
表3 两种空间矩阵下包含产业集聚和要素扭曲交叉项的面板SDM模型空间溢出效应估计
表3续表
将产业集聚与资本扭曲、劳动力扭曲的交叉项分别放进模型中,以考察产业集聚分别通过影响资本扭曲和劳动力扭曲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两种矩阵下模型(1)和模型(2)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可以发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为负,产业集聚与资本扭曲的交叉项和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扭曲的交叉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相反,直接效应显著为负,间接效应显著为正。这说明产业集聚可以较为显著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不能通过改善本地区资本扭曲或劳动力扭曲来提升本地区经济,产业集聚会抑制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但可以通过改善资本扭曲或者劳动力扭曲的手段来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从整体上看,产业集聚与资本扭曲的交叉项、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扭曲的交叉项的总效应都为正,说明产业集聚通过改善资本扭曲或劳动力扭曲来提高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
把产业集聚与资本扭曲和劳动力扭曲的交叉项同时放进模型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不显著。在地理距离矩阵下,模型(3)中产业集聚通过作用于资本扭曲来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方向和模型(1)的方向一致,而通过作用于劳动力扭曲来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方向则与模型(2)相反。两种矩阵下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扭曲交叉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都不显著,在引力模型下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扭曲的交叉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为正,表明产业集聚可以弱化劳动力市场扭曲,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影响不显著,这说明产业集聚和资本扭曲与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扭曲之间存在内生性问题。从整体上看,产业集聚可以同时改善资本扭曲和劳动力扭曲来提高经济增长。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得出结论:将产业集聚与资本扭曲和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扭曲分别放入模型进行估计,可以发现产业集聚可以较为显著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不能通过改善本地区资本扭曲或劳动力扭曲来提升本地区经济,产业集聚会抑制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但可以通过改善资本扭曲或者劳动力扭曲的手段来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增长;把产业集聚与资本扭曲和劳动力扭曲的交叉项同时放进模型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不显著,产业集聚与资本扭曲的交叉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间接效应都为正,在引力模型下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扭曲的交叉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为正。
针对本文的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引导产业集聚,发挥集聚效应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我国产业动能转换和结构升级处在关键时期,作为政府要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法律体系,同时要注意发挥地区比较优势,错位而动,优化产业布局。
2.基于行业差异化的产业集聚政策
以上分析表明,产业集聚与资源错配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主要与错配资源的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的投入情况有关,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效应。因此产业集聚要根据产业的资源结构,在兼顾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引导。如对于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企业,鼓励其从较拥挤的集聚产业转移出来,减少产业集聚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对于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引导其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参与到产业集聚活动中,从而通过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来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对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要进行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劳动力配置,减少结构性错配。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要围绕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于不同行业具有的不同特征,做好加减法,引导地区产业集聚成为地区经济增长新引擎。
3.积极引入资本,加大资本投入
以上分析表明,资本比劳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大。基于此,在地区经济发展实践中,政府要加大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壮大地区资本市场,对接企业投资需求,解决企业融资瓶颈问题,促进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