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甜竹笋用林地下鞭生长特性分析

2021-07-01陈道阔

绿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竹鞭笋芽竹笋

陈道阔

(福建省尤溪县林业局溪尾林业站,福建 尤溪 365107)

1 引言

黄甜竹(Acidosasaedulis)属酸竹属的中小型散生竹种,具有出笋早、笋品优、适应强等特点,为优良笋用竹种之一,在福建自然分布于永泰、闽侯、连江、闽清、尤溪、古田及莆田等地[1],其中在尤溪汤川乡、洋中镇已有很长栽培历史,经济效益甚高[2]。已有研究表明,竹林丰产关键之一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良好的竹林结构需要地上和地下结构相互协调适应[3],特别是笋用竹林的地下竹鞭长度、年龄组成以及笋芽数等均会影响到竹笋的生长和产量。林业科技人员已开展了黄甜竹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特征、鲜笋成分以及引种造林、低产林改造、早出丰产栽培等方面研究报道[4~9]。以笋用为经营目标的黄甜竹林,需要针对性较强的林地管理措施,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其中地下鞭根结构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开展福建中部黄甜竹笋用林的地下鞭生长特性研究,探讨笋用丰产林合理地下结构,旨在为提升区域黄甜竹林经营水平和促进竹笋增产提供参考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试验研究地位于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地处东经118.50°、北纬26.37°,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9.2 ℃,无霜期295 d,年均降雨量1650 mm。山地红壤,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土壤湿润,较疏松,水肥条件优越,坡度12~15°,pH值为4.5~5.5。调查竹林为天然林改造而成的笋用林分,林分生长状况良好,平均立竹度10800株/hm2,平均竹高5.5 m,平均胸径5.0 cm,平均笋产量10200 kg/hm2。竹林管理采取抚育、浅锄、施肥、伐竹等常规管理措施。

2.2 研究方法

选择经营良好且代表性的黄甜竹林,设置6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2 m×2 m,仔细挖出样方内的土壤,保持竹鞭分布原状,挖掘土壤深度50 cm。每10 cm为一个土层厚度单位,按照竹鞭龄分别记载各龄的鞭长、鞭径、节间长、岔鞭数等,并调查各鞭段上生长的壮芽、弱芽、笋芽、空芽节数量;根据每层统计各龄鞭段数,最后换算成单位面积的数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竹鞭数量及垂直分布状况

竹鞭生长状况是衡量竹林获取林地养分和水分的重要特性指标,地下鞭生长量大,表明竹株对土壤环境的利用能力强,竹鞭之间的资源竞争亦强。对黄甜竹笋用林地下鞭生长指标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不同鞭龄的鞭段条数、鞭长量、节间长以及鞭径随着鞭龄的增长而减少,1~4龄鞭段数占总鞭段数78.6%,鞭长量占鞭长总量的80.9%,7龄以上竹鞭各生长指标均为最低值;岔鞭条数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3~4龄岔鞭数占总岔鞭数的42.0%。其中:①1~2龄、3~4龄的鞭段数占总鞭段数的43.7%、34.9%%,分别是5~6龄鞭的2.60倍、2.08倍,7龄以上竹鞭数量仅占4.6%;②1~2龄、3~4龄的鞭长量占鞭长总量的45.0%、35.9%,但节间长与鞭径的对应的占比率有所减少,1~2龄、3~4龄的节间长占总节间长的28.9%、25.1%,1~2龄、3~4龄的鞭径占总鞭径的32.9%、28.1%;③3~4龄岔鞭数为最大值,分别是1~2龄、5~6龄的1.99倍、1.53倍。由此分析,适时的林地抚育、施肥、挖除老鞭等经营措施有利于促进幼龄鞭段数量和长度的增加,对鞭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同时有效减少了老龄鞭的数量。

表1 黄甜竹笋用林不同年龄竹鞭生长情况

统计竹鞭在土壤的垂直分布调查结果(图1),由图1可知,黄甜竹竹鞭主要分布在10~40 cm土层,占竹鞭总长度的88.1%。其中,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的鞭长分别占总鞭长的41.3%、28.6%、18.2%,而0~10 cm和40~50 cm土层的竹鞭仅占总长的7.1%和4.8%。在调查中发现, 1~2龄和3~4龄鞭主要分布在10~40 cm土层中。

图1 黄甜竹竹鞭垂直分布状况

3.2 鞭芽数量及在鞭段分布状况

黄甜竹不同年龄竹鞭着生侧芽的类型及数量调查结果(表2)。由表可知,各龄鞭的壮芽、弱芽和空芽节的数量随竹鞭年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1~2龄鞭的壮芽达18752个/667m2,占总数的61.1%,3~4龄鞭的壮芽占总数的32.6%,5龄鞭以上仅占6.3%;与此同时,1~2龄鞭的弱芽数量所占比例也较大,为54.3%,这与幼龄鞭处于生长状态,侧芽尚发育不成熟有关;1~2龄鞭的空芽节数占总数的35.0%,与3~4龄鞭占比接近。此外,笋芽随鞭龄增加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趋势,以3~4龄鞭的笋芽数为较大值,占总数的45.5%,1~2龄鞭的笋芽数次之,占总数的42.0%,分析其因,此时部分侧芽发育成笋芽,部分芽因竹鞭养分消耗较大,未能发育而成空芽节,而5~6龄以及7龄以上的笋芽数和空芽节数均明显下降。

表2 黄甜竹不同鞭龄的鞭芽生长情况

研究表明,鞭笋在竹鞭上的分布和分化能力具有差异性,壮芽和笋芽发育良好,易萌芽而发笋成竹[5],因此壮芽和笋芽的数量直接影响着竹林新竹生长和竹笋产量。对黄甜竹竹鞭上的壮芽与笋芽分布调查结果(表3),由表可知,①壮芽在竹鞭节上的分布随着鞭柄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规律,其中,第1~30节内壮芽分布较为集中且分化能力强,占89.4%,第11~15节上壮芽占比稍多,占壮芽总数的20.2%,距离鞭柄越远的侧芽则生长发育逐渐减弱。②笋芽在鞭节上着生位置与壮芽的分布规律相似,笋芽主要集中在1~30节内,占笋芽总数的88.0%,第1~5节、6~10节的占比较多,分别占笋芽总数的20.3%和21.9%。分析其因,近鞭柄的鞭段,其位置的营养供给具有优势,侧芽生长发育充分、形态饱满,则易于萌发。笋芽大部分由壮芽发育而成,表现在鞭节上分布相对于壮芽而言更趋近于鞭柄处。

表3 壮芽与笋芽在竹鞭节分布情况

4 小结与讨论

竹林地下鞭根系统是整个竹林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在竹林的培育管理中应着重管理和培育竹鞭和发笋分布的土壤层[10],研究认为每年在毛竹笋竹两用林中进行地下鞭修剪,能调控竹鞭生长,改善竹鞭地下分布,增加竹鞭总量生长[11]。在疏松湿润、机械障碍少的土壤中,有利于幼龄竹鞭生长,则鞭身粗直、鞭芽饱满、叉鞭较少[12]。

本次研究表明,黄甜竹笋用林的地下鞭段数、鞭长、平均鞭径随鞭龄的增长而减小,在1~2龄、3~4龄与5~6龄之间具有较明显的转折,即1~4龄竹鞭生长与结构对笋用林的丰产起到重要作用。在实施林地抚育管理时,科学地保留1~4龄竹鞭,及时去除长势衰弱的老鞭、死鞭等,建立一个良好的地下鞭结构,可以为黄甜竹林高产稳产创造条件。

研究区域内的黄甜竹地下竹鞭88.1%分布于10~40 cm的土壤层,尤其在10~30 cm土层的竹鞭分布最为集中,占69.9%。因此,保持10~40 cm土层的疏松通气,并辅以一定的肥料养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对黄甜竹不同鞭龄着生侧芽的研究表明,壮芽、弱芽和空芽节的数量随竹鞭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1~4龄笋芽占笋芽总数的87.5%。壮芽和笋芽在竹鞭节上的分布在第1~30节内分布较为集中,且壮芽分化成笋芽的能力也强,因此,在出笋期前或出笋期间,给予适龄母竹施用复合肥料,能够有效增加笋芽的数量。

猜你喜欢

竹鞭笋芽竹笋
毛竹的故事
笋芽儿,你真幸福
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构特征研究
牧童乐
剥 笋
竹笋
竹笋
《笋芽儿》教学设计
为什么竹子开花后会死?
竹笋见到阳光啦